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OFDM电力线通信系统抗噪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电力线通信( PLC )系统的实测噪声,分析OFDM系统的电力线通信系统性能。通过Matlab和嵌入数字信号处理( DSP )系统进行虚拟发送和接收,在传输信道中加入噪声(加性白高斯噪声、电力线有色背景噪声等)仿真操作来干扰发送信号,以达到系统性能分析的目的。同时,在OFDM系统中分析卷积编码的前向纠错( FEC )的应用。结果表明,低阶调制可使系统性能改善,前向纠错技术通过解码可以自动纠正传输误码,降低接收信号的误码率( BER)。  相似文献   

2.
1引言 有线电视(CATV),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为解决接收开路广播电视图像质量不好的问题,在接收信号好的地方架设天线,并用馈线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电视用户。这种多个用户公用一副天线的系统就是公用天线电视系统的雏形。后来,由于无线广播电视的增加受到频率分配的限制,出现了将卫星电视信号、微波中继信号和自办节目加以解调、调制、混合后,再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线路分配传送给广大电视用户的电缆电视系统,即有线电视系统。  相似文献   

3.
教学系统受到严重干扰时,教师若不及时发现,劳动就是白费。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值得每一位物理教师特别注意。物理教学中的干扰信息来源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控制干扰。它发生在控制通道的可辨状态中。(2)自然干扰。它发生在信号的自然传输中。(3)主观接收干扰。它发生在人们接收信号的过程中。消除干扰信息的方法很多。首先,应把握信息传输的多通道性,提高传输过程中的信息量。外来信号愈多,感觉器官接收的和返回联系的信息愈多,且更快、更精确。因此,信息传输的多通道性在新知识的掌握中显得非常重要。物理…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信息的传递交往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一种“媒体”来发送信息 ,才能使接收者所接收。这种“媒体”包括有声语言和非言语行为(态势语言)。这两种信号主要区别在于符号系统不同。有声语言信号靠听觉接收 ,态势语言信号则靠视觉来接收。如何使知识信息最有效地传递 ,接收者在心理、生理感官上的最有效接收有赖于这两种信号的协调。美国心理学家艾尔·梅拉别曾通过实验得出 :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 +38%的音调+55 %的面部表情。公式表明 :态势语言是影响信息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 ,靠视觉接收信息比靠听觉接受信…  相似文献   

5.
闭路双向控制系统可实现多个接收源(教室)对不同节目源的同时控制,及一个接收源对多个播放源的切换控制,可使多种教学信息根据教学需要在校园内灵活、方便、高效地传输,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系统设备资源,很好的解决了以往排课中申请冲突和设备闲置的矛盾,对改善和促进教学管理和课时的协调工作起到巨大的作用。一、闭路电视系统的设计及安装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采用多媒体控制技术、数字模拟信号传输技术等,使各种教学资源信息根据教学需要在闭路双控系统内灵活、方便、高效地传输与控制,实现教学资源集中管理、充分共享,能方便灵活…  相似文献   

