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季鸾的报刊活动主要集中于新记《大公报》时期,报刊思想主要包括"‘四不’方针"、"文人论政"和"报恩主义"三个部分。张季鸾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体系影响,养成了其特有的文人办报气质,成就了新记《大公报》的辉煌传奇。张季鸾主笔《大公报》言论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滋润和影响的结果,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原动力驱使与策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办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敏 《新闻记者》2003,(9):56-58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起,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水流云在”,屹立不倒。它饱览世事,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铸就了中文报业的辉煌,也饱尝了民营报业的艰辛。它的历史是一笔财富,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也带给当今报业宝贵的启示。纵观《大公报》的历史,其办报理念薪火相传,随时间的推移和主办人的变化有所增加或修改,不断在诸种社会张力中寻求平衡,在历史的激烈碰撞中日臻成熟。如今,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教训和启发。《大公报》的办报宗旨和新闻专业主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创始人英敛之认为《大公报》应是一张忘己无私的报纸。…  相似文献   

3.
百年《大公报》最辉煌时莫过于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其"四不方针"的提出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揭去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面纱,又赋予文人论政以新的生命力。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新记《大公报》新闻思想的基础,那它所传承的文人论政就是其新闻思想的本质精神,两者在中国这一复杂多变的环境构成中交织相融,成就了它的辉煌,使之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个时代的华章。  相似文献   

4.
新闻客观性理念起源欧美报刊,随着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办报后也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新记《大公报》则是将新闻客观性发挥到极致的典型,那么客观性理念得以流传的背景是什么,又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5.
张季鸾作为“民国四大报人”之一,他苦心经营的新记《大公报》记录着万千民众的心声与一个时代的兴衰。本文从张季鸾早期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外和内刚”的自由主义新闻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新闻自由与新闻专业主义有机结合、西方自由观与中国新闻实际紧密结合三点,希望对当代报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记《大公报》的成功在于张季鸾的笔、胡政之的经营和吴鼎昌的资本.其中最具社会影响力的莫过于张季鸾的时评.张季鸾先生作为新记《大公报》的主编,之所以能将一份民间报纸推向社会舆论的前沿,与他重视言论的办报理念、对社会尽匡导之责的办报精神是分不开的.分析张季鸾新闻思想,透视出时评对报刊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施喆 《新闻大学》2002,(3):64-71
回顾20世纪中国新闻史,新记《大公报》(1926-1949)是必须提及的一张报纸。它以“四不主义”确立报纸的风格,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在1941年获颁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而成为当时中国报纸的翘楚。但对《大公报》的性质,除了以前带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批判之辞外,学界的观点并非一致,或将《大公报》视作“职业化报刊”的尝试,或将其定性为“文人办报”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新闻漫画成为我国报刊上一种重要体裁。它夸张幽默,同时又能尖锐表达对时事的观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漫画相比,我国新闻漫画的本土性体现在中国时事的新闻内容和中国风格的艺术形式上。中国办报时间最长的报纸《大公报》是解剖新闻漫画本土性的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9.
沈洋  杨飞 《新闻世界》2010,(5):109-110
胡政之在长达40年的报刊生涯中对《大公报》的贡献毋庸置疑。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胡政之与其他报人有很大区别,那就是他所提出的办报"新路径"。笔者试图分析他所摸索出的"新路径"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希望能对报刊新闻改革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王静 《青年记者》2012,(8):75-76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办.其创办人英敛之是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他办报的目的就是:开官智、开民智、开女智.该报在创刊号中就强调“本馆以开风气、牗民智为主义”,体现了《大公报》独特的办报理念.本文主要讨论《大公报》宣传不缠足运动所做出的贡献,试图解析《大公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如何宣传这一活动.虽然近年来学界对《大公报》的研究很多,但是笔者想着重讨论《大公报》不仅积极宣传不缠足运动,而且参与其中,将报纸的主张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徐铸成先生的办报思想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徐铸成先生的办报生涯,重点分析徐铸成先生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特别是主持《文汇报》时所体现出来的办报思想:爱国主义办报思想、独立办报思想、"新闻烹调学"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李晨 《大观周刊》2012,(52):24-25
《大公报》、《申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为众人所知,本文仅将两者的办报宗旨,在新闻理念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一番初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左珊 《新闻世界》2011,(6):121-122
"新闻专业主义"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但是在中国报人办报过程中已经涉及了很多符合专业主义的内容。而且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邵飘萍在他一生的办报实践中,处处体现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申报》创刊于1872年,是我国近代社会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的办报理念闪烁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光芒,对今天的报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申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陈秋名 《新闻世界》2012,(5):153-154
民国初年,大量的报刊、记者、报人涌现,林白水就是其中之一,他有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有自己的办报思想,他用自己20多年的办报实践践行着他对新闻业的热爱。那么在林白水的内心深处,他对于新闻这个职业是否真的认同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新闻史上著名报人王芸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王芸生在《大公报》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从新闻客观公正性、担负社会责任等五个方面分析其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旨在为当下新闻从业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潇 《今传媒》2016,(7):59-61
张季鸾先生是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一位报人,他所主笔的《大公报》被公认为是我国民营报业成功的典范.本文以张季鸾办报活动中的自由主义思潮与报恩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两者在不同时期对他编辑活动的影响,论述其中所包含的对当代新闻业的启示,力求以张季鸾为观照,督促当代新闻人躬身自省.  相似文献   

18.
刘磊 《东南传播》2011,(1):87-89
近几年,一批研究者开始摆脱意识形态束缚,重新审视新记《大公报》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笔者结合既有研究,把新记《大公报》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前十年,它以"四不方针"为办报思想的核心,坚持自由主义理念得到了朝野各党社会群众的一致好评;抗战爆发后,它为了顾全大局又放弃了宝贵的言论自由,积极地拥护"国家中心论",这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说是自由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让步;1945年后,《大公报》遭到国共两党的共同骂声,这是因为其坚持自由主义思想的同时完全忽略了国共已进入内战的客观事实,同时又囿于《大公报》人在纷繁复杂时局中难有高屋建瓴的全局意识,想超脱两党之上对他们共同监督,势必会迎来双方的骂声,但《大公报》人这种坚持新闻专业意识的精神仍值得今天的报界学习。  相似文献   

19.
提起新记《大公报》,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它充满自由主义精神的犀利言论和“四不主义”的办报主旨,甚少论及被《大公报》同仁视为报业第一要务的新闻报道。《大公报》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高效率的报道流程,同样体现了报纸独立的舆论立场、高尚的报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昭示了它作为一份现代专业化报纸的成熟。解放  相似文献   

20.
马丽 《新闻世界》2009,(11):73-74
《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带给现代中国报业良多启示,本文在对三十年代《大公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报纸办报理念的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报业的生存问题,即这份昔日的民间大报带给当今报业的启示:以民生的视角来关照社会,以民生的角度写新闻,做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