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诗人邓恩的玄学派诗歌意象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国17世纪文坛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称为"玄学派"诗歌。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本文对玄学派诗歌采用的比喻手法进行分析,探究其独特性,进而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巴洛克是17—18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之一,西麦昂·波洛茨基是俄国巴洛克诗歌的代表人物。从三方面分析其诗歌中的巴洛克元素: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讽喻手法的运用;浓厚的宗教色彩。西麦昂·波洛茨基将抽象的哲理蕴于具体形象中,并以警句作为诗歌的点睛之笔。因此,其诗歌又称为巴洛克哲理诗。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诗歌中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在开创现代诗风时艾略特也借鉴了传统,其中主要一点就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传统。在艾略特早期的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玄学派诗歌传统的继承、结合和发展,还可以看到他通过各种具有玄学味的新颖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诗风来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多恩以其诗歌的奇思妙喻成为代表人物。他在爱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宗教意象,本文仅通过对其中典型意象的分析,探讨诗人的爱情观和宗教观。  相似文献   

5.
英国玄学诗产生于16世纪末叶,繁荣于17世纪上半叶,是17世纪上半叶英国诗坛的两大主流之一。玄学诗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思想开放深邃,形式自由灵活,意象新颖奇特,对后世英国诗歌的创作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冯发云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0-21
新批评理论以文本为关注焦点,采用细读式方法论,长于诗歌分析。由于它与玄学派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类似,使得玄学派诗歌与新批评思维叠加在一起。在新批评的视野中玄学派诗歌富含张力与反讽、意象与曲喻、戏剧性与伪逻辑等特点,这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得到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7.
约翰·邓恩代表了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巅峰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李正栓教授的《邓恩诗歌思想与艺术研究》对邓恩进行了全景式的新探索,全方位梳理总结了国内邓恩研究的新成就,提出了邓恩研究的新思路,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邓恩的作品,深刻挖掘了邓恩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手法,是目前国内邓恩研究比较全面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7世纪西班牙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的梳理,分析了这一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主要成就、时代特征及历史地位。17世纪是西班牙文学的辉煌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衰落与巴洛克风格的兴起,是这一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主要历史特征,并对欧洲、拉美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歌剧是巴洛克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音乐艺术形式,最早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乐派创作了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首创歌剧体裁,为歌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其后,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不仅在意大利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当时的欧洲音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玄学派诗人、天主教徒理查德·克拉肖创作了大量玄学诗歌,尤以宗教诗歌最为突出。其诗歌创作灵感大部分来自于《圣经·新约》福音书,以描绘《圣经》中人物意象为主。本文将以诗歌"On the Wounds of Our Crucified Lord"为例,剖析其中的圣经意象以及宗教背景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兴起与当时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目前国内艺术史学界对此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所以作者在本文中将从巴洛克艺术的角度简要分析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艺术与宗教同属于意识、幻想的范畴,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使得宗教常常利用艺术作为其宣传自身的工具。巴洛克就是在17至18世纪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兴起的,它奢华、夸张的艺术特点可以满足当时天主教会的宗教目的。但是即使天主教对巴洛克艺术有巨大影响,也仍不能将“巴洛克艺术”等同于“耶稣会艺术”。  相似文献   

12.
约翰.多恩是17世纪选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在文学界具有重要影响,但同时颇受人争议。经过长时间的备受冷落,于20世纪被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诗人与评论家所挖掘和推崇。多恩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美感、强烈的理性,及陌生化的倾向,同时又富有离奇、思辨和矛盾的特点。其诗歌意象饱满丰富,蓄含张力,使诗歌呈现出整体的深刻内涵与诗性。本文通过分析多恩诗歌中的经典篇章,展示多恩诗歌意象的特点,阐释了张力在玄学派诗歌中的作用和张力建构的基础。意象饱含的张力使诗歌产生了哲学内涵与美学魅力,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爱情与宗教信仰经历是其诗歌张力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约翰.多恩是17世纪选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在文学界具有重要影响,但同时颇受人争议。经过长时间的备受冷落,于20世纪被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诗人与评论家所挖掘和推崇。多恩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美感、强烈的理性,及陌生化的倾向,同时又富有离奇、思辨和矛盾的特点。其诗歌意象饱满丰富,蓄含张力,使诗歌呈现出整体的深刻内涵与诗性。本文通过分析多恩诗歌中的经典篇章,展示多恩诗歌意象的特点,阐释了张力在玄学派诗歌中的作用和张力建构的基础。意象饱含的张力使诗歌产生了哲学内涵与美学魅力,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爱情与宗教信仰经历是其诗歌张力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素以其诗歌富含奇思妙喻,思辨性强,想象奇特而著称。"死亡"是邓恩诗歌中的主题之一,有关死亡意象与死亡隐喻的诗歌占很大比例。本文拟从认知视角,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并对其诗歌中大量死亡隐喻的创作原因作进一步分析,以欣赏邓恩诗歌中死亡概念隐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约翰·邓恩是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 ,其诗歌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对于他的爱情诗中运用的隐喻 ,众说纷纭。用Searle的隐喻理论对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典型的爱的隐喻进行分析 ,可以阐明其隐含的意义不符合常规关系 ;然后再用荣格的“原型”理论 ,在诗人对爱进行的隐喻描述与古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之间进行对比 ,可以论证约翰·邓恩爱情诗中所运用的隐喻之精妙  相似文献   

16.
约翰·邓恩是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诗人,作为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常使用出人意料的比喻,新颖奇特的意象,口语化的语言,多变的韵律和节奏,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是欧洲巴罗克文化时期,巴罗克文化凸显了处于该时期的英国玄学诗歌文体的内视性、张力性和夸饰性等特征。以邓恩、赫伯特、马维尔等为代表的英国玄学诗人在巴罗克文化视域下进行诗歌创作,其诗歌的形式、主题、意象及修辞手段等都表现出鲜明的巴罗克文体特征,这表明诗歌文体是在特定时期的文化氛围下由政治、经济、宗教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征了该时期独特的精神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8.
约翰·邓恩,一位颇有争议却具有真正实力的玄学派大师,一生之中写了无数的诗篇,其中主题丰富,内容斑斓,于晦涩和机智与一体.在邓恩的爱情诗中,我们不乏看到女性话语的缺失和邓恩贬低污蔑女性的诗句.主要探讨邓恩爱情诗中女性话语的缺失的种种表现,以及挖掘出女性话语缺失的原因和引申的探源,即从中发现在那个17世纪巴洛克时代其个人及社会历史原因对邓恩爱情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17世纪英国著名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歌与短歌集>中几首典型诗歌<女人的忠贞>、<离别辞·节哀>、<歌:去抓一把流星>的分析,并加以结合邓恩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了邓恩对于女性忠贞与背叛的悖论现.  相似文献   

20.
熊毅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4):117-118
17时期英国玄学派代表诗人约翰.多恩的诗歌跳出了彼特拉克诗歌传统,从语言、情感以及音响层面上看,它标新立异,奏出了一组和谐的变奏曲。着重从多恩诗对彼式诗解构的角度来探讨多恩诗歌的主要特色及其艺术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