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澳门华人巨商何廷光是《知新报》的两位经理人之一,以往对《知新报》的研究多以康有为及其门徒为阐述重点,本文从何廷光的角度分析《知新报》诞生的契机、在澳门的生存空间和在华人世界的营销网络,阐明何廷光不仅是《知新报》的始作俑者和在澳门的政治倚靠,而且是把《知新报》当作自己商业经营的一部分来运作的。通过何廷光,可以看到《知新报》背后的澳门、广东、中国乃至海内外华人世界的人际交往和商业交往,以及当时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主题如何在这个网络中酝酿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周颖 《东南传播》2016,(4):12-15
华人本土心理学作为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之本土心理学与非西方国家之西化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能够真切了解并反映华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此,本文将其作为华莱坞电影《老炮儿》叙事特性及人物性格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华人本土的道德观、正义观,忍的心理与行为,孝道及父子关系,两性及婚姻关系以及华人社群的脸面观解读老炮儿的人物性格及电影的深层意蕴,并发现一方面,影片人物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因电影叙事得以展开;另一方面,研究这种变化过程的华人本土心理学则因电影叙事得以表征。  相似文献   

3.
为迎接澳门回归,由澳门文化司署中央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珠海市图书馆主办,澳门大学图书馆、澳门图书馆暨资讯管理协会协办的《澳门历史文献展览》于10月8日在中山图书馆隆重开幕。出席开幕仪式的有澳门文化司署副司长麦洁群、澳门文化司署中央图书馆馆长邓美莲、广东省文化厅图书馆处副处长邓永地,以及来自广州地区高校、社科院和图书馆系统的专家、学者等约3O0多人。这次展览共展出澳门、广州、珠海三地主要图书馆收藏的古今澳门历史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和音像制品等一千多件,其中有13种版本的《澳门纪略》,该书为第…  相似文献   

4.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刘托 《出版参考》2005,(35):47-48
在澳门,中西文化的交融在城市空间、街区和单体建筑物上都有着充分的反映,今日在澳门遗留下来的众多历史建筑是中国境内现存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西式建筑群,同时也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和渗透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例证.澳门不愧是中国近代历史建筑的博物馆,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有中式的庙宇、大宅、商铺、园林,又有西式的教堂、大楼、剧院、炮台、墓园;既有中国民间信仰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延续与变异,也有以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建筑文化的碰撞与对话.澳门建筑所呈现的文化现象,既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永不衰败的生命力及其开放性与包容性,也揭示了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同处共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澳门中央图书馆为庆祝建馆100周年,于3月初在其分馆何东图书馆举行“澳门中文作家作品展”,旨在展览澳门华人作者的著作,回顾当地华人在出版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这次展览共展出澳门当地华人著作86种,作者多达300余人。这些著作都是澳门中央图书馆藉“法定储存”的执行而搜集到的,从中可以一窥澳门本地著作的水平。 以往,澳门华人作者的著作多集中在文学方面,但近10年来有了可喜的提高,涉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哲学等著作多了起来,社团、学校的刊物也有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13,(12):139-139
本书是明代澳门历史研究的专题著作,关照明代澳门社会的方方面面,所涉及:明代葡萄牙人东来及澳门开埠、明代澳门政治、文化、经济、城市发展、中葡关系及澳门历史地理诸问题,也涉及以澳门为中心的中国天主教传播、中西文化交流及东亚海上交通等。书中既有澳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名、事件、文献及名物制度的微观考证,也有对明代澳门历史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论述,大中有小,以小见大,纵横交织,中西文献史料相互映证,努力呈现出一幅内容极为丰富且色彩斑斓的明代澳门史的全景。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24):25-28
澳门历史所演绎的独特视觉形象与文化是大航海时代东西文明碰撞的产物,也是中欧经济、社会交流深化的重要标志。从其借驻地澳门的城市建设,到文化艺术领域的宗教图像、绘画、工艺以及戏剧民俗,在叠加、多元的东西方视觉文明的冲突与融汇中,建构了澳门独特的视觉景观与时尚,奠定了现代城市与多元文化的发展的基础,也体现了视觉文化与形象在社会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一、马礼逊时期:医药传教事业的开拓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  相似文献   

