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是一种致死性传染病。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其社会涉及面广.传播途径独特、传染源隐蔽,流行迅速,病死率高。1985年中国发现了首例艾滋病病人。据专家预测.2001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5万人。疫情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血液传播(包括静脉吸毒和输血)、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三种传播途径均有报告。据统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疫情涉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但以贫困地区最为严重.80%的感染者发生在农村。艾滋病对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农村群众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1981 年,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而到1988年美国艾滋病患者就达到5 万人,与此同时,艾滋病也似乎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在世界各地传播。数年后,艾滋病在中国开始流行,假如艾滋病在中国失去控制,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如果你对中国艾滋病的严重性时还不太了解,读一读下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艾滋病对中国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给出了艾滋病的数学模型,并讨论了其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同时,给出了人口增长与人口流动对艾滋病传播的影响模型,所得结果对我国今后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方面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已成为危害人类社会的国际问题.到目前为止,预防教育是解决艾滋病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艾滋病预防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人们对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的知识、意识、技能,形成和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减少艾滋病的传染,减轻艾滋病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同时缓解艾滋病对教育系统带来的压力.本文介绍了UNESCO在全球性和地区性两个层面实施艾滋病预防教育的策略,并讨论了这些策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人,短短几年已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近8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约8万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青壮年为主,大多在农村。从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规律看,中国艾滋病疫情已经处  相似文献   

6.
有“世纪瘟疫”之称的艾滋病,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首先被发现后,已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在内。艾滋病的流行,不仅是个卫生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国家兴衰与民族兴亡!1985年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迄今艾滋病在中国  相似文献   

7.
学界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关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1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回顾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以后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对艾滋病传播的深入研究起到积极意义。学界的研究成果可归类为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综论;艾滋病传播的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应用研究;艾滋病传播与社会性别研究;艾滋病传播与相关法律、政策研究;艾滋病传播与道德化研究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学视角解读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已成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行为表现及原因的分析,辨证地评价这个问题产生的风险,并就如何解决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和如何控制艾滋病的传播等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使大众加深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并能够洁身自爱,远离艾滋病的侵扰。  相似文献   

9.
我国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人,短短几年已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近8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约8万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青壮年为主,大多在农村。从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规律看,中国艾滋病疫情已经处在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防治形势非常严峻。已报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为农民,艾滋病患者中,15岁到29岁的约占60%,农村年轻人正成为艾滋病最大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张丽虹 《教书育人》2012,(24):142-144
据统计,2005年至今,我国注射毒品传播和经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比例逐年下降,性传播比例持续攀升。2011年全国估计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63.9%是通过性途径传播的。50岁以上群体、学生群体在报告中所占比例上升,是其新特点"。在今年4.8万新发感染者中,这两个数字更高,分别为81.6%和29.4%。"[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性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当前中国年轻人性观念日益开  相似文献   

11.
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社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调查研究艾滋病的发展状况,探讨流动人口与引起艾滋病扩散的关系,说明流动人口是影响艾滋病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并针对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特征提出防控艾滋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教学》2012,(3):77-78
据生物通网2011年8月18日报道,江苏大学张驰宇博士通过研究解析了主要在中国流行的两种艾滋病病毒的起源及传播路径,相关成果于2011年8月12日刊载在国际知名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据报道,静脉吸毒是导致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方法:通过回顾襄阳市艾滋病防控工作历程,分析该市艾滋病流行特点和防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结果:襄阳市艾滋病疫情涉及面广,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发病和死亡者逐年增多,传播模式已转为性传播为主,流行因素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襄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监测监管,提倡人文关怀,实施综合治理,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疫情快速增长的势头。结论:现阶段艾滋病防治工作还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加大关怀力度,强化宣传教育,全面提高襄阳市的艾滋病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作者多年来针对女性性工作者的实地调研与艾滋病干预工作经验,归纳了与女性性工作者的艾滋病风险相关的各类因素,构建出"结构—关系—主体"的分析框架。其中,"结构"包括:扫黄政策、艾滋病防治政策、经济与贫困、社会歧视、性与社会性别文化、社会流动等;"关系"涉及:性产业的组织形式,小姐与妈咪、客人、邻居、警察及小姐之间的权力与互动关系;"主体"则是关于小姐个人在专业知识、工作实践、认同方面的能动性与主体性。相比于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框架,本文提出的"结构—关系—主体"的分析框架关注到小姐人群所面临及关心的健康问题远远不止艾滋病,而是更为宽泛的包括暴力、一般妇科问题、社会歧视、心理健康、性病与艾滋病在内的"职业健康"问题。这个框架不仅扩展了对"艾滋病"的社会学想象,更有利于指导实际的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属血液传染病 ,病原体存在于血液、精液和组织细胞内。当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 ,侵犯淋巴细胞 ,在细胞内大量繁殖 ,造成淋巴细胞大量死亡 ,破坏病人的免疫系统。最后病人将死于并发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性行为传播 ;二是血液途径传播 ,如静脉注射 ,输血以及输入血制品 ;三是妊娠时以胎盘为媒介的母婴传播。1 艾滋病危及五大洲1 981年 6月 ,美国《发病率死亡率周报》报道了洛杉矶 5例男性同性恋者患卡氏肺囊虫肺炎 (艾滋病的并发感染 ) ,向世人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的狰狞面…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由HIV引起.艾滋病有三条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1981-2000年期间世界有3610万人感染HIV.HIV侵入人体CD_4~ 为主的免疫细胞,破坏免疫功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医药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医药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及其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某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和药科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共840人,采用匿名独立答卷方式进行调查.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0.0进行数据分析.将知识按得分高低分成两组,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知识部分16题,平均得分是11.63±2.51(0-16),其中传播途径得分是4.55±1.77(0-5)、非传播途径得分是3.58±1.28(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1,p=0.000).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居住地在城市、有专业知识、父/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较好.另外,艾滋病知识高低还与艾滋病人与感染者和一般人享有平等权利、择业时到艾滋病或感染者的科室工作、象对待正常人那样对待艾滋病服务对象和性生活正确使用避孕套等态度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等级相关一致.另外,对离自己较远的社会大环境态度较好,支持率达93.5%;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小环境态度一般,支持率仅7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66,p=0.000).结论大多数同学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传播途径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提示应该加强有关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等容易模糊概念上的健康教育.知识可能影响艾滋病人/感染者和一般人享有平等权利、择业时到艾滋病/感染者的科室工作、象对待正常人那样对待艾滋病服务对象和性生活正确使用避孕套等态度和行为.但是,对离自己较远的社会大环境态度较好;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小环境态度一般,提示从知识提高到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特别是涉及个人利益的行为改变,还有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境外艾滋病对构建云南边疆和谐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现在是人类最大的威胁,有人称它为没有硝烟、没有流血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一点也不为过。艾滋病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现后,不久就传播到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已经夺去了几百万人的生命。艾滋病已经成为无国界的疾病。中国的艾滋病是从东南亚传过来的,对此,就东南亚地区艾滋病的历史现状及其对中国云南边疆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做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对现代社会和人们心理带来巨大影响,其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来自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社会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面对人们在决策时害怕风险的心理,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种人性关爱的文化,从而解决艾滋病的社会心理问题,将艾滋病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0.
第五届亚太地区艾滋病国际大会于1999年10月2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研究艾滋病问题的专家们今天说,亚洲国家应当在本地区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尚未达到在非洲造成的严重破坏程度之前,采取紧急措施遏制艾滋病的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