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潘金莲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文化压抑、逼迫,从而被扭曲异化的妇女典型形象。她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觉醒的女人,她不安于现状,她渴望得到幸福,但是在她所生活的夫权制度社会下不容许她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她企图改变命运,追求幸福,却遭到重重阻拦,在追求中丧失了自我从而走向堕落的深渊。她为了达到目的,手段凶狠,但是在封建夫权制度下她又束手无策,必须得到男人的帮助她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点上她又很懦弱。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在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的重重枷锁下痛苦挣扎着结束自己的一生的。她先是亡夫逃离婆家;再是被卖改嫁;之后又丧夫失子,被大伯赶出家门;当带着丧夫失子之痛的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时,鲁四老爷却把祥林嫂看成伤风败俗之物,剥夺了她参与祝福的权利;而和她同样地位的群众给予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在其代表作《大地》中深刻揭露了儒家思想之糟粕,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支配下的父权和夫权制度。《大地》中描写的杀婴的恶习剥夺了女性的生存权,裹脚的陋习剥夺了女性的行动自由权,包办婚姻和纳妾的习俗剥夺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她父母的婚姻让她认识到父权制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从而构成了她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之成因。我们惟有客观公正地看待儒家文化中的流弊与渣滓,认真地加以修正与改造,才能完成更高层次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古罗马婚姻制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罗马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罗马早期的婚姻主要是采取“有夫权婚姻”形式,妻子完全处于夫权的支配下。共和国后期,“无夫权婚姻”逐渐取代“有夫权婚姻”,出嫁女子虽然脱离了夫权的支配,但仍处在其生父的家长权之下。此外,罗马还存在一种非正式婚姻制度,即“姘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姘合”是对古代门第婚姻的一种突破。然而当“无夫权婚姻”取代“有夫权婚姻”,特别是当“姘合”被法律所承认的时候,罗马早期那种稳固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也就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5.
春桃是许地山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想影响下所塑造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妇女形象。春桃的与众不同不仅表现在她坚定的生活意志和独立的人格追求上,更表现在她强烈的反夫权意识上。春桃的出现,是"五四"妇女解放的结晶,更是当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声。她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封建夫权的反叛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董竹君生于1900年,是上海贫民区一个黄包车夫的女儿。由于家庭贫困,13岁被卖入青楼。后来结识了革命党人,自己设法逃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婚后随丈夫去了日本,几年后又回到四川。在四川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带着4个女儿再次冲出樊笼(留在四川的儿子后来也回到她身边)。  相似文献   

7.
唐代总结了秦汉以来丧服礼俗的变化,根据实际的社会情况和统治需要,对丧服制度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充实和完善,并载入礼典,为后世遵行。它标志着封建宗法制度以及封建的族权、父权和夫权的成熟。改制表面上提高了一些妇女和外亲的丧服等级,但是实际上未触及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结果使妇女受到夫权和族权的更严密束缚。丧服制度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滞后性,对今天的社会仍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于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悲剧人物祥林嫂,人们都特别强调说,她是由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压迫死的。此说并不十分恰当。祥林嫂是一个多重悲剧的人物。她生活在封建宗法思想统治之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四权”的迫害,但更主要的、对其命运起  相似文献   

9.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日理万机,一般他不会轻易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是一位美籍华人在应聘一家媒体的过程中,主管却指使她去采访可口可乐公司总裁。这是刁难还是一种考验,对于她来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必须完成可口可乐公司总裁的采访,否则她就无法得到这份工作。她通过种种关系和可口可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接触,但所有人都告诉她,她的采访要求根本不会得到允许,除非总裁本人同意。但是她又无法知道总裁的电话,她多次进入可口可乐公司总部,但未到总裁办公室,就被秘书客气地挡回了。有一次,她偶然在报上得知总裁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她很高…  相似文献   