10.
《采.写.编》2006,(6):8-8
来自澳门的吉祥先生一身唐装十分引人注目.作为全球华人联合会主席、华人国际新闻出版集团总编辑、《华人报》和《华人杂志》总编辑,吉祥先生说,我们的职责就是热爱国家,关心世界,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推动华文文化发展,积极促进祖国统一,促进华人商贸发展和合作;为全球华人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渠道和平台.  相似文献   

11.
华人形象在西方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认识模式,一种是赞颂华人文明的深远,另一种则是歧视华人,这两种都是对中华文化的误读。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华人形象能从普世价值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与体贴中华文明、同情华人的生存,并由此反观自身文化的困境。这种文化取向与文化认识给予东西方文化传播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田昕 《东南传播》2023,(1):89-93
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的构建与提升应该从这三点找寻重点和突破口,第一,民族认同是研究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点;第二,文化认同成为提升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的突破口;第三,利用网络传播平台构建、提升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了解与运用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文化上的兴趣点增强华人自身的文化认同,是对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进行重建与稳固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澳门传媒的发展历程,以史学的角度,对传媒的发展及澳门各个时代的社会变迁进行描述式的概括。由于澳门的独特地缘政治因素以及其在中国的独特历史地位,澳门传媒的发展,在历史上的多数时间,都不仅仅反映澳门本土的社会状况,还同时反映了中葡两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地政局和葡萄牙政局的变化。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澳门回归后,传媒的发展才更侧重反映澳门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4.
1989年7月,应葡萄牙澳门文化学会主席彭慕治和澳门历史档案馆馆长桑托斯先生的邀请,我作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特邀代表前往澳门,出席了7月21日上午澳门历史档案馆重建落成开馆典礼及葡萄牙和远东历史资料展览开幕仪式。其间,澳门总督文礼治先生接见了我,表示热情欢迎。出席典礼活动的有新华社澳门分社的代表,还有中葡政界、文化界、宗教界等的名人范礼保、傅英伟、韦高信、卢倬智等。另外,原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的档案馆馆长亦在应邀之列。典礼及开幕仪式由澳督文礼治为醒狮点睛后,主持剪彩及新馆揭帷幕的仪式。文礼治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说,澳门历史档案馆的落成,在澳门历史上占有新的一页,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使一座古老的建筑本身得以文物的形式保护,使之重新恢复了活力;二是澳门的历史档案得以保存并将为澳门服务。典礼活动结束后,中外嘉宾进行了参观,座谈。通过几天来紧张的活动,彼此进一步增加了理解和友  相似文献   

15.
朱大仙信仰及水面醮是澳门渔民的一种民间信俗。朱大仙信仰只在船上进行膜拜,打醮活动具浓厚宗教礼仪祭祀色彩,只限渔民参加,外人无从得知活动过程,气氛神秘。朱大仙水面醮包含了仪式和节庆的内涵,代表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中,澳门渔民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论述该海神信仰活动及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朱大仙信仰及水面醮是澳门渔民的一种民间信俗。朱大仙信仰只在船上进行膜拜,打醮活动具浓厚宗教礼仪祭祀色彩,并包含了仪式和节庆的内涵,代表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中,澳门和香港渔民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年6月笔者在本刊发表的《澳门朱大仙水面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的姊妹篇,本文为朱大仙水面醮活动各环节过程的详尽纪录及人物访谈,是民俗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从澳门文献研究的跨文化交流理论角度,分析澳门独具特色的中西文献交流与文化交汇的历史和现状,结合澳门文化及文献交流的未来发展规划,探讨了未来澳门发展以中西文化交流为主体的文献资讯中心的可行性和发展计划,据此提出了一些相关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华人移居海外时也把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带至居住国.18世纪中叶,中国人开始有规模的移民印度尼西亚,1860-1930年,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显著增加,从22万人增至123万人.在吧城,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多,奉行"分而治之"政策的荷印殖民当局核准华人的半自治机构也应运而生,即吧城华人公堂.  相似文献   

19.
刘托 《出版参考》2005,(12):47-48
在澳门,中西文化的交融在城市空间、街区和单体建筑物上都有着充分的反映,今日在澳门遗留下来的众多历史建筑是中国境内现存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西式建筑群,同时也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和渗透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例证。澳门不愧是中国近代历史建筑的博物馆,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20.
最近,澳门星光书店举行仪式,庆祝书店成立40周年。澳门和香港出版、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到贺,场面热烈。星光书店董事经理林革在开幕仪式上致词。他说,星光书店于1950年元旦开业,到现在刚好40年。40年来,星光书店除了发行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