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舞》这首钢琴曲目前在教学中使用比较频繁,是一首深受大家喜爱的一首乐曲。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对这首曲子的旋律、和声、织体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这对于更深层次地认识这首作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斯特诗歌《设计》的文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静玲 《文教资料》2006,18(25):50-51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20世纪最受人们喜爱和尊敬的诗人之一,他的著名短诗《设计》历来备受很多读者的喜爱,并且被人称为他短诗里面最好的作品。《设计》这首诗歌一直备受很多的学者的喜爱,并且很多学者从各自的不同角度也提出了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本文将从诗歌的韵律和象征主义两个方面分析罗伯特·弗洛斯特的一首很著名的诗——《设计》,以此来探讨英文诗歌的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杨桂姝 《辽宁教育》2007,(10):56-56
一、说教材 《望月有感》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以白描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兄弟姐妹流离异地的真实情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中期藩镇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学习这首诗要求学生在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的的痛苦。学习这首诗要求学生在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反复的吟诵中探究赏析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王玲 《文教资料》2006,(28):144-145
教学背景: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讲述了一个有关幸福的话题,它备受人们的喜爱。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具有多重性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不例外,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海子写给女友的爱情诗;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表现海子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积极昂扬的追求,与痛苦无关;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在歌唱生命、幸福的同时表现了诗人生活上遭受阻力的痛苦;甚至还有人执著于海子的死,将这首诗当作海子的遗嘱来理解。其实,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有人说阅读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  相似文献   

5.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弗朗兹.李斯特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梅菲斯特圆舞曲》,是其四首相同标题钢琴曲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首。它充分发挥了钢琴宽广的音域、丰富的音色变化、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特点,完美地体现了钢琴音乐的交响性。此曲以高深的演奏技巧,为演奏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梅菲斯特圆舞曲》的写作背景、演奏诠释、技术难点的分析和研究,以帮助演奏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演奏这首作品。  相似文献   

6.
冯雁 《考试周刊》2013,(83):28-28
《锦瑟》是李商隐晚年所写的一首诗篇,也是让人似懂非懂的一首诗篇。有人说它是在描写爱情,也有人说它是在描写作者对梦想、抱负的一种坚定信念。要理解这首诗篇其实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可从作者的家庭身世背景和作品写作风格两方面分析此诗篇,不难得出《锦瑟》一方面是在描述爱情路的不顺利.另一方面是在描写作者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惆怅心情。教师可以从背景介绍、引发兴趣、了解语言文字内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这篇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7.
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声乐作品.它具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凄美和深厚的意境。演唱者由于各自的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对生活感悟和对歌曲的理解深度及广度的不同.表演同一首声乐作品时都将会有不同的表现结果.一个好的演唱者,要想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演唱好这首艺术歌曲,就一定要对这一作品全面地理解.用外在的表情和表演...  相似文献   

