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深圳市教研员赵志祥与师父于永正老师共上研讨课,课堂跌宕起伏,让人感慨万千!赵志祥老师执教《鹿和狼的故事》,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师徒两人虽然上的不是同一篇课文,但从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对比这两堂课,却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
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于永正都执教过《荷花》这一经典篇目,解析两位名师的课例,剖析两堂课所呈现的教学策略与追求,赏析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深邃的教学思想与精湛的教学艺术,对于小学语文从教者具有积极意义。一、精彩教学片断李吉林、于永正老师在导入、初读课文、精读课文环节的精彩教学片断,值得我们思考。1.导入[片断1]李: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读李玉山老师《拿来主义》课堂实录时,就觉得这是一节朴实的好课。近日重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在“浮风吹得师者醉,误把课件当语文”的当下,李老师这节课,没有影视图片的视觉冲击,没有音乐朗诵营造的气氛,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也上得十分出彩。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又一次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发现他的“名气”是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以苦为乐,自然生成的。一、虽苦犹乐于老师“以人为镜”,17岁的他“文学程度这么好”,老师建议他“最好能上大学深造”。而他“由于崇拜李老师,于是也决定当老师”。从小,他就受母亲的影响,做一个善  相似文献   

5.
正提起于永正,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大家经常听他的课,读他的文章。可以这样说,于永正是当代最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之一。最近读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于永正教育文集》(6卷,近200万字),让我读出了一个智者、一个仁者、一个教育家于永正。下面仅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为例,看看于永正为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都有着哪些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箴言。  相似文献   

6.
潘学容 《四川教育》2007,(11):33-33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质疑问难后,于永正老师把学生写在纸片上的不明白的词语贴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都很欣赏于永正老师,学生们也都非常喜欢于老师的课,为什么呢?杨再隋教授在为于永正《教海漫记》写的序言中曾作了十分精彩的概括:“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原因非常清楚,是于永正老师蹲下来和学生们对话了!同样,数学教师只有蹲下来,和学生一样高,才能像思维科学家张光鉴说的那样“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8.
听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全场皆惊。惊的是于老师细读文本工夫之高深。  相似文献   

9.
大师风范     
孟强 《山东教育》2012,(Z1):65-66
我曾有幸观摩了于永正、徐鹄二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颇见大师风范,他们演绎的精彩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现分别记述如下:身教的魅力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节课上,于老师上得简单而扎实,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和发展,充分展示了身教的魅力。写字:一看二写三对照。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只有两个,妻和庞。于老  相似文献   

10.
“于永正语教育思想报告会”上有两个有趣的场面:于永正老师上完课后,即兴唱了一段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经典名曲,于老师的京剧清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或情意绵绵,或高亢激昂,引得满场喝彩;应邀前来讲学的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同志,在作完精彩的报告后则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韩国人唱歌》,也是包袱连连,笑声不断,令人捧腹。  相似文献   

11.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是我枕边常放的一本书。近期,我又细读了这本书,再次被于老师宽容和幽默的魅力折服。  相似文献   

12.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 ,徐州淮海堂 ,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 ,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 ;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 ,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 ,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 ;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  相似文献   

13.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的两个名字》一文中说,教育虽然很复杂,但从我的老师那本"书"里读出了4个字:"影响"和"激励";而我从教的40多年中也能概括出这4个字:"影响"和"激励"。  相似文献   

14.
近日,拜读了《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年第12期上朱小燕老师撰写的文章《名师课能否模仿》,我感触颇深,名师课能否模仿?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模仿就是一种学习,模仿体现了一种积极学习、主动进取的心态,模仿是通向创造的必经之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从学习于永正老师开始踏上了成功之途,而于永正老师也是因为学习斯霞前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正>崇拜于永正老师是从读他文章开始的。1998年,在《江苏教育》上,我读到《这里是一片语文教改的"芳草地"》一文,文章介绍了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语文教改。在这篇文章里,我第一次读到了于永正先生的名字,也见识了让我耳目一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此后,《江苏教育》上陆续刊发了于老师的《导入的艺术(上)》《导入的艺术(下)》《"熏锅屋"》《说"和谐"》等  相似文献   

16.
又见于永正,还是那位亲切、睿智、幽默的教学艺术大师于永正。深秋时节,金桂飘香。在古都南京,由东南大学主办的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如期举行,于永正老师应邀讲课。让笔者感慨的不仅是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有他高效的工作节奏以及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待、对《小学教学》杂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陈红林 《湖南教育》2008,(12):21-21
这几日,我在拜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其中《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这篇随笔让我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示范课《月光曲》,又一次被于老师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尤其是对于老师“蹲着板书”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9.
<正>有人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和读过的书。感谢《小学语文教师》,感谢《江苏教育》,感谢于永正老师,让我平庸的生命漾起了一丝光彩。与他们的相遇,让我成了今天的我。十年前,我任教于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2004年9月11日,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怀着对小语教学的痴情、对于永正老师的崇拜,我和学校六位老师自费登上  相似文献   

20.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入木三分。让我们走进于老师《秋天的怀念》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