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同位素地球化学不仅研究地球及其圈层和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同位素变化规律,而且研究范围已扩展到太阳系的其他星体并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Re-Os同位素在最近20多年来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工具。简单介绍了铼锇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同位素基本原理,化学处理与分析测试的基本步骤,以及其在矿床中进行定年和示踪的应用。随着分析测试水平的不断提高,Re-Os同位素的研究对象必将不断扩展,对矿床学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有关天体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的学科,是固体地球科学的支柱之一。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以及元素在其中的分布、分配、富集、分散、共生组合与迁移演化规律是当前地球化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地球化学"是地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对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关注较少。但是,元素丰度、元素的赋存形式和地球化学迁移、岩浆作用中微量元素的分配系数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知识点,都涉及重要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的背景知识。建议在地球化学教学中,要适当补充主量元素的知识,使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三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地球化学观点,达到地球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5.
矿物微区原位原地同位素分析和定年技术不仅避免了传统常规方法繁杂的矿物分选、化学分离纯化流程和不同期次矿物的混杂,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在岩矿石薄片上对不同期次的矿物颗粒、子矿物、矿物生长环带和微细沉积条带等进行微区原位分析,结合矿物的岩石学特征精细刻画成岩成矿过程,揭示常规方法无法发现的现象和规律。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和定年技术及应用已形成地球化学新分支--微区同位素地球化学。随着多接收等离子质谱等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非传统同位素的分析精度大幅提高,铁等非传统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变化幅度超过分析精度100倍以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直接利用Fe、Cu、Zn等金属成矿元素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来源,揭示某些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环境,阐明成岩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6.
日前揭晓的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结果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教授郑永飞博士主持研究的成果《矿物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的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获二等奖。构成该项研究成果的26篇系列学术论文发表于1991-2003年期间出版的国际SCI刊物上,包括权威地球化学杂志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和Chemical Geology等,其中大部分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仪器设备研究方向:造山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壳幔相互作用地球化学、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极地环境与生态地质学。研究内容:以地壳和地幔物质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及其动力学过程为主题,以地球不同层圈之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铅同位素的研究最初为模式年龄定年和探讨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随着近年来的不断研究,铅同位素开始应用于化探与找矿评价、找矿勘探,以及在壳幔相互作用和环境评价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铅同位素近年来的应用及其意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李曙光,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1941年出生在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地球化学系并留校担任教员,20世纪70年代参与国家铁矿会战,80年代初访问MIT系统学习同位素年代学,长期致力于大陆碰撞造山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2011年以后致力于金属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访谈主要介绍了缘结地球化学专业的前因后果、困难时期科大朴素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留校工作和后来访美研学过程中的大小境遇。受访人的求学与科研经历反映了一个时代科研环境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稀有气体在地球各圈层具有特征的同位素组成,是各种地质作用和地球化学过程理想的示踪剂.近年来,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中最令人瞩目的进展之一,是示踪地球内部流体的来源.稀有气体同位素、δ13C和Mg/Ca的比率作为反映温度变化的工具.它们相辅相成、相互验证为得出更为精确的结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浙江7个地开石粘土矿床的氢和氧同位素分析数据。应用水-岩石同位素交换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这些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同位素交换平衡曲线表明,成矿热液流体起源于中生代大气降水,在300℃的较高温下与围岩发生同位素交换后形成环流地热水;而地开石粘土是在250~100℃的中低温阶段酸性火山岩的热液蚀变产物。此外,还概述了地开石粘土的成矿热液体系从酸性偏还原环境到微酸性氧化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飞出地球、开展空间探测的首选目标。目前,月球探测已进展到人类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新阶段。人类进行月球探测和载人登月,目的在于研究和了解月球,利用月球上特有的环境,建立天文观测台和多学科实验室,进行天体观测,生物医学和有关月球物理、化学与地质变化的研究,了解地-月系统和太阳系的起源;进而利用月球作为未来航天飞行进入深空的中转站和人类进入太阳系空间的第一个定居点;为建立利用月球资源的月球工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兰州地质研究所建立于1956年。兰州地质研究所以多学科综合研究为特点,重视岩石圈中的生物地质作用及有关矿产的形成机理。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学及沉积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地球化学、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磁性地层学)、原油孢粉学及藻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特色。其它研究领域还有:环境地质学(古环境与古气候)、放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万国江研究员主持,以云贵湖泊沉积物中多种放射性元素示踪探讨多种微量金属在水体中的化学迁移变化,从而辨识和提取地球200年来环境质量演化的研究,经过4年的时间,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不仅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而且出版专著、发表论文92篇(部),同时还支持了4名博士后、11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的培养工作,这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研究。通过近年对云贵不同地区不同部位未受翻耕扰动的表土剖面采样的分析表明,铍同位素可用于表…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11,(15):53-53
本期封面是用于捕捉太阳风中原子的创世纪号(Genesis)浓缩器,是被从2004年坠毁在犹他州沙漠中的样品返回舱中清理出来的框架和金属丝。未破损的碳化硅四分仪(顶部)的分析揭示了原始太阳系的最初氧和氮同位素的比例,该比例与地球、月球和火星上的比例并不相同。科学家们认为过量重氮来自彗星。自然过程形成的重氧元素从星云中脱离,星云中部分的轻氧元素形成了太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2):163-166
于心科 男 30岁 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现为该所副研究员.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在美国南佛罗里达盆地的原油和油源岩中发现了一系列新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出该组化合物具有揭示古沉积环境和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的作用;找到了各种大气甲烷源向大气排放甲烷的动力学机制;通过对云南腾冲地区温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获得了地球原始气体CH_4、~3He等的同位素证据,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7.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6):722-723
中科院地球化学所温汉捷研究组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了一套准确测定样品中Mo同位素的方法,同时利用此项技术对多个早寒武世地质剖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不仅是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的海相沉积磷块岩也可能是保存古海水Mo同位素组成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9.
"是荣誉,更是一种期待,意味着我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创新。"对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实验室主任郑永飞表现  相似文献   

20.
日本研究人员在一个陨石中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物质,该物质帮助讲述了早期太阳系古老水的故事。太阳系早期有两种不同的氧储藏,一种富含氧16同位素,其来源已经被较好地了解:另一种富含氧17和氧18同位素,但是它们仍是很大的迷。Naoya Sakamoto和同事现在报告说,Acfer O94陨石富含氧17和氧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