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进化论等的精髓,认为发展的哲学内涵为前进性、上升性和价值意蕴。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马克思认为发展并不仅是从客体自身发展的程度来界定,而更主要是从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来确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的旨归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前面发表文章曾提到,客体性问题是无限的,但从客体性问题抽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性问题则是有限的。我们通过对近十几年来最新史学理论著作、历史教学大纲、各种考试试题、教科书的问答题、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等多种材料的分析研究,对历史教学中的基本观点性问题,概括归纳为19个。这就是: (1)查明历史客体的各种因果联系; (2)查明历史客体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3)确定历史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4)确定历史客体的阶级性; (5)确定历史客体的时代性; (6)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3.
辩证的否定观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新教材新增添的内容,其时事背景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旧教材讲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直接提出来的,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逻辑关系是: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在一个全国思政学科QQ群上,教师对"新型冠状病毒是新事物吗"产生了争论。争论至最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新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许多特定范畴,这些哲学范畴是概括与抽象程度很高的概念,如物质、运动、规律、矛盾等。特定的哲学范畴有特定的含义,如果超出这一范畴,那么这一哲学含义就失去其本来的意义,甚至变成谬误。比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新事物与旧事物是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发展和普遍联系的学说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和实质核心等问题。 一、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 1、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之中。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发展是新旧事物的交替过程,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  相似文献   

6.
韩丽霞 《教书育人》2006,(11):81-81
一、运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培养学生自信心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哲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求前进,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起因 关于事物发展的曲折性,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133页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的角度,通过“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  相似文献   

8.
误区一:变化就是发展。解析变化与发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区别:1.含义不同。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单纯的数量增加或者减少,位置的变更和持续,状态的重复和循环、进化和退化、上升和下降等都是变化。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2.性质不同。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各种运动变化之间的整体联系及其所包含的趋向性。这种趋向性便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二)联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无疑是变化,因此,发展是一种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  相似文献   

9.
苏华 《天中学刊》1999,14(6):26-28
在实践和主体性的讨论中,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和客体性原则的统一。这个以辩证惯用的“统一”的提法,乍一看,仿佛全面而公允,然而,无论从哲学史上看,还是从逻辑要求看,二者的统一,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统一的悖论。1  哲学史上,马克思是以自已哲学特有的主体性批评旧唯物主义中的客体性原则的。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最初源头《博士论文》中,他就饶有兴味地研究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呈现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两种倾向: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呈现出仅仅从客体出发撇开主体去研究外部世界的客体性倾向;伊壁…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从人和人的关系中划分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依据马克思的人性论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客体主体性培育的必要性,同时依据马克思人性论的思想,认为主体性、自然性、社会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从客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对主体制约及主体性本身探讨客体主体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联系客观性的阐释和理解,认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但联系自身不能被创造。根据唯物辩证法对发展含义的理解,认为关于发展的实质解释上,有必要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基础上,增添"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这一限制。  相似文献   

12.
<正>何谓创新?创新包含什么内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包含什么内容?从广义上讲,创新是指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在处理和客体的关系中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创造性活动。具体地说就是,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抛弃旧理论,建立新理论,或在新的条件下对正确的理论在坚持的基础上认识和发展,抛弃旧观念或旧方法、旧手段,创立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淘汰旧机制,建立新机制,废弃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摧毁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可见,创新包含相当多的内容,主要包含科学  相似文献   

13.
客体性原则的特征是撇开人或人的能动性,仅就自然界本身研究自然界,要么见物不见人,要么人被动地适应自然界。主体性原则的特征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作用者,规定者和改变者占据着主动的主体地位,自然界作为人作用和改造的对象则呈现出被动的客体性质。因此这两个原则不能在马克思的哲学中统一运用。主体性原则排斥客体性原则但不排斥客体性,因为客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前提,它来源于唯物主义一贯坚持的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客体性原则则来源于旧唯物主义的取消人的能动性的被动性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总体性方法及其学科建设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马克思看来,总体或总体性是指事物的诸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性.总体性方法是用总体性视野来看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将对象和客体置于多重结构和复杂关系中来看待对象和客体,要走向辩证思维.马克思总体性方法,既是确立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方法论基础,也是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我们要从学科对象、学科结构、学科方法和学科功能的整体性上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平衡论(均衡论)平衡、均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新与旧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新生的力量时时刻刻在向旧事物冲击,这就使新事物和旧事物、先进与落后发生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旧的平衡破坏,于是事物就前进一步.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均衡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它把相对的静止和暂时的平衡加以绝对化,以此来否定矛盾的斗争,否定革命的飞跃,为改良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制造“理论”根据.相对静止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中,但是辩证唯物论并不否认静止.静止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16.
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辩证否定是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说明,只有否定才能将各个依次更替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开放大学是广播电视大学自身否定的结果。开放大学要高于并强于电大,需要加强自我意识,从电大波浪式前进的印迹中领悟到否定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要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开放的课程要有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分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第二框题。本框题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概念——新事物、旧事物、量变、质变,两个原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容量很大。  相似文献   

18.
卢其文 《中国教师》2009,(Z2):413-414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核心是人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竞争,从哲学的角度看,创造就意味着质变,意味着新事物新思想对旧事物旧思想的否定。对旧事物旧思想的批判是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必要前提,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就没有新事物新思想。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本文从政治课课堂教学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目前,哲学教材大多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实践的特性、地位和作用的。这不利于突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因为哲学虽然是一种认识,但哲学并不是认识论。也有的论者依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论述为依据,主张把实践提高到“本体论”的地位,用实践唯物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这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理解实践。一、不能用实践唯物主义来代替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观点、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预成性思维及其特征 预成性思维主要是指先在地设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按这种设定来认识和控制事物发展的思维方式.在认识上,预成性思维在事物之外预设事物的存在本质,在运动之先预设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认为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就是其本质和规律的体现;在实践上,它表现为运用已经形成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来控制和干预事物的发展,使事物按设想的轨道、朝预期的目标前进.其基本特征有:一是从它对对象的存在状态的观点来看,表现为实体性;二是从其对对象的运动状态的观点来看,表现为规律性;三是从其对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观点来看,表现为线性;四是从其对发展的关注点来看,表现为结果性;五是从其采用的认识方法来看,表现为抽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