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故乡家园永远是一个涵义丰富的魂牵梦绕的地方。沈从文15岁便离开了家乡凤凰,顺着湘西的水,走出了“边城”。但他的精神和情感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湘西。正如沈从文自己在文章中写道:“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故乡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人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拿起我这支笔来,  相似文献   

2.
他,从贺龙元帅的故乡湘西桑植县走出来,16岁就考上了吉首大学,17岁起就在《当代》、《十月》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曾经梦想当一个沈从文一样的大作家;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却出人意料地放弃深造,只身独闯海南,开创人生;他,担任过《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军人机密》等剧的制片人,是影视圈内的响当当人物;他,以独特的理念和作风荣登《新周刊》评选的2003年度新锐人物。  相似文献   

3.
黄海 《中国档案》2008,(1):54-55
当我伫立在一代文豪沈从文墓前已是秋阳西斜了。 我从省城千里迢迢跑到偏远的湘西凤凰古城来,本想一览著名苗族大文学家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风采,让青山绿水排遣一下心中的郁闷和疲惫。但我却偏偏舍弃了若干的去处,于匆忙之中来拜见纯厚而崇高的“乡下人”——当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之墓。我知道,这会惹动我的许多情思和感伤。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个性独特、成就卓著的著名作家,同时又是一位饮誉中外的文物专家。但是,由于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直到80年代他才像“出土文物”一样被重新发现。沈从文以他所创造的湘西世界给人留下了一个魏美奇艳的艺术天地。他的“请美纯净”的文字,对“人性”内蕴的深刻把握和执著探索,对“生命”价值的热情歌颂和礼赞,至今仍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发射出夺目的光辉。近二十年来,“沈从文研究”的热潮此起彼伏,正像美国的一位沈从文的研究者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写到:“先生的代表作品最世界上好多文学者永远要看,而且要给…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自一九二二年从湘西一个偏僻的山城,独自走到北京,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这个具有苗族血统的作家,不仅早已蜚声三十年代文坛,被视为自从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所出现的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而且从那时开始,便超越国界,走向世界,为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国外学术界掀起“沈从文”热。沈从文先生也应美国有关方面盛情邀请,以高龄而赴美讲学,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在国内,沈从文的作品相继出版、再版,受到文艺界和千百万中外读者的高度关注。胡跃邦总书记对沈从文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非常关心,要求有关方面解决他所遇到的一  相似文献   

6.
儒文 《湖北档案》2012,(5):42-44
1922年夏天,时年20岁的沈从文,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湘西来到北京。刚走入北京城,沈从文就立刻面临着经济的窘境。他摸了摸身上,只剩下7块6毛钱,可他还是大着胆子在北京西河沿的一家小客店住了下来。  相似文献   

7.
一个辰溪蛮的后裔,为了寻“记者”梦,从苗岭走进了地处扬子江畔的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她就是南政院新闻系女学员——胡红梅。出生于湘西苗寨的胡红梅,儿时便把沈从文、黄永玉作为崇拜的偶像。上中学时,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诵。她写的(美丽的故乡湘西),在全市中学生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991年,胡红梅卸去缀满银首饰的苗家女儿装,入伍来到二炮某部。通信兵频繁的执勤生活,没有改变她日有所思所记的学习习惯;紧张繁重的训练,没有温灭她失志为文的初衷。夜晚,她趴在被窝里,借助微弱的手电光,让心灵之波,…  相似文献   

8.
张星 《大观周刊》2011,(32):13-14
沈从文先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尤具魅力,她们纯真善良,在灵山秀水的湘西世界中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而本文只选择了沈从文先生作品中的三个人物为代表,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爱情方面做粗浅的比较,只是希望能从中更了解湘西农家少女的形象,以及美丽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9.
肖英 《兰台世界》2005,(11):59-59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从伯父召趋辽东”来到铁岭,入银冈书院读书六个月。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铁岭时几次提起“我12岁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过书”。当时陪同视察的邓颖超同志对铁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新田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回想起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就是龙首山,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0.
我堂兄朝克巴特尔生长在牧区,我四、五岁的时候去过他家——哲里木盟胡四台村,这也是我父亲的故乡。之后十年,朝克巴特尔像学者回访那样到我家所在的赤峰市参观学习。我爸交给我一项任务,领他上街。  相似文献   

