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1.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2.经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过程。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流程】活动一:自学课本师: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自学课本,仔细看图,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全班展示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70-72页内容和"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比较、归纳、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2.引导学生经历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100以内)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基本特征。3.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14页。【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感悟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了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  相似文献   

5.
李红 《青年教师》2008,(1):40-41
【案例】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中,第一课时是数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不再像过去那样从整除概念入手,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通过学生的操作,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寻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也是引导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运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其中,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6.
【教材把握】《倍数和因数》是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安排的教学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素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是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例2是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例3是找出36的所有因数。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认识因数"。【教学目标】1.借助直观,建立因数的概念,学会找出全部因数的方法发现因数的特点。2.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3.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在下乡调研过程中听了一位教师的一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质数和合数",简要过程与内容如下。【教例一】一、铺垫孕伏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看一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二、探究新知1.按照每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几类?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汇报:只有1和它本只有一个因数有两个以上因数身两个因数2,3,5,7,11,4,6,8,9,10,12,113,17,1914,15,16,18,20  相似文献   

9.
倍数和因数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70-72页,《倍数和因数》知识、技能目标1.用动手操作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建立乘法与倍数、因数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本质内涵,能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和智慧学习的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经历"举例—猜想—检验—说理"探索2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总结方法用以探索5的倍数特征,为进一步探索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做好学法准备。2.经历从"数的倍数特征与各个数位上数字有关"到"2、5的倍数特征只与数的个位数字有关"的探索过程,为今后探索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做好思路铺垫。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2,5的倍数特征",P17-P18【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举例—猜想—检验—说理"探索2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总结方法用以探索5的倍数特征,为进一步探索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做好学法准备。2.让学生经历从"数的倍数特征与各个数位上数字有关"到"2、5的倍数特征只与数的个位数字有关"的探索过程,为今后探索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做好思路铺垫。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过程】一、回顾直接板书:a÷b=c。师:你能说说算式中三个字母之间的关系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揭示课题。师:三个字母的取值有没有范围?揭示小学阶段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因数与倍  相似文献   

14.
课前思考:“因数和倍数”是陈述性知识,思维跨度不大,凭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稍微“跳一跳”便能轻易摘到“果子”。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发展仅仅定位于“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上,则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功能和价值。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把教学目标重新定位:让学生经历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和方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想象拼长方形,并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邱菊香 《教师》2014,(33):112-112
正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觉得在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方面值得思考和商榷。【情景再现】这位老师教学的是四年级的《倍数和因数》,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根据所摆成的长方形写一道乘法算式。学生说出摆法和算式后,老师要求学生自学课本,画出重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为什么呢?"老师说:"你问得很好,至于为什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再研  相似文献   

17.
金玉莲 《小学生》2013,(2):53-53
在明晰目标中指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的过程,发现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经历过程,组织学生体验"倍数"和"因数"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组概念,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经历概念的产生过程,准确理解并掌握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节课老师精心组  相似文献   

18.
<正>【课前思考】"3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安排在"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2、5的倍数特征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而3的倍数特征,需从各位上数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的角度去判断。由于受前者的影响,更因为缺少"将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的学习经验,所以,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思维的关注点总是停留在观察一个数的个位上,很难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自主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教材的编写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尝试:一是重建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二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启发学生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在尊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设计并执教了这一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