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咏18岁多一点就被迫人了乐籍的歌伎张好好。她性格温顺,体态轻盈。杜牧见而悦之,便赋此诗相赠。  相似文献   

2.
(一)警史华章杜牧的《阿房宫赋》,以汉语独富的情采。剖析中国君权大一统史上一次关乎兴衰存亡的严重教训.显露出年轻作者卓越的史识与风发的才华。其外甥裴延翰遵嘱为之编《樊川文集》作序时,论其文学成就只取一赋一诗:“其谲(委曲讽谏,即‘主文谲谏’)往事则《阿房宫赋〉,刺当代则〈感怀诗》。”可见杜牧本人一生都以此赋自负自重。唐代是诗文名家迭出,群星丽天的时代.社会公众鉴赏力极高,尤可证此赋决非等闲可及。  相似文献   

3.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以《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最为出色":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相似文献   

4.
杜牧在湖州有很多小诗,特别是杜牧的外集中有一首《叹花》诗,历来被认为是风情之作。本文从杜牧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叹花》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认为它不但不是一首风情诗,而且还是一首感伤时世很强的政治诗,从而揭示了杜牧在湖州的有些风情诗和写景小诗绝非风情或闲来之笔,其中蕴涵着杜牧强烈的个人身世遭遇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杜牧(公元803-853年)是晚唐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明胡应群在《诗该》中曾论道:“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药,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锦锋者。”可谓中的之言。“俊灾”就是英俊豪纵,是杜牧诗的主导风格,这在古人的诗文及评论中多被认同,如刘熙载《艺概》把杜牧和李义山的诗作了比较,说“社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锦邈”;南来著名词人姜白石在《扬州慢》中对杜牧称为“江郎俊赏”,同样都突出杜牧诗中的“俊”。杜牧诗的“俊爽”风格大都体现在咏史诗中。《感怀诗一首》、《郡斋独酌》、《河煌》、《赤壁》、《题桃花夫…  相似文献   

6.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一位富有成就的诗人。杜家是魏晋至唐数百年来的高门贵族。唐朝人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他的祖父杜佑在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作宰相,煊赫一时。杜牧的堂兄杜悰又在武宗、懿宗两朝作宰相。他家世显贵,才华亦高,不过仕途并不很得意。在那晚唐多事之秋,受着时代风云的影响,他在作品中颇能揭露时政的腐败而同情民生的疾苦。《阿房宫赋》是杜牧早年的成名作品,流传久远,脍炙人口。赋是一种文学体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这说明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最初的赋,在形式上,几乎跟《楚辞》一样,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  相似文献   

7.
杜牧的《遣怀》诗历来被人误解为艳情诗 ,以为关涉杜牧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其实 ,杜牧的《遣怀》诗是一首咏怀诗 ,作于会昌二年杜牧外放黄州之时 ,诗中抒写的是他由京官而外放的不满情绪 ,诗虽提及他当年在扬州的狎妓旧事 ,但自嘲之中别有寓意 ,是在反讥谤毁者发扬州之事为口实实是吹毛求疵 ,诗歌表意虽迂曲婉约 ,但只要把诗放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中看 ,寓意还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人事代谢的嬗变,江山胜迹的永恒,最易诱发骚人墨客的思古幽情,联翩的浮想,也是文情并茂,叹唱有致的怀古咏史诗产生的现实土壤,以此为吟咏对象来抒情寄概的名篇佳作,可谓众彩纷呈,代有绝唱。杜牧的《江南春》和韦庄的《台城》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篇什,两诗的作者:一为“苦心为诗,本求高绝”(杜牧《献诗启》的“晚唐翘楚”(《一瓢诗话》);一为“吾有歌诗一千首……班班布在时人口”(韦庄《乞彩笺歌》的“艺苑之雄”(《十国春秋·韦庄传》);两人皆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氏,均出身…  相似文献   

9.
杜牧擅长诗、文、赋的创作,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为突出。据统计,寄赠诗共计八十余首,寄赠主体主要为同僚友人、歌妓、亲人、僧侣处士。内容主要是表达对主体的怀念、称赞、规劝、勉励和怜悯之情。此外,寄赠诗还折射出杜牧的处世原则以及"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0.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1.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2.
《山行》是小学语文第7册人教版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是一首唐诗,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其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杜牧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相似文献   

13.
《文选》赋、诗、骚三类的排序与《诗》的隐显颇有关联。《诗》虽不入《文选》,但三者的排序是以其与《诗》义的关系来衡量的:《文选》中的"赋"为《诗》之代表,故居首;"诗"虽发展渐异,但与《诗》仍属同途,故而次之;"骚"异于"赋"而疏离于《诗》,故又次之。  相似文献   

14.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都读过杜牧的诗《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中的山路、人家、白云、红叶一定引起你许多遐想,使你得到美的感受。你可知道,在杜牧的诗篇中还有许多堪称是美丽图画的诗作,譬如《江南春》:  相似文献   

1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7.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 ,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 ,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 ,或援用诗典 ,或化用诗意 ,或引用诗句 ,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 ,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 :既是政治的、经学的 ,也是诗学的、文学的 ;汉人以《诗》观赋与引《诗》入赋 ,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文选》对唐代应试诗、赋有重要影响。《文选》所选诗文原句和注解不仅是应试诗、赋命题的渊薮之一,而且还是一些试赋官韵的源出文献。这些源自《文选》的题目和韵脚多以五言诗句为主。源出《文选》的题、韵影响甚至规定了应试诗、赋的内容、风格。客观而言,应试诗受到《文选》的影响明显大于试赋,但《文选》对试赋影响的层面又是应试诗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9.
拙文《杜牧及其诗评漫议》,承王西平同志关注,撰《历史地评价杜牧——与〈杜牧及其诗评漫议〉的作者商榷》(以下简称《评价》)一文,对拙文提出批评,使我获益非浅。对此,谨表由衷的谢意。同者不论,异者商讨。这里,仅就一些重要问题,再陈浅冕,以就教于王西平同志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0.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是晚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诗、赋、散文俱享盛名。他出身高门世族,祖父杜佑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曾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著《通典》二百卷,成为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杜牧受祖父的影响,好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对内主张消灭藩镇割据,恢复中央集权;对外主张收复长期以来被少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