11.
记者与新闻,恐怕是最闹不得别扭的。但记者只能根据客观事实采写新闻,如果记者错三隔五地制造“新闻”,那就会成为别人闲聊的笑柄,可惜这样的“谈资”还时有所闻。一则:某报记者在去年末发表的沈从文访问记中,描述“今年春天”巴金来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去看望沈从文:“八十多岁的人了,让女儿扶着,爬上五楼,在楼梯上还摔了一跤。沈老过意不去,巴老却说:‘这是我心甘情愿的,摔了一跤也乐意。’”看到这篇通讯,许多关心巴金的朋友,纷纷致函慰问巴金。事实上,沈从文住的楼房是有电梯的,巴金不是“爬”五楼,而是“乘”电梯上去的,沈从文家属在电梯口迎接巴金,巴金并没有在这次拜访中摔跤,当然也没有说“摔了一跤也乐意”的话。巴金在此两年多前倒是摔过一跤,摔断了胯骨,不过经过休养,行动  相似文献   

12.
宁蕊 《大观周刊》2011,(31):11-11,10
自从沈从文的价值被发现以来,他的作品就被不断地研究和重新阐释。本文主要以《新与旧》为例来探索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现实旋律。《新与旧》用新旧社会的欺骗性、民主的虚幻性、边地人民灵魂的麻木性编织出现实的网,笼罩在湘西这片土地上。  相似文献   

13.
田燕 《兰台世界》2012,(22):18-19
沈从文(1902—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在长期的文学求知和创作过程中,伴随着孜孜不倦的知识追求,他从一名普通图书管理员做起,以个人的亲身体验与深刻感悟,提出了针对图书馆发展建设的真知灼见,与图书馆结下了深厚隽永的浓郁情结。一、求知阶段:一名勤奋的图书馆常客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古城,15岁时他入伍当兵,度过了五年军旅生涯,其中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是享誉中外文坛的一名多产作家,也是一位成就卓越的文物研究者。他来自美丽的湘西凤凰古城,年仅14岁就投身行伍,浪迹川、湘、鄂、黔四省边区。1923年,他来到北京,不久开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5.
我几乎是不时地噙着泪水捧读完《贺龙元帅的故事》的。因为这位戎马一生的元帅,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所贡献出的毕生精力和智慧,读来令我敬佩;而又正是这位人民敬重和爱戴的元帅,他没有死于身经百战的疆场,而是死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手中,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我的故乡是湖南湘西一个偏僻的山镇。早在土地革命时期,  相似文献   

16.
2020年4月8日,这日子对我很平常,不是本命年,不是整年大寿;但今年这日子对我又确实有些不平常:1970年的今天,我卷入上山下乡洪流,成为一名读了一年初中但没学到任何中学知识的“知识青年”。如果下乡务农算参加工作(现在知青工龄的确从下乡开始算),到这个月正式退休,我参加“工作”正好满50年。1970-1977年,我在湘西山区一个名为槐枧的小山村务农,虚度了17岁到24岁这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为生存经历了太多苦难,也因幼稚的“扎根农村”立志获得过一些荣誉(当然,后来成为耻辱)。因槐枧的经历过于刻骨铭心,我的网名一直用“老槐”。  相似文献   

17.
徐盈和彭子冈夫妇有很成功的记者生涯,为中国家命事业做过很多事。他们夫妇都是沈从文的朋友。我因为搜集名人手迹的缘故,看到一封沈从文致彭子冈的轶礼。写信的时间大约是沈从文主编《大公报》副刊的年代,还是流水一样活泼而灵气的语言,说理说事都是那么婉转潺缓,没有丝毫的霸气。“于同兄:得你一信,才知道我信上发了牢骚。你不说我还不明白,因为一写信就随便说说事实的!(写长信成习惯不是牢骚!)”彭子冈是女子,对着一位女子称兄表示尊重。沈从文喜欢写长信是出了名的,这点他在自传中也多次提到,特别是他的两个好朋友胡也频…  相似文献   

18.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牛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9.
忆云梦泽     
1970年初,我终于到达梦想已久的古云梦泽边那个“五七”干校.这是当时北京文化艺术界人士“荟萃之所”,据说总数应达一万人,实到的已有五七千人.单说作家,我就见到过冯雪峰、沈从文、张天翼、谢冰心、臧克家、楼适夷、严文井、李季、郭小川、孟超、韦君宜、侯金镜、冯牧,以及张光年、李又然等等不下百人.中国作家协会和文化部门的头头脑脑,大概都去了.我虽是从南京被揪回北京的,在经过三年多大轰大嗡、神魂不安的日子之后,能在农村享受恬静的田园生活,真是心向往之的了.更何况那些先头部队去视察过的人们回来说,那儿是如何山清水秀,又是鱼米之乡,怎能不动心?  相似文献   

20.
金建陵 《档案与建设》2003,(5):43-44,53
今年3月18日上午,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刚刚当选为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会见约800名中外记者。他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温家宝所吟诗篇的作者于右任(1879~1964年)先生,是陕西三原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举人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