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燕 《幼儿教育》2014,(12):10-1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女儿开始不断地向我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比如,一天傍晚,我带女儿出去散步,她看见天上的月亮,突然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我走,月亮也跟着走呢?”  相似文献   

2.
杨珍 《家庭教育》2009,(5):26-27
星期六傍晚,接到学生家长打来的一个电话:“我女儿丽丽今天中午跟着刚参加工作的高一届的女同学出去,到现在还没回来,我们到那个女同学那儿去找,她说我女儿下午就走了,说是去找工作。我们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很是担心。”我问:“那么丽丽这段时间在家有没有什么反常的举动?”家长想了想说:“最近我们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她都已经不在家了,这跟以前很不一样,而且要等到傍晚6点左右她才回来。”“丽丽有手机吗?”我接着问。“以前有过,后来学校说不要给孩子用手机,我们就收起来了。”“那个手机还在吗?”家长找了一会儿说:“手机不在原来的地方,家里的其他地方也没发现。”  相似文献   

3.
一天傍晚,一串响亮的哈哈随着她们母女俩一起飘进来:“快来看呀,女儿在幼儿园得了小红花!” “小红花?”我将信将疑地把正在炒菜的锅铲递给妻。女儿兴高采烈地告诉我:“爸爸,今天幼儿园的老师表扬我舞跳得好,奖给我一朵小红花呢!”说着,她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了那朵绸纸剪成的小红花给我看。看到女儿那种自豪样,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4.
女儿今年上幼儿园大班,这次,她和同班好友可可一起被班级推荐参加幼儿园绘画选拔赛,如选中可参加区、市级的比赛。 这天傍晚回家,我问她:“韬韬,画画比赛怎么样?” 她用平常极少有的神情说:“哼!有什么了不起,得意洋洋的样  相似文献   

5.
挑水     
傍晚,我们来到七花广场上,女儿又开始叫讲故事了。望着满天的风筝,在这炎热的初夏,多想喝上一杯凉凉的矿泉水啊!我想了想,对她讲起了“三个和尚”的故事:“从前,在一座山上的庙里,住着一个小和尚,他每天都下山去挑水,……”女儿  相似文献   

6.
善用表扬     
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女儿非常讨人喜爱,爷爷奶奶更是视她为掌上明珠,常常“宝贝”“心肝”地唤个不停,事事顺着她、惯着她,恨不得连天上的月亮、星星都摘下来给她。慢慢地,女儿变得任性起来。为改掉女儿的“任性”,我和爱人使出了浑身解数,费尽心机,却收效甚微。偶然间,我悟出了治服女儿“任性”的方法,即是“善用表扬”。一次家中有客人来访,当时女儿正在观看最喜爱的《动画城》节目,我们刚谈起话,她就直嚷嚷:“吵死了,吵死了,我听不见了。”我用眼瞪她,她也不怕,若无其事地走上前去拿起遥控器使劲按,把声音调到最高。…  相似文献   

7.
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   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小膝盖上,拍拍她说:“坐好。”   对这一切,我已习以为常。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承认了“她”。她的布娃娃名叫咪咪乔,这是她的孩子,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   但这种承认多少有些虚伪和应付,因为每个成人实际上都已经不能把一个布娃娃真的当做一条生命。我们是在哼哼哈哈地将就着附和女儿,在下意…  相似文献   

8.
收拾装扮一番,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妈妈带你走街街。”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小膝盖上,拍拍它说:“坐好。”对这一切,我已习以为常。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默认了,她的布娃娃名叫咪咪乔,这是她的孩子,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在我们家,女儿已经成功地为她的咪咪乔争得了一席之地。第一次人权行动是这样发生的,我见咪咪乔颜色式样都已经旧了,便好心好意地对女儿说:“不要她…  相似文献   

9.
傍晚到幼儿园接孩子,老师提醒我:有空带她去医院看看,她最近总说肚子疼。离开幼儿园大门之后,我半认真地调侃女儿:“今天是哪里肚子疼啊?“小丫头指指下腹左边一  相似文献   

10.
几则故事的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婆”变“笑婆”《禅海珍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年累月神情懊丧,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天气,我又想到大女儿的鞋一定没有人去买。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应该想大女儿的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该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多。”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活内容未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相似文献   

11.
周三傍晚。女儿格还没放学回来。她很少自己坐公共汽车,都是她爸爸开车接送。今天她爸爸出差,她只好自己回。  相似文献   

12.
梁书新 《教书育人》2005,(12):27-27
女儿今年4岁了,新学期我把她送进了城区的一所希望幼儿园。开学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女儿小脸蛋总是阴沉沉的不高兴。全家人为了不至于给她增加心理压力,在女儿面前都绝口不提丝毫与上学相关的事。一天放学回家,女儿竞神采飞扬,满脸笑意,心情好得不得了。真令我好生奇怪,出于职业的敏感促使我急切地向女儿问其原因:“明天休息吗?”“不是。”“当上班长了?”“不对。”“和小朋友做游戏了?”……你真笨,看这儿,女儿调皮地向我举起了她的小胳膊,噢,女儿的手腕上多了一块红色的“表”。  相似文献   

