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国65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和变迁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范式的变迁包括新民主主义时期、“又红又专”模式时期、十年“文革”时期、拨乱反正时期和数量与质量并重时期等五个阶段。高等教育政策范式变迁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招生政策、重点高校政策、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政策以及毕业生分配政策等方面的变迁轨迹。对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范式的变迁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当前的高等教育政策,还有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走向,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研究生教育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借助词频统计方法,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的变迁历经了四个阶段,即:1978—1985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86—1998年的调整发展阶段,1999—201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的内涵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呈现出独特的阶段性特征。在政策变迁的过程中,政策体系趋于完备,政策主体日渐多元。从政策工具理论的视角来看,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均有涉及,但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均衡,供给型政策工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类政策工具比例。建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育政策制定与施行办法,优化并综合运用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3.
教育督导在促进教育工作落实中发挥着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督导政策的变迁可分为四个阶段:恢复教育督导制度阶段、规范教育督导制度阶段、深化教育督导制度阶段、教育督导制度的精准化阶段。据多源流理论分析,问题源流是教育督导政策变迁的动力基础,不同阶段的教育督导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构成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是教育督导政策变迁的良好环境,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群众情绪及公众舆论等构成政治源流;政策源流是教育督导政策变迁的合理依据,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等构成政策源流。三条源流动态耦合,促进我国教育督导政策的变迁。为完善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应据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增强问题意识,着力于督导问题的解决;其次,提升政治觉悟,引导教育督导制度的发展;最后,广泛吸纳建议,多方协力完善督导制度。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师范教育的发展一直给予大力的资助,实施了免费的师范教育.随着师范院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师范教育社会逐步走向了收费教育的阶段.最近国家又出台了部属师范院校免费的政策.正确认识政策出台的背景,探索出政策变迁的轨迹及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继续教育承担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重任,关注继续教育政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继续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经历四个发展时段,分别是萌芽时期、起步时期、发展时期和规范时期。这四个阶段变迁的价值逻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注重国家需要到个体全面发展、从注重学历教育到非学历培训、政策立法从分散走向综合、管理上从教育集权到简政放权。归结来看,继续教育政策发展趋势主要有政策的社会化、法制化、稳定性和变化性平衡、兼顾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逐步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边缘走向中心,并占有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发展和跨越式突破,除了强劲的社会需求和政府政策的主导外,另—个重要的动因在于其独具时代特征和实践特点的教育理念,即社会理念、职业理念、人本理念和发展理念等。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育评估重要领域的教育政策评估,是教育政策周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教育政策评估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评估机构逐步从附属走向独立,评估类型逐步由单一走向多元,评估需求逐步从被动走向主动,评估结果逐步从保守走向开放.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教育政策评估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还处在初级阶段.结合教育政策评估的现状,从评估机构、评估人员、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保障以及评估研究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教育研究》在2000—2010年间刊载论文的主题变迁态势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农村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愈提高,农村教育研究主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迁,这主要表现在:研究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研究重心转向“公平而卓越”;研究维度深化发展,特别是随着调查报告和个案研究逐年增多,农村教育研究下到了“田间地头”,走向了实践的田野。但我国的农村教育研究尚存有不足,例如,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使得农村教育研究在理论反思和建构上表现乏力。而且,近年来,农村教育研究主题明显受政策指今左右. 加之缺乏比较教育研究视野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教育研究反观自身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富农采取逐步消灭的政策。这一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变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1年,在经济上保存,在政治上进行中立;第二阶段,1952—1954年,在经济上予以限制,在政治上则开始孤立;第三阶段,1955—1956年,在经济上消灭,在政治上斗争。而其中的第二阶段,则是党对富农的政策由保存走向消灭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走向成熟的阶段,变迁过程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初始状态的四个特征影响了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限制了农村金融制度绩效的提高。为了完善农村金融制度,提高其支农绩效,必须彻底改变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鼓励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江西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发展经历了蓬勃兴起、深化改革、全面转型三个阶段。成人中专的蓬勃兴起主要源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超额需求";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有效的政策规范和调控,在一个较长时期稳定了成人中专办学的质量、秩序和规模;在我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及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成人中专因缺少制度化的努力而产生分化。