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邹蕾  欧阳宏字 《大观周刊》2012,(7):230-231,220
网络流行语“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这是主流媒体对大众文化的一次认同。根据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一书来探析此现象,大众文化是大众创造的而不是加在大众身上的,《人民日报》选择"给力"作为头版头条标题是大众化的,这说明“给力”这一流行语的出现是《人民日报》对于大众文化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朱艳玲 《大观周刊》2011,(14):221-221
自从 “给力”出现以来,似乎比其它的网络流行语更具生命力,它不仅给汉语的词汇增添了活力,而且还给汉语的语法注入了新鲜的元素。那么,为何“给力”如此“给力”呢?本文试图从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一外部因素,以及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的相互影响这一内部因素来探析“给力”流行的原因,从便更好的把握诸如“给力”等网络流行语存在的合理性,更好的丰驾载讯娟谵专,  相似文献   

3.
马磊 《新闻世界》2010,(8):210-211
近年来,各种"门"事频频发端于网络,在网友的追捧下名噪一时,并被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网络作为一个话语平台,依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似乎成为舆论事件的发源地和舆论滋生的平台。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发挥众媒体的作用,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4.
鲍伟平 《新闻世界》2014,(11):190-191
网络运用、数字运用已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传媒结构,数字生产、数字操作以及数字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出现萧条低迷状态,甚至有悲观人士将其视为"逐客"。"逐客"论辩让传统媒体陷入窘境,同样也给传统媒体以启发——探索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一个普通词汇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它原本没有的意思,并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隐藏着新闻事件,而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可能产生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可以加速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甚至会对新闻事件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浏览量盲目使用网络流行语,必须保证网络流行语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中,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自曝"家丑",选择了旗下在广西发行量、影响力最大的都市类媒体《南国早报》作为范例,将近几年来的新闻报道失实案例集中起来,编辑出版了《我们错了》一书,作为集团编辑记者学习的警示教材,在全国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我们错了"成为与"给力"相媲美的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8.
《电子出版》2000,(9):70-70
网络给传统媒体带来什么? 不管网络经济的泡沫有多大,网络确实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捷方便交互式传播易于个人订制等优势,这种优势是以往任何一种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于是有人惊呼“狼来了”,狂热者认为网络将取代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将在网络的挤后下逐渐走向灭亡。其实不然。 当年电视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报纸、广播等媒体将走向灭亡,然而时至今已报纸、广播不但没有灭亡,还逐渐发展壮大,与电视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因此,网络的出现带给传统媒体的不是灭亡,而是发展,这…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获得信息的速度更快、更新、更具选择性,"主播"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而是更多地出现在网络的各类即时聊天视频软件和游戏平台上。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很多网络主播,即"网红"不断涌现于网络,获得受众的追捧,甚至有盖过传统主播的势头,"网红"的迅速走红与热捧给传统媒体主持人也带来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0.
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以“囧”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囧",本是一个生僻的汉字,为何网民对它推崇备至,喜爱有加?甚至成为了标榜个性的90后以及开展网络营销的商家竞相追捧的对象?语言文字作为最大的象征符号系统的这一特征,为以"囧"流行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引入了符号学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从索绪尔和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出发,对"囧"流行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解读,并对网络流行语等网络文化所产生的争论进行介绍和剖析。  相似文献   

11.
林静 《新闻爱好者》2010,(6):121-121
一些网络流行语比如"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要相信哥,哥只是个传说"等已经流传到了现实社会中,并且不断变异,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这些不仅仅是网络流行语,更折射出了网络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本文将就“标题党”现象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现象的阐释和分析找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胡宇杰 《新闻世界》2011,(8):104-105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不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产生,而是成为了一种反映某些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工具。本文通过对网络流行热词"被"进行个案分析,剖析了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符号建构过程和话语对抗体系,认为网民正在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8):39-43
网络场域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呈现多维互动关系,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扩散有着明显的作用;基于大众社会与网络社会互动的视角,传统媒体在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扮演了双重信息桥、把关人等角色。  相似文献   

14.
1、"全媒体"全在何处?2、以机制体制为基础,理念和技术并重3、华丽转身,转的是什么?4、"全媒体"业务转型应具备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意识5、态度决定一切,转型势在必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对报业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近年的社会调查表明,网络、尤其是各大门户网站已经从传统媒体的受众中吸引过来了相当一部分受众,而这种吸引力势必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6月16日,"微改版"后的《南方都市报》摆上报亭,成为今年传统媒体"改版潮"中的新一员。从《新京报》到传统门户腾讯网再到《南方都市报》,与前几轮纸媒改版"综合大报化""报网互动化"的"大口吃胖"不同,本轮改版更多的是给自己"瘦身",为用户"转身"——这背后隐含着内容产品的工业化思维。如果工业生产所蕴含的效率性、标准化、用户导向,能帮助传统媒体打破"屡败屡改,屡改屡败"的怪圈,何尝不可一试!  相似文献   

16.
都成 《新闻世界》2012,(3):70-71
网络热词的大量涌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网络热词的高频率传播,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也引出了一种以网络热词为传播内容的全新载体,即"词媒体"。网络造词的语言特性使"词媒体"有其相应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领域,本文试从网络传播的视角,结合语域的相关概念,分析"词媒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传播方式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米彦泽  张昊 《新闻世界》2010,(9):157-158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流行的搜索引擎日益受到网友的青睐和追捧,其结果或是伸张了正义,或是演变为"网络暴力"。本文结合"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传播学原理对"人肉搜索"的启动原因及发展流程进行了分析,从而探讨"人肉搜索"是如何一步步将网友从舆论推向行动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媒介生产社会学中"社会建构论","框架理论"等理论基点出发,以"被就业"这一源起于网络帖子的事件报道过程为例,用观察与体验的方式记录并考察传统媒体的运作对网络舆论的建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19.
手机,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关于这一"24小时不离身、坐在马桶上都可以看新闻"的媒体的争论一直不休:最初说"内容为王",接着有人说"技术为王",后来又有人说"渠道为王"、"资源为王"。笔者思考的结果是:手机媒体要想获得像传统媒体那样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