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韬 《云南教育》2002,(7):34-34
《三棵银杏树》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状物写意的优秀散文。教学本文,可以从明方位、理特点、解含意、悟感情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循序推进,由表及里地理解全篇。明方位。课文开篇简要介绍屋后空地之后,便把三棵银杏树推到了读者面前:一棵靠着右边,两棵在中央,方位清晰明确;一棵的影子投到河里,另两棵则像牵手并肩的朋友,形态各异。这样叙述,不仅点明了题意,还揭示了本文所要描写的对象。由于靠右的一棵临河,自然地引出下文船家停泊歇息的悠闲场面;由于两棵居中,巧妙地与下文孩子们游戏的描写接榫合缝。文章首段不着痕迹地与…  相似文献   

2.
杨敏 《云南教育》2001,(6):32-3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采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辨析异同,弄清不同解法的优劣,学会选择最佳解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一、通过比较,开阔思路   例 1果园里有苹果树 15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3倍,果园里有果树多少棵 ?  学生根据果园里的果树包括苹果树和梨树,先求出梨树的棵数,再求和是不难列式的,算式为 15+ 15× 3。   借助线段图,利用倍数关系,还可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解:   引导学生讨论:把苹果树 15棵看作 1倍,梨树的棵数就是 3倍,两种树的棵数共是 15棵的 4倍,于是得出算式 15× (…  相似文献   

3.
我的家乡在恩施芭蕉,我爱家乡的茶叶。 细雨如丝,一棵棵茶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茶园犹如铺着的绿色地毯。他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碧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树有多高     
几年以前,我在门前的小院种植了一棵7英尺的小树,这棵小树每年长3英尺,现在已是原来高度的4倍,问,树有多高?它是我多少年前种植的?  相似文献   

5.
小蚱蜢     
我家院子里长着一棵藿香,虽然已是秋天了,但叶子还是很茂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藿香几片肥大的叶子上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小孔。不到一周时间,好好的一棵藿香变得百孔千疮。  相似文献   

6.
那年花开     
某一天,我种了一棵米兰,或许是为了它的翠绿和暗香吧。已经几个月了,一点开花的意思都没有,我全力照料着它,我实在不愿意这棵花在我手里夭折。当我快要绝望时,它忽然开出了小小的花朵。  相似文献   

7.
飞吧!蜻蜓     
那是一个雨过天晴的傍晚,刚刚被清洗过的天空格外透亮,艳丽的晚霞在天边显得多姿多彩。我和外公来到我家附近的玉米地里。刚被雨水滋润过的土地散发出清新的泥土芳香.一棵棵比我高的玉米整齐地排列在田间.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的玉米叶土还挂着晶莹的水珠。  相似文献   

8.
厉剑童 《山东教育》2004,(21):120-120
操场的一角,有一棵老杨树,树头上一只大山雀正在筑巢。  相似文献   

9.
辣椒串     
张岚 《辅导员》2010,(17):6-7
每年霜降前后,是收拾辣椒棵的时节。每到这里,父亲便把缀着红玛瑙、绿翡翠的辣椒棵一株株地拔出来,打成捆儿,用扁担挑着,一路颤悠悠地运回家。  相似文献   

10.
李广宽 《时代教育》2007,(7Z):141-142
作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谈如何在学生的心田中,种下一颗“种子”,培育出一棵喜欢语文和重视语文的好树苗,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刚上完课《白杨礼赞》,我跟学生说,要模仿这篇散写一篇作,就写窗外的那棵梧桐树吧!教室顿时议论纷纷,有学生说,一棵普普通通的树,天天都看见了的,有什么好写的呢?学生显得满脸无奈。  相似文献   

12.
沈萍 《青海教育》2002,(3):42-42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本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下面结合应用题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进行思维辐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条件进行思维辐射,运用归纳、类比等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小结,要求学生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如此可训练小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而相对熟练地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例子,农场有桃树75棵,杏树比桃树多1/3。 启发学生从加减关系思考:(1)两种树共有多少棵?(2)杏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相似文献   

13.
叶英 《四川教育》2010,(12):32-32
是一棵树,一棵经验之树,一棵我正精心培植着的语文教学经验之树。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曾经是动物们的乐园。可是,随着人类不断的乱砍滥伐,动物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它们惶恐不安;一群少先队员唱着歌,亲手种下了一棵棵小树苗。当绿树如荫时,森林里又恢复了往日快乐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甜蜜的记忆     
那年金秋,我和她相遇在一所默默无闻的中学。那时我们教室门前有一棵很大很老的樟树。它枝繁叶茂,凉阴蔽日,我们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它身边。  相似文献   

16.
去年6月10日.是这一学期的第18周.也是功课即将结束前的一节科学课,是学生栽培植物的第12周及第三次展示、评比、交流会。可是全班56位同学中.只有12位同学带来了裁培的植物.其中两位同学的花盆里长着3棵黄豆苗。约40厘米高.每棵都长着一些饱满豆荚:一位同学的花盆里长着1棵高约1米的玉米,结了一个玉米棒;  相似文献   

17.
试种一棵梅——整体构思 没有总体的课就像是一朵无魂的花,所以我把课的总体设计看成是一棵完整的梅,努力地种活一棵梅。  相似文献   

18.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时节。也正是家乡收获银杏的时候。望着蔚蓝的天空下那一棵棵金色的银杏树和树上一串串金色的银杏果,我常有一种冲动:要是能带领我的学生把它描绘下来该多好!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做了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中学地理教材好像一棵大树,它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复习时若只按章节复习,不但效果欠佳,而且所获得的知识也比较零散。若能牵住一条主线,就能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20.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农夫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事物有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寓意呢?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位教师试教时是这样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