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论朱熹诗学的理论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诗学思想有着表面上的矛盾性,且又与同时代人的观点大异其趣.朱熹把对诗学的思考放在了他的理学框架之内,使"文"道"范畴具有了"理气不二"的性质,既否定了文道相妨论的局限,又避免了互用论可能带来的理论误区,并且赋予文学以坚实的道德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在充分吸收、借鉴孟子、二程以及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心学,其心学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孟子.“心”具有认知功能和伦理道德属性,且“心”被陆九渊创造性地提升为道德本体,实现了认知之心与道德本体之心的高度合一.陆九渊心学中“理”的内涵与朱熹理学中“理”的内涵基本一致但又存有差异,真正原因在于其宇宙观不同.“心即理”的提出具有超出这一命题本身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明理学若干特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朱熹和张载哲学有三种代表性的诠释范式:冯友兰式、牟宗三式、张岱年式.他们难免有以西套中、强求逻辑义理的一贯彻底性所带来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弊病.宋明哲学除了综合佛、道,还综合汉代、魏晋以及先秦诸子思想.多种思想来源和新的"综合",使宋明哲学、理学体系往往呈现内在矛盾,天道观与心性论的矛盾更为突出.理学与心学亦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天道观转到以心性论为主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至朱熹晚年基本完成,到王阳明才彻底完成.如何如实地揭示宋明哲学的内在复杂性及特质,是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努力的.  相似文献   

4.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作。研究认为,太极拳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极拳论是传统文化中儒道合流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定名的关系,儒家"时中"思想与中正安舒之道,道家"时变"与舍己从人的原则,以及"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以拳悟道的关系,探究理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拳论拳理的上的体现。力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太极拳论》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6.
心性论是二程建构理学的核心架构和支撑。通过厘清二程心性论的差异为判断洛学的演变和走向奠定重要的逻辑起点。以"本体—心性—工夫"三分而又连贯一体的模式判析二程心性论思想的差异,认为二者在本体呈现上出现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歧,在心性关系上分别主张性(心)、情二分与心、性、情三分,并由此最终导致在工夫论上呈现"明体而达用"与"上学而下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中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多是借助积分上限函数证明的,本文利用微分中值定理和定积分的定义给出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一种证明方法,并作出了相应的几何解释,在该证明方法的几何解释中揭示了微分中值定理和积分中值定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墨经>提出了故、理、类三个基本逻辑概念.这是推理或论证的三个基本成分,有了三者就必然推出新的命题."故"的舍义是原因和根据,又是<墨经>逻辑学中"立辞"的前提和依据."理"是规律、道理、法则."理"、"道"、"法"和"效"在墨家著作中可以互相解释."三表"和"止"是"效"式推论的明晰规范的论式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类同"和"类异"与侔式推论的内在规律.并认为"是而不然"应属于非形式逻辑范畴.是世界观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界多以为“理一分殊”只是体用范畴,其实这种理解是局限的。以“意象诠释”观之,朱子哲学实乃以“理一分殊”为结构与纲领、思维与方法,建构其整个哲学体系。具体而言,“理一分殊”贯通其本体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体现出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同构性。在本体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工夫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敬贯体用,彻上彻下”;在境界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一理”与“分殊”的圆融互摄,体中有用,用中有体。  相似文献   

10.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主要分岐,就在于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人心在获得感觉经验之前就是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而理性主义则认为,那种有普通必然性的理性知识、不能来自感觉经验,它的某些基本原则乃是人心中固有的或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因此,这两派的对立,在一定意义下就可以看作“白板”说与“天赋观念”说的对立。这两派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之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其中以洛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的批驳及莱布尼茨反对洛克“白板”说的论战构成十六———十八世纪经验主义和理…  相似文献   