6.
1录像机与电视机连接的技巧录像机有二种信号输出方式,一种是射频输出(RFOUT),射频信号通过射频电缆输入’电视机天线输人端(ANT);另一种是音频、视频信号直接输出(AUDIOOUT,VIDEOOUT),音频、视频信号分别通过音频电缆、视频电缆输入电视机的音频、视频输入端(AUDIOIN,VIDEOIN)。录像机、电视机工作时,要对音频、视频信号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放像时,录像机磁头从录像带上抬取信号,经信号处理系统处理,还原成音频、视频信号,再经射频调制器调制,变换成某个频道的射频信号。电视机接收录像机送来的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激光告警为基础,对激光脉冲信号的接收与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信号接收与处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信号进行接收、放大与保持、采集与处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与显示,得到激光信号的来袭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互动反馈技术下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动反馈技术在课堂上被称为互动反馈系统(IRS: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它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从早先的有线系统发展到目前的无线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可利用遥控器(人手一个)来进行教学的互动和参与,通过接收系统和软件,将参与教学的结果生成即时统计信息,通过投影或电视等公共荧幕设备显示出来并将数据记录到后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数字卫星电视系统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基于欧洲MPEG2-DVBS标准的数字卫星电视信号发射、传输和接收等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探讨了数字卫星电视系统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常规双边带调幅(AM)信号的特点是载波的振幅受调制信号的控制作周期性的变化,变化的周期与调制信号的周期相同,振幅变化与调制信号的振幅成正比。常规双边带调幅波(AM)信号的解调是把接收到的已调信号还原为调制信号。它的解调方法有两种:相干解调与包络解波。本文对常规双边带调幅波(AM)信号的原理、具体实现电路、解调的的原理、解调的具体实现电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用甚低频(VLF)信号开展对空间天气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基站发射甚低频(VLF)信号,参加监测的站点用VLF监测仪接收、记录由电离层反射的(VLF)信号的强度变化情况,进行相关研究。该研究需要国际合作和长期的观测和数据积累。现就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空间天气研究项目的做法和取得的部分成果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双音多频信号能够提供更高的拨号速率,在数字通信及其它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运用MATLAB软件实现了DTMF信号的产生、接收和检测,使用MATLAB中GUI用户界面管理功能实现双音多频拨号系统的仿真,为教学建立了平台.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13,(3):115-118
该文对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分析,在提出最佳接收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频带系统在最佳接收时的误码性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结果证明,通过提高信号的能量E、减小信号间的相关系数ρ,可以减少系统的误码率。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信息在信源信宿之间必须形成正向输入和反向回流,才能产生作用,发挥功能.信息在本质上是一种负熵.它表征物质和能量在时空中的不均匀状态,是从不均衡趋向均衡这一变化中的物质能量交换.信息是流动的,它本身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存在.因而,为使知识信息得以传播,要把课堂组织为传递信息的动态系统.根据申农通讯模型,信息系统的一般构成是:信源→发送机→发送信号→信道→接收信号→接收机→信宿.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信源的储备信号必须通过发送装置变化为发送信号,经过信道和接收装置才能输入信宿.因此,在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必须通过联系双方的共用信号库这一中介,即发送信号库→共用信号库→接收信号库.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即信源,学生即信宿,中介即  相似文献   

15.
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子载波间干扰(ICI)对系统的误码率性能有很大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复数加权的ICI自消除算法。与数据取反自消除算法不同,该算法首先将发送数据进行复数加权,且复数权系数中的参数根据子载波数目而变化。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使接收信号中的有用信号达到最大,从而抑制子载波间干扰。仿真结果表明,复数加权自消除算法可以减小子载波间的干扰,提高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16.
互动反馈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动反馈技术在课堂上被称为互动反馈系统,它是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从早先的有线系统发展到目前的无线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可利用遥控器(人手一个)来进行教学的互动和参与,通过接收系统和软件,将参与教学的结果生成即时统计信息,通过投影或电视等公共荧幕设备显示出来并将数据记录到后台。  相似文献   

17.
试题1(江苏卷,第10题)图1中有一个信号源和5个接收器,接收器与信号源在同一个串联线路中时,就能接收到信号,否则就不能收到信号.若将图中左端的六个接线点随机地平均分成三组,将右端的六个接线点也随机地平均分成三组,再把所得六组中每组的两个接线点用导线连接,则这五个接收器能同时接收到信号的概率是( ).  相似文献   

18.
有线电视网络采用机卡分离方式实现了基于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技术的条件接收系统。目前基于PCMCIA技术来实现机卡分离的方案可行性最强。本文进行了基于PCMCIA技术公共接口CI(Common Interface)的软件、硬件设计,实现了基于PCMCIA技术的条件接收系统,同时考虑PCMCIA技术在物联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以脉冲激光测距为应用背景,设计了1种双路1 Gsps采样率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以EP2S60系列的FPGA为核心控制模块,ADC08D1000为模数转换芯片测量I、Q两路脉冲信号时间间隔。FPGA的资源分布决定ADC输出的两路信号(I、Q)需由FPGA的两侧共4个BANK接收,由此会造成系统测量的固定误差,利用ADC的并行交替采样模式修正该固定误差,大量测试数据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双路1 Gsps的采样率,系统工作稳定且测量精度可控制在1 ns。  相似文献   

20.
针对超声波微弱信号接收和处理问题,进行了基于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开发板的采集前端分析与优化设计。采用下变频技术,充分利用了开发板上的音频编译码器实现微弱超声波信号采集。通过与普通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采集方案的噪声系数进行对比,表明系统在微弱信号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信噪比。该方案应用于一种便携式的超声波接收系统,使用户随时可以进行超声波信号的接收与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