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招生考试通讯》2010,(12):47-47
美国有一位药剂师,研究出一种治疗头痛的药。他配好药料.准备用水化制成糖浆,没料到一不留神错把苏打水当白开水冲了下去.“糖浆”冒起了气泡。他尝了尝.还别有一番风味。从此,被称为“美国之梦”并长期雄踞世界市场的碳酸饮料——可口可乐.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08,(10):6-6
美国有一位药剂师,他研究出一种治疗头痛的药。配好药料,准备用水化制成糖浆,没料到一不留神错把苏打水当白开水冲了下去,"糖浆"冒起了气泡。他尝了尝,还别有一番风味。从此,被称为"美国之梦"并长期雄踞世界市场的碳酸饮料——可口可乐,就这样因"错"而生了。  相似文献   

3.
茄备君 《成才之路》2011,(24):41-I0014
美国有一位药剂师,他呕心沥血地研究出一种治疗头痛的药,配好药料后准备用水化制成糖浆,没料到一不留神错把苏打水当白开水冲了下去,"糖浆"冒起了气泡。他尝了尝味道,还别有一番风味。从此,长期雄踞世界市场的碳酸饮料——可口可乐,就这样诞生了。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牧师亨利·沃德·比彻在上小学时,有一堂课令他终身难忘。老师点名要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背诵课文,但是他刚背了几句,老师就厉声喊道:“错!”他连忙从头再来,老师再次吼道:“不对!“于是他羞愧地住了口。老师又点了另一个男生的名,他刚背了几句,老师也喊道:“错!”但是这位男生没有理会,毫不停顿地一直背了下去。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的试题训练中,我们一再提醒学生,对待自己易出错的试题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谈“错”色变或“错”尝辄止都不能解决问题。实践表明,“错”中淘金方能延伸成功之路。以下结合2013年高考广东卷历史试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爸爸患了高血压,医生要他戒酒戒烟少吃多练,可他就是“宁死不屈”,要不我怎么会说他没出息呢! 先说戒酒吧。每顿吃饭后他总说下顿绝对不喝酒了,可每到吃饭时就耍赖:“唉,酒虫又爬出来了,好死不如好活,尝一口吧。”于是左一口右一口“尝”起来,用不着多大工夫,大半斤酒就被他“尝”下肚子……  相似文献   

7.
"等一下"     
刘维芳 《家长》2013,(12):16-16
他的“等一下”曾让自己自以为是地尝到甜头,而我们的“等一下”又让他尝了尝苦头。孩子虽小,但也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这招“等一下”教育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然就是管用的了。  相似文献   

8.
《小学青年教师》2004,(9):33-33
正:备尝bèicháng误:倍尝bèicháng错例:倍尝人生的艰辛。辨析:“备尝”,受尽。“备”,尽,全。不要理解为加倍地体验而写成“倍”,因为这里不存在倍数关系。正:备受bèishòu误:倍受bèishòu错例:倍受凌辱。辨析:“备”,尽,全。备受凌辱即是受尽了凌辱,备受折磨即是受尽了折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巩固与应用阶段,教师常常巧妙地设计一些“弯道”,诱使学生出错,暴露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施教,实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这就是《教育心理学》所谓的“尝误原理”。 一、利用“尝误”巩固基础知识 正面讲授基础知识,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这是极重要的;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受认识能力的局限,往往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盲点”,这就需要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加以纠正。甚至于“非错而不能树正,非错而难以求真”。  相似文献   

10.
两个囚徒从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很难说这两个人谁更有机会走出囹圄,但至少看到星星的人拥有更多的希望,他是乐观的忏悔者。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述的一个故事也颇具深意:晁错以平七王之乱谏王,王不纳,错尝自领军抵敌,麾下一校,为错之心腹,精于武  相似文献   

11.
尝果     
《小火炬》2020,(1):64-67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故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相似文献   

12.
曾有一支歌唱道“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我以为,因为有了爱,一个人才有生存的意义。这种爱包含着主动地爱别人和被动地被别人爱。这其中,能够支撑着一个人克服人生的苦难的,更多地是对别人的爱。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乐观的人生,能够承受生活中的幸与不幸,我们就不能错过让孩子学会爱这一课。但是,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九成的孩子很少帮助父母做家务,不知道对父母感恩。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成人的错。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说:小孩子只有“在太阳地里晒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  相似文献   