检视江西成人中专的兴替及其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变迁,对当前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启示:在办学思想方面,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在教育目标方面,实现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深刻转变;在治理方式方面,努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的变迁在整个德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中小学德育课程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回顾,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大致经历了恢复重建、规范化探索和专业化发展三个主要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我国德育30年改革与发展的成绩及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方红  姚品俊 《教育评论》2024,(1):115-1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给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8年,规模化补充,注重效率,构建规范化补给机制;1999-2011年,多渠道补充,注重效益,构建专门化补给机制;2012年至今,针对化补充,注重高效,构建均衡化补给机制。纵观乡村教师补给政策历史变迁,总体呈现出从城优乡劣走向城乡均衡的政策价值取向、从国家顶层引导走向地方协同合作的政策执行机制、从规模化走向精准化的政策补给方向三大主要政策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教师补给政策要适应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总结既往政策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政策制定机制、优化政策执行过程、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以此实现乡村教师补给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生成与制度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政策分析角度看,我国专业学位设置政策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与实施、制度化三个时期。在不同发展阶段,专业学位设置政策发挥了不同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未来我国专业学位设置政策应持积极稳妥发展的基本态度,坚持借鉴与创新,选择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走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借助历史文献,结合标志性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事件,考察我国教育制度变迁发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制度变迁大体经历拨乱反正、恢复和重建教育制度,全面启动教育体制改革,探索以基于市场机制的制度变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调整教育政策、从效率走向公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五个发展阶段。回顾、总结和反思中国教育制度变迁历程及其成败得失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和保障建设,有助于为促进未来中国教育的新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与理智智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在学前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发展。文章基于政策变迁的视角,梳理学前教育“社区化”的政策嬗变,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合理布局等为主要内容的孕育萌芽阶段(1978—1995年)、关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初步发展阶段(1996—2009年)和聚焦“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巩固完善阶段(2010年至今)。虽然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政策体系仍有完善的空间,多部门协调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细化短期发展目标将会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政策未来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青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创新发展四个阶段,是一个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的演进过程。在这一演进历程中,教育信息化政策变迁逻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价值取向从注重效率走向公平均衡;政策内容从工具应用走向以人为本;政策制定从借鉴套用走向因地制宜;政策颁布主体从政府主导走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展望未来,青藏地区教育信息化政策应坚持公平正义的政策执行原则,推动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强化政策制度与立法建设,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立足青藏地区本土文化现实,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落地化创新;深化多方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科学时宜。  相似文献   

18.
学生负担问题历来都是教育领域的沉疴痼疾,减负政策对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间断均衡理论作为经典的政策过程理论之一,致力于解释公共政策长期稳定和短期剧变共存的现象。本文基于该理论梳理了我国1978—2022年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变迁历程,并剖析了政策变迁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经历了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阶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和以“双减”为标志的“后减负”阶段。不同政策变迁驱动因子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中央决策层的价值理念具有推动政策间断和维持政策均衡的双重作用,社会问题的叠加效应则会通过推动问题性质的转变加快政策的间断革新。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建国60年来,我国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经历了"统包统配"为主要特征的计划调控阶段和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特征的市场调控阶段.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中,影响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集权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哲学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制度呈现强劲的路径依赖主要是政府对毕业生资源的理性选择;政策变迁的动力是政府的立法行为以及毕业生自主择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良性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文本来看,自改革开放后主要经历了萌生探索、发展、内涵建设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从这三个发展阶段来看,其中相关政策对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政策文本与实践之间的非契合、政策本体存在操作性与科学性的短板以及政策取向与定位的现实偏差等问题。从未来的调试路径来看,我国应从可行性视角逐步提升高职教育政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支持保障体系等方面来保障职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