8.
歌唱家们在表达一首歌曲时,又总是先分析它的歌词、曲调、伴奏和声,以及对作品的创作时代,作曲家的风格、特点等等进行综合研究,深入理解歌曲的感情基调及其发展并使自己受到感动,通过对《唐璜》咏叹调《你就会看到》深入剖析彩琳娜的人物形象和性格,谈论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该如何进行节奏、旋律、感情等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凤求凰》一首新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深受广大声乐爱好者的喜爱.本文拟从《凤求凰》的创作背景、审美艺术特以及作品的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挖掘其艺术价值.借以希望给学习这首作品的声乐爱好者更好的诠释这首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愧为千古名篇。有人认为,此诗的“得名”,“不是因其内容的社会意义强烈,而是因为独特地刻划了某种形象,描绘了某种意境,抒发了某种感情。……这首诗今天提供给我们以借鉴作用的不是内容,而是纯熟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成就。”①“着力于意境,情景的深切而完整的刻划,是它得以成功和传世的根本原因。”②把这首诗的魅力完全归结于艺术形式方面,我认为是片面的。诚然,形象的优美、词采的清丽、技巧的高超、声韵的和谐,这些都是这首诗至今令人喜爱的原因。但是,这篇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形式方面,也在于它的思想内容方面。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意蕴都是十分丰富和深邃的,都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因此,应该把一篇作品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意蕴都充分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公正的评价作品。特别是那些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其意蕴尤其丰富和深邃。在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阶级的内容深处。一定隐藏着整个人类的某种共同东西,这是作品最深意蕴、最高典型性之所在,一定要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20,(3):61-64
楚歌是汉代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它独特的艺术形式便于真实情感的抒发。在汉代,它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楚地,而是走出了汉朝疆域,在异域的土地上反映着汉家儿女的离合悲欢。李陵《别歌》、刘细君《悲愁歌》和蔡琰《悲愤诗》(其二)是两汉域外楚歌诗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具体解析这三首作品有助于加深对两汉域外楚歌诗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约翰·契佛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短篇小说作家,他的小说寓意深厚,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也受到了读者们的一致关注。《巨型收音机》这部小说就是读者以及评论界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它真实的反映出战后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在《巨型收音机》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艾琳对一台有窃听功能的收音机的痴迷,让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道德的沦丧。下面的论述将从两个方面,探究《巨型收音机》这篇作品的写作风格,以便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3.
万彩霞 《新疆教育》2012,(10):99-100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以从艺术形象、创作手法、文章详略、修辞手法、民歌语言等来欣赏其艺术特色。《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北方民歌的不朽杰作,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声声慢》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杰出的词作。有研究者认为词人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出的是浓浓的哀愁,也有研究者认为词人在这首作品中抒发了孤寂中的相思。其实,该词表现出来的“愁”是一种蕴涵着孤寂相思的浓浓的哀愁;词作中的“相思”是一种浓浓哀愁里的孤寂的相思。从相思的视角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心中那份浓浓的哀愁,而且还能在那浓浓的哀愁中寻找到那份孤寂中的相思。  相似文献   

15.
李莉 《文教资料》2012,(29):73-75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66)是19世纪浪漫派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舒曼共创作了三首钢琴奏呜曲,《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首。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弹奏好这首作品。  相似文献   

16.
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声乐作品,它具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凄美和深厚的意境。演唱者由于各自的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对生活感悟和对歌曲的理解深度及广度的不同,表演同一首声乐作品时都将会有不同的表现结果。一个好的演唱者,要想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演唱好这首艺术歌曲,就一定要对这一作品全面地理解,用外在的表情和表演激发出内心的感情,总之,要用心去演唱,以情感人,给听众以美妙绝伦的享受,这是声乐表演的核心,也是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篇在《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列第八。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怨迟婚之作”;另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首写一个女子新婚后即与丈夫久别而生怨情的诗。反复研读后我认为后一种理解是符合这首诗的实际内容的。可以这样说,它是在多如繁星的我国古代写相思离别的作品中第一首以新婚别为题材的古诗,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新婚别》,显然就是  相似文献   

18.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其他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但它毕竟又是“剧”———一般地,我们就要用观察剧的眼光、剧的评判标准去赏析它、界定它,而现在,鉴于更深入地探讨和把握剧作文本的目的,笔者将从“诗”的角度谈谈《雷雨》另一独特之处———存在于剧作中的“诗化”现象。早在1935年4月,《雷雨》东京首演之前,在回答导演吴天、杜宣有关如何对剧本理解及演出处理等问题时,曹禺就业已明确表示:“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19.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从出自《诗经》时代的《渔父歌》,到唱响海内外的《茉莉花》,两千多年来,扬州民歌以其特有的魅力在我国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散发着淡淡的馨香。保护、继承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国的青少年从小了解它,喜爱它,接受它,是我们这些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而要胜任这一使命,教师自己首先应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乡土音乐语言。  相似文献   

20.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词语的理解是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电教媒体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化无声为有声,变静为动,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深入地理解词语,解决难点,突出重点。1录音的运用苏教版第四册语文课本第一课《古诗二首》里的《春晓》这首诗中,有一个词“啼鸟”,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