13.
“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的,但他不在乎。“每天半个新想法”积累起来,使泰勒获得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美丽的错误     
美国的一些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由商家赞助的“可口可乐”集会。集会要求每位同学都要穿上印有“可口可乐”标志的衬衫,在操场上拼出一个“coke”的图形,获胜的学校可以获得可口可乐公司1万美元的奖励。美国的许多学校都十分重视这项活动。可是佐治亚洲的一所学校有一名叫迈克的中学生那天却犯了一个小错误。匆忙中,他穿了一件“百事可乐”的宣传衬衫跑到了操场,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因为学校的所有努力都被迈克破坏了。学校决定惩罚他,让他停课一天。他很伤心,怎么会穿错衣服呢?苦恼中,他参加了一些传媒热线电话节目,诉说了他的…  相似文献   

15.
苏轼爱徐州,更爱徐州人民。他写的《次韵子由送赵屼归觐钱塘》一诗,倾吐了他热爱徐州和徐州人民的心情。“到郡诗成集”,反映了诗人热情奔放的创作生活和丰硕成果,“民事要吏尝”,体现了他爱民勤政的思想和实践。在徐州的日子,他躬亲“民事”,尽忠职守,倍尝艰宰,“巡城已困尘埃眯,执朴仍遭虮  相似文献   

16.
男孩子     
男孩子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头发乱了也不梳,衣服脏了也不洗;男孩子雨天出门不带雨伞,宁可淋成“落汤鸡”。男孩子坚强如钢,触了霉头也不会把苦水捧出来让人尝,只会昂头高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男孩子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也会鼻子发酸,可他只让那一片潮湿在眼中打转,不肯落下来。男孩子脾气倔强认死理儿,老师说:“你错了,你错了。”他还高昂着头轻蔑地斜视,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男孩子从不知道历史的教训,老想亲身去体验,亲自去尝试,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满不在乎。男孩子自恃脑瓜儿灵活,考试前总要玩得昏天黑地不复习,然后又在第二天轻…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把“象”写成“向”,“纸”写成“(纟氐)”,这已是第六次写错了。我便把他找来当面订正。只见他拿到本子后不加思索,很快就订正好了,并且很正确。我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会订正而用时却错呢?”他很干脆地回答:“这些字差不多,反正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这个错了,一定是那个!”学生的回答,固然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18.
一、柳宗元的生平和思想柳宗元原籍河东,故有柳河东之称。长安大概是他的出生地,尝自谓“吾长京师三十三年”,可见他在长安度过了大半生。他的从曾祖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臭蛋何须尝美国外交官佩奇曾当过编辑,在工作中他退回许多稿件。一天,他收到一位妇人的来信:“你上星期退还了我的短篇小说,我知道你没有读我的小说,因为我做了记号:把8、9、10这三页粘在一起,稿子退回来,这三页还粘在一起,我认为你很不应该,没有看我的稿子便退稿。”佩奇复信说:“早餐时我打开一个鸡蛋,我不必尝便能知道它是坏的。”给文章拟标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2技法报告厅有人形象地把作文题目比做人的眼睛,确实再恰当不过了。一双眼睛顾盼生辉,人就显得精神俊秀,如果双目无神,人自然就萎靡不振了。作文也是如此,所以有“题…  相似文献   

20.
娄小明  任宁 《辽宁教育》2013,(12):37-38
美术课堂上,学生小z说:“老师,我画错了,能不能换张纸?”“画错了?”我有些诧异。拿过他的作业纸一看才知道,只不过画面中的一根线条不是很完美而已。我启发他,“想一想,这根线条可以变成什么?”“帽子上的一朵花……”他脱口而出。“是啊,其实你没有画错。只要想一想,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发现。”其实,这位『司学产生了审美“错位”——用“对错观”来审视自己的美术创造,把美术创作定性为“准确”操作,忽视了意外的精彩和“错误”的价值,使得美术评价不够“艺术”了。在美术课堂上这种“审美错位”的现象并不少见,需要我们去提防,更需要去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