13.
画“红兔子”的婷婷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看出了自己的色彩。上面故事中的“女儿”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显得稚气未脱,但她终于赢得了大人们的理解。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在五岁女儿的眼中,布娃娃咪咪乔是她的“孩子”。既然是“孩子”,就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就应该享受与家庭其他成员平等的“人权”。咪咪乔有生命,女儿就带她“走街街”,要求她“坐好”;咪咪乔会在沙发上“端坐如仪”,有模有样地“看电视”;不小心坐在了她身上,就会大叫“痛死了。”咪咪乔的“人权”,是女儿争来的。咪咪乔颜色式样都已旧了…  相似文献   

14.
我的女儿菲菲生就了一副难看的脸蛋,从上幼儿园开始,到读小学,女儿一直是班上同学们的笑柄,“丑小丫”便是同学们给她取的外号。转眼,女儿读初中一年级了。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女儿相貌丑陋,但她与同龄人一样,对偶像的崇拜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平时,她把目光主要集中在一些女歌星、女影星的身上。  相似文献   

15.
路的启示     
女儿快2岁了,已经能够蹒跚走路。一天傍晚,她突然对家门口那条崎岖的大马路感兴趣。说起这条路,附近居民百味杂陈,因为它被大卡车、水泥车等压得坑坑洼洼。平日里,大家走着都小心翼翼,从来不让年幼孩子独自行走。“妈妈,下来,下来……”女儿一直试图挣脱我的怀抱。“不行,这条路小孩子不能走的。”我下意识地一口回绝。  相似文献   

16.
我的女儿丽丽,性格开朗、活泼,思维敏捷。她不仅学习好,而且家务干得特麻利;不管安排她干什么,总是听到她说:“来了”以前可不一样,叫她干点事她总说:“再过一会嘛!可 不管是过“一会儿”还是 过“两会儿”,事情多半 没去做,即使做了也极 不情愿。若要问这其中 的奥秘,还要从6年前说 起。 那时,女儿刚满6 岁。她能歌善舞,聪明可爱。望女成凤的我在许多人的建议下,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为女儿买了一架钢琴,请了全市最好的钢琴老师;开始了“培养特长”工程。开始;女儿非常感兴趣,学得轻松,弹得愉快,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夫…  相似文献   

17.
何春梅 《幼儿教育》2001,(10):40-40
女儿今年上大班,最近,她和同班好友可可一起被班级推荐参加幼儿园绘画选拔赛,如选上,可参加区、市级的绘画比赛。一天傍晚,我问女儿:“韬韬,画画比赛怎么样了?”她用平常极少有的神情说:“哼!有什么了不起,那么得意洋洋的样子!”她表现出很少有的愤慨,同时还带有不屑一顾的样子。很显然,她说的是班上的可可。我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说实话,我也非常希望女儿能入选,然而生活中不可能时时顺利,事事成功。从理论上讲,成败、输赢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而言,但如何正确对待成败、输赢要比成败、输赢本身重  相似文献   

18.
“你忘了买车票了。”女儿指指我手中的12元钱说道。“噢。”我猛然记起,望了望已离我们200多米的车站,“算了,下次记得买就行了。”“妈。”女儿有些不高兴,小嘴噘了起来。“妈又不是故意的。你也知道妈可是事先预备了钱的。”我哄起女儿,“走,售票员不收这钱,妈给你买冰棒吃。”“不要。”“鲜果冻?”“不要。”“蛋糕?”“不要。”女儿平时爱吃的东西都数遍了,她全不领情,我突然记起她前些天看中的那个大眼睛布娃娃,我不愿给她买,为此,她还不高兴了好几天呢。今天,这外来之财,何不趁势用掉呢?“走,买布娃娃去。”…  相似文献   

19.
安兵欣 《早期教育》2001,(12):35-35
第一次带女儿去游泳,她只有两岁多。每次穿上泳衣的女儿,感觉新奇又兴奋,平时女儿最喜欢玩水,每次洗澡,她坐在浴盆里,周围要摆上一堆的“小鸭”、“小狗”、小勺、小碗等,边洗边玩,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20.
女儿进入高中后,我算是领教了什么叫“高考战车”。我和女儿从容谈话的时间急剧减少。在女儿上高二时,没有和我商量,她就告诉我:“要分文理科班了,我报了文科。”在理性上,我是坚决反对中学分什么“文”、“理”班的,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对自己“适于”学什么作出正确判断呢?我小心翼翼地问女儿:“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女儿说:“老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这话让我怒火中烧,一个为人师者,怎么可以这样摧毁学生的自信呢?尽管我对女儿很有信心,觉得她是一个心智很正常的孩子,品行也没有什么必须矫正的缺陷,但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