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及其科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在对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宇宙宗教的"上帝"概念,作为他对终极意义上的宇宙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既不同于斯宾诺莎的上帝概念,也根本区别于神学宗教的上帝概念.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不仅是指导他的科学理论研究活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他用来评价某种科学理论体系所构造的自然观的哲学标准.  相似文献   

2.
科学研究中的信仰,泛指科学主体在科学活动中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一切信仰.科学研究中信仰的合理性是爱因斯坦重要的科学哲学思想.它包括:信仰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和条件,科学创新中科学家既信仰自然秩序也信仰科学,对自然的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用力、最崇高的动机,对科学的信仰是宗教发展的最高形态.科学研究中信仰的合理性是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活动的钥匙,也是将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理解为一个和谐统一整体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科学的信仰不同。在西方确有一些大科学家也信仰宗教,但是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大都为一种特殊的信仰,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帝”是指和谐的宇宙秩序和永恒的自然规律,这与一般宗教徒所信仰的拟人化的上帝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只有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对西方科学家所特有的宗教信仰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把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从纯粹的功利目的出发,把科学作为获取生活报酬的工具;第二类是由于科学是一项高智力的游戏,解决科学问题能够获得智力上的一种娱乐性的满足;第三类则是由“宇宙宗教感情”激发起来的。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是一种对自然界和思维世界里所显示出来的和谐秩序的惊叹、赞赏、敬  相似文献   

5.
和谐--教育的最高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日 ,重读爱因斯坦有关科学、宗教和教育方面的论述 ,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对“和谐”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一、和谐是自然规律的本质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 ,而且对宗教、教育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科学与宗教》一文中说 :“人类进步的精神进化越是深入 ,我就越是坚信通向真正宗教之路不在于对生命和死亡的恐惧之中 ,也不存在于盲目的信仰之中 ,而在于对理性知识的努力追求之中。”所以他认为 ,“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 ,但是这种宗教感情同普遍人的不一样。”这正如歌德的诗歌所言 :“谁…  相似文献   

6.
陈连林 《广东教育》2009,(7):123-123
《瓦尔登湖》的作者、美国著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在临死前,曾和婶婶进行过一次微妙的对话——婶婶:“亨利,你跟上帝和解了吗?”梭罗:“婶婶,我不记得我们曾经吵过!”在生命的最后将息,梭罗安详的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在皈依天国的路途中充满神圣的和宇宙相融的宗教感。我是被这种源于对上帝虔诚的纯粹感情所打动的。  相似文献   

7.
各地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显示出大学生存在"信"教现象,但这究竟是信仰还是相信却值得探究。因为人们总是认为"相信上帝"就意味着"信仰上帝"。相信是可以验证的,而宗教信仰是对无法证实的、不可信的东西的相信,因此,传统认为宗教信仰是荒诞的,与科学对立的。事实上,宇宙意义要求的证明与宇宙功能要求的证明虽属于不同的等级或类型,但它们都是合理的和必要的,科学与宗教都依赖于信仰和知识,它们不必彼此对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所基督教大学,哈町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宗教教育,将宗教与大学教学、生活融为一体,以此培养他们对上帝的信仰。陈国海教授于2009年访问哈町大学期间,就哈町大学的宗教教育对Burks校长、James副校长和Milo主任进行了访谈。该校领导认为宗教教育和对上帝的信仰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哈町大学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帮助他人、感激他人。这一切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追求美好的人生,更有助于学生为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哈代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后期是西方科学与宗教激烈冲突的时代,“上帝死了”道出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危机。英国小说家哈代面对宗教的衰微,表现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在理智上他相信科学的进步,在情感上又留恋旧的宗教,这种复杂的“宗教情结”使他的作品流露出深深的失落感、悲剧意识和宇宙荒诞意识。从上帝之死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命运和精神困境,是哈代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坛,卡夫卡的众多阐释对他的信仰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这是造成对他的作品的不同解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的信仰观念有对形而上学化的体制化宗教的拒斥,有对带有迷信色彩的流俗的宗教拒斥,也有对传统宗教中专制君王般的上帝的拒斥。确切地说,卡夫卡是一个在日趋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依旧具有情怀的人,他的作品揭示出一个无法接受既有的宗教遗产、渴望拥有精神家园的现代西方人的困惑、迷惘、抗争和求索;他的信仰观念则体现了一个具有宗教情怀的现代人对传统宗教观念的质疑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江西民间宗教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唐宋时期,摩尼教在江西逐步形成兴盛和延续的局面;宋元时期,白莲教在江西出现发展与分化的趋势;明清时期,多教派产生重兴与分解的现象。文章为了解江西民间宗教的整个演变过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提供了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我国现行五大宗教中唯一的本民族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产物。与世界宗教相比,道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章从出世与入世,生死、神形及因果报应等三个方面,阐述道教与世界宗教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认识道教作为民族宗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梅山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表现在它的宗教信仰上,显示出了普遍的巫觋崇信心理、在神灵谱系构建上的世俗化解构、信仰驱动上鲜明的功利目的性等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4.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宗教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因。法律制度作为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意志的最直接的反映,要求建立公平、正义、秩序化的法治社会。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实体为了适应社会法治化的发展变化,也必须依法活动,宗教法制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5.
宗教和道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宗教信仰对个人具有道德约束、提升个人道德水平、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等积极作用,同时宗教信仰又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容易诱导人放弃自己的道德责任等。在现时代,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宗教信仰对个人道德活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发[1982]19号文件是我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纲领性文件。82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20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宗教政策和方针,要求努力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今我国农村的宗教问题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目前农村宗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农村宗教盛行背后的原因,探讨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宗教问题不仅影响着世界的稳定,也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去说明宗教,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和时代背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浅谈宗教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安全就是指宗教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从狭义上讲,也即从宗教自身构成要素角度来看,宗教安全就是指宗教思想、信教群众、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组织、宗教活动等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从广义上讲,也即从宗教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角度来看,宗教安全就是指宗教与其他事物之间互不产生安全危险,互不构成威胁,互不产生事故。  相似文献   

20.
宗教的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形态。宗教心理学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科学的含义或是科学传统中的宗教心理学,是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对宗教心理的研究。这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是宗教的含义或是宗教传统中的宗教心理学,是宗教家按照宗教的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说明、解释和干预。后者既是宗教活动提供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也是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传统历史资源。宗教中的心理学提供了关于人的信仰心理方面的重要的阐释、以及干预人的心理皈依的重要的方式。这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非常丰富和重要的心理学思想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干预技术。心理学的创新就必须提取宗教的心理学中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