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大力倡导,当然更基于人们生活的客观需要,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逐渐走人人们的视野。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记叙、说明、议论等常见的连续性文本而言,就是指不以段落篇章构成的文本,例如清单、表格、图文等。针对这一类文本的教学,‘有的教师将此等同于常见的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2.
非连续性文本,即相对于记叙、说明、议论等常见的连续性文本而言,那些不以段落篇章构成的文本,例如清单、表格、图文等。非连续性文本来源于现代生活,是介于常见的连续性文本和人们生活之间的一种运用型文体。比如地图,就是将文字、图画、线条等信息综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的载体,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指导和帮助;比如药品说明书,就是将药品  相似文献   

3.
张玉 《江苏教育》2023,(18):85-8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与连续性文本不同,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更加简洁明了,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同时,也学会生活。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非连续性文本类型进行挖掘、梳理,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为学生传授一些学法,培养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另一扇门。  相似文献   

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推行多年,学生的阅读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升,评价方式的失当是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表现性评价以其独特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和积极的价值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评价方式。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应当注重统整课程内容,明确教学单位的核心目标;优化任务设计,激活学生主体的建构反应;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真实可感的学习场域;巧用即时评点,引导学习进程的深度推进。  相似文献   

5.
正自从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与"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以来,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就开始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和测试命题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方面,提出要加强阅读策略的引导,注重与生活联系、与连续性文本阅读关联、指向问题解决等。但是,此类研究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旨在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教学模型,未能形成将教学与测试统整起来考虑的研究思维。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一、旨在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教学模型:要做→找出→会做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一次将"非连续性文本"纳入语文教学,这也是新课标首次为"非连续性文本"正名。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重要意义,体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的价值取向;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弥补语文教材的缺陷。本文在明确其概念、教学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旨在提出可行性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2009年国际PISA阅读测试之后,非连续性文本就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关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也明确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教材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非连续性文本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能够打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提炼、分析、归纳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多元阅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新要求,随之引起了广大教育界人士及语文教师的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对语文教师及学生来说是新概念,而非连续性文本却与生活息息相关。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回归到生活,让非连续性文本轻松地走进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9.
正"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名词,它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新的名词背后有新的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正确把握其价值取向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前提。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源自生活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  相似文献   

10.
非连续性文本在英语教材与教学中无处不在。笔者将视点集中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与运用,通过非连续性文本这一载体获取文本的核心概念,解读文本,构建英语阅读教学模型,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从而实现从教知识到教能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非连续性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符合教学发展的趋势,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课堂上,教师要立足教材,并通过改进教法、传授学法和链接生活等途径,使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顺利进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中,形成阅读认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非连续性文本"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年)提出的阅读内容与目标,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取向是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重在培养学生面对真实生活所需要的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化"是此类文本阅读与教学的核心理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在于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指导学生将阅读策略应用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非连续性文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从这些文本中可以获取生活、工作、学习的各种重要信息。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为学生适应当下和未来生活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然而现实教学中,由于在认识层面、教材编写、策略措施等方面的种种缺失,使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严重缺位。对此,我们要深刻领悟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实践价值,注重结合生活和教材,开掘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渗透学法,加强指导,不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运用能力,以此实现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救赎。  相似文献   

14.
牛小娟 《成才之路》2023,(3):109-112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共同构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当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还存在阅读文本材料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技巧和方法掌握不足、阅读能力明显不高,阅读训练不达标、阅读水平不能得到提升的问题。教师要在了解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科学选择阅读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划分阅读文本类型、传授文本阅读技巧,强化阅读文本训练、提升学生文本阅读水平,以促进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非连续性文本"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热议的话题。基于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考虑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可尝试从中年段开始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巧取资源、营造情境、能力与态度综合评价等教学举措,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两者的比较和联系,通过对比发现文本的特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探寻文本的规律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这样就导致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不到全面的提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教师要创编相关教材,注重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非连续性文本,这样才能提高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课程的深化改革,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现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以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为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没能得到教师的重视,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在阐述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阅读教学策略,希望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提出和重视,使得非连续性文本以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进入了语文教学视野。这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文本阅读体验的多元化发展。现阶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涌现了一大批一线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寻。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短、传统教学惯性等因素影响,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技巧总结与理性认识并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和融合。基于此,本文就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一些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非连续性文本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文本形式,语文课程标准将其作为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文本形式之一。现阶段小学生的非连续文本阅读方法缺失,阅读成效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运用科学的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策略,能够全面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