10.
正是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男人们嘲笑她,女人们鄙薄她。“她全不理会”,“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阿毛的故事”。起初,“这故事例颇有效”,人们受到了感动。但是,当“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时,“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这说明人们最初只是猎奇,把她的不幸当作消遣,而“感动”只不过是一种本能的感情冲动,并不是真对她有什么同情。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咀嚼赏鉴”。这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统治、毒害下的社会的冷酷性。当她听到柳妈说她死后到阴司要被锯开来分给两个死鬼男人时,“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柳妈把神权与夫权形象化了。祥林嫂好象到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罪孽”的深重.第二天早上,“两眼便都围着大黑圈”,一夜未眠,可见精神上又受到了多么沉重的打击。她再一次鼓起勇气争取精神上的解放,决定去捐那千人踏、万人跨的赎罪门槛。她“整日闭紧了嘴唇”,默默地用全力进行第三次反抗。  相似文献   

11.
潘金莲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典型形象之一。但真要解读她,却发现《水浒传》里的潘金莲,《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民俗里的潘金莲,戏曲里的潘金莲,并不是一个潘金莲。《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是一个为自己活着,被他人利用,以嫁人与偷情为其生命全部的悲惨女人;一个附衬武松主传,没被充分展开,留下若干思考,尚可二度创造的文学形象。因此,《水浒传》的潘金莲,只是勾奸夫害本夫一类丑恶社会现象的代表,还算不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2.
兰陵笑笑生深晓一个人对性的态度最能反映人性本质的道理。他以独特的审丑艺术描写和揭示了西门庆、潘金莲在第 2 7回和 79回中的形而下和形而上。通体明亮地现出西、潘二人的灵魂和全部人性价值。本文探讨了笑笑生丑中现美、性中显人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在《金瓶梅》中,潘金莲是被当作十恶不赦的“淫妇”来塑造的,但如果将她的一生做个客观地考察,她不仅命运悲惨,而且她的悲剧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14.
潘金莲是《金瓶梅》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婢女、妻子和侍妾是中国古代女子担当的三种重要角色,而此三种角色恰恰贯穿潘金莲的一生.婢女阶段的潘金莲形象,折射出不合理的封建婢女制度和人口买卖现实;作为妻子的潘金莲,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体现了女性在封建婚姻生活中的不幸和对自主婚姻的企盼;侍妾身份的潘金莲,昭示了一夫多妻制的不合理和身为人妾的不幸.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世相、世情和世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元代无名氏杂剧《玉清庵错送鸳鸯被》的女主人公李玉英的复杂人物形象作了细致的分析,她是一位处在封建礼教之下追求自由爱情、幸福婚姻的大胆女性人物,同时她身上又带有贵族封建小姐矜持、柔弱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As two representatives of women liv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feudalism, Pan Jinlian and Mrs. Bertilak come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they have different personal experiences. However, the two of them share the same pursuit of free love and both of them take active actions, trying to change their lives. But their efforts end up with tragedy under the fetter of feudal system. The tragic fates of Pan Jinlian and Mrs. Bertilak under the fetter of feudal system reflect vividly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feudal system on the fates of women.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中潘金莲的形象有着特定而复杂的社会意义:她的道德和行为既符合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极端享乐、争权夺利的思想意识,又冲击着封建统治阶级关于纲常人伦的社会堤防;表面上看她的行为是在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符合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进步思想,而在实质上她是在千方百计地欺凌和迫害别人,破坏着别人的自由和幸福,所以又背离了那种新兴的潮流——她既继承了新旧思想中腐朽的一面,又破坏了新旧思想中那些合理的因素,她是新旧思想碰撞结晶而成的怪胎。  相似文献   

18.
文章立足于语文分析,从表层到深层,从显性到隐性,对《金瓶梅》书名所蕴含的修辞寓意进行深入挖掘,提炼、概括出书名的四层修辞寓意:第一层,点提小说中的三个重要女性的名字——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第二层,暗喻女主角的悲剧命运;第三层,象征西门庆及其家庭荣华的短暂;第四层,以“反讽”笔法映照《金瓶梅》世界的灰暗与卑污。这四层寓意,逐层延展,互相关联,共生于同一个语义场内。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一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及幸福婚姻的勇敢女性。杜丽娘身边那些代表社会正统意识和正统势力的人以他们各自的方式给予她最大的压迫,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着她,使她窒息而死。因为杜丽娘的爱情追求在当时缺乏现实性,是一种徒然的渴望,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所以注定了一个追求幸福生活女性的悲剧命运。杜丽娘的形象深刻揭示出人性终将突破礼教的束缚,绽放出无限魅力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