11.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强华 《江汉学术》2011,(2):99-102
康有为提出"天欲人理"说对宋儒"天理人欲"说给予反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理欲之辩"做出新的诠释表征了近代价值现的变革.康有为对欲望的肯定是建立在价值观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双层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价值观变革来看,针对宋明儒学过度压制人的感性欲望,康有为高度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其近代启蒙意义不能抹杀;另一方面,从现实...  相似文献   

13.
宋明理学的产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然溯其源头可至唐中叶的韩愈和李翱。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痛斥佛老,力图重振儒学,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其道统思想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开宋代理学道统论之先河,是承前启后,联结两端的中间环节。与韩愈亦师亦友的李翱修正了韩愈的"性三品"说,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复性"说,这不仅开启了理学心性论的先河,也为宋代理学融合三教做出了表率。据此而言,以韩愈和李翱为代表的儒学复兴运动,可以算是宋代理学的先导。  相似文献   

14.
牟子的《理惑论》是佛教中国化的里程碑式的理论论著。牟子在《理惑论》中采取了正名、类比推理、实例论证、广比博喻、比较说明、反诘问句等方法,逐一为佛教找到合法的身份,找到与中国的儒家、道家学说相同以及相似之处,一环紧扣一环,鞭辟入里,使《理惑论》成为中国雄辩术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5.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融合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朱熹生活的宋代,自然科学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朱熹本人对自然科学也较为关注。科学作为哲学发展的根据之一,宋代的科学成就必然要曲折地反映到朱熹的哲学中来。正因为这样,朱熹的思想较之以前的儒学,要深刻和非富得多。同时,正因为朱熹的思想有这样一些特点,所以,他的方法论尤其引起人们的注目。本文拟通过对朱熹的“触类可通”方法的分析,探究朱熹哲学的某些特点,并由此引出对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关系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岱舆是中国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的回回伊斯兰学者,精通经汉两家,糅合外来伊斯兰哲学与宋明理学,以汉文为写作工具,开启了回回历史上的理学创作.在他的理学思想中,认主论占有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由于受伊斯兰思想的重要影响,他对人类的一般性认识问题基本上是不关心的,而只谈如何认主.所以,可以称之为“认主论”.这一认主论由于受我国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想的影响,以心为人的思维器官;由于受《大学》的“明明德”思想的影响,认为认主就是“真心”发露;但在认主方法上,却接受了国外伊斯兰苏非主义的认主理论,而把“知认”、“见认”、“续认”作为认主三法.王岱舆的认主论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的先验论特征,也有明显的神学伦理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萌发思维意识的那刻起,人类就没有停止过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脚步.知识从哪来,真理是什么?“天赋观念”说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拥有无限的、绝对的真理,所以人所拥有的部分真理是上帝赋予的.从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三位大家关于“天赋观念”的批判与反批判去纵观西欧近代哲学“天赋观念”的演变发展路径,以理清它是以怎样独特的演变方式展示着人类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的.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在明代朱熹理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其"心外无理"、"心即理"及"体用一源"为基本观点的心学体系。这些观点与道家以"道"为根源的哲学与美学体系联系紧密:二者都强调本体的普遍性与对万物的生成性;都强调通过"静坐"、直觉、反观内省等方法去认识"道"。  相似文献   

19.
人性问题历来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的焦点.先秦时孟子主张"性善"论;告子主张"生之谓性,性无善恶"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宋代关学代表张载则强调"天人一气",他认为人以天性为本性,"性"是一个"合两"、"极总之要"的大范畴,它囊括了天性、物性、人性及三者的统一,三性统归于一"气",旨在与佛教的本体"真性"与见闻"自性"相区分开来,可谓是中国自先秦以来"性论"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曾经使人们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革命的"同时胜利论"作出过修正,列宁指导苏联"十月革命"的"一国胜利论"则成为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但是,20世纪后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当前的世界形势告诉我们,对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应当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重视被学术界所忽视的一个问题,这就是马克思在论述"同时胜利论"时关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论断.今天只有重新解读这个论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