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不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为了向农村输入人才和传播科技,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以内蒙古M旗为例,试图从科学传播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村官"计划和农村科学传播事业的关系,讨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科学传播"的意义,以唤起科学传播界对该领域的关注,使得"大学生村官"能够更好地为农村科学传播服务。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大学生就业而制定实施的一项政策。文章注重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运用公共政策的学科知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概念进行界定,探讨了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价值取向、政策背景、政策内容与政策执行。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实现当代青年人生价值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村官"培养中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高校应在就业准备阶段培养大学生对农村和"村官"的正确认识;在就业冲刺阶段着重提高大学生适应农村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并在就业延伸阶段,通过回访制度加强对"村官"工作的智力支持,以探索高校"大学生村官"的全程化培养。  相似文献   

4.
王华 《培训与研究》2011,28(1):61-63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法律问题。大学生担任村官不但没有法律依据,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任职村的户籍,因此他们没有选举村委会成员的权利,也没有被选举为村委会成员的权利。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或者修改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使大学生根据法律的规定直接担任村官,或者把大学生村官的户口迁移到所任职的村,使他们具有该村的户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重庆市现任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调查,具体评估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宋明  何远祯 《时代教育》2012,(9):118-119
大学生"村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有效办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成长,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为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沉下去、待得住,不但有“为”还要有“位”,北京为大学生村官参选村委打开大门,对北京市村委会选举办法作出修订,提出虽然户籍不在本村,但只要在本村工作满一年,自己有意愿并提出申请的,就有可能参选村委。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然而,大学生在"村官"角色扮演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角色认识模糊、角色情感淡薄、角色能力缺失等困顿现象。本文从高等教育背景下进行深思,提出相应的纾困思路,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使大学生"村官"对"村官"角色有清晰的认识、情系"村官"岗位、提升胜任"村官"工作的能力,最终让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之路更为顺坦。  相似文献   

9.
高前前  贾慧敏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8-109,113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而实施的一项导向性政策。1995年至2010年,政策经过了萌芽、试点、推广普及和政策完善四个阶段。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树立扎根农村的思想;在生活和情感方面没有与村民充分融合;专业知识背景与农村的实际需求不对应;借调问题突出等。针对问题,要从大学生"村官"自身,完善制度和做好宣传工作等方面加强大学生"村官"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李江红 《时代教育》2012,(11):92-93
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计划是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融入农村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构建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结构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结构模型的基本构成、构成要素、行为特征及要求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村官"是个特殊的群体,具备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却扎根在最艰苦的基层。创业不仅可以锻炼自我,还可以帮助农村经济建设、带领农民致富。海西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大学生"村官"任重而道远。然而,在创业的过程中,模式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创业的成败。文章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从创业模式出发,举若干事例作佐证,阐述了海西新农村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应注重因地制宜,放宽眼界,选择合适的创业模式,这对大学生"村官"本身的发展,以及现代新农村建设将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江西省大学生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本科生报考大学生村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自我了解变量中,从政偏好、吃苦耐劳精神、政治面貌对报考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职业知识变量中,学业成绩对报考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村官职业情感对报考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整合变量中,白酒酒量对报考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家庭变量中,报考时父母态度对报考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构建了一个影响本科生报考村官意愿因素的受力模型。该模型表明,本科生报考村官意愿要受到推动力、支持力及扰动力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数据,测度了在读本科生对江西省大学生村官招考政策的满意度及政策需求优先序问题。整体平均来看,在读本科生对江西省大学生村官政策满意度较高,但满意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报考安排"和"期满出路安排"两类政策的满意度高于"岗位设置"政策的满意度。在读本科生对提高村官经济待遇、加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的定向招考力度、加大干部选拔力度、加大服务期满后自主创业扶持和自主就业推荐等扶持政策的需求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4.
引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有序流动关系着我国村官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通过对临沂费县大学生村官的走访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有序流动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制定更加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保证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工作的有序进行,是值得每一位政府人员和大学生村官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实地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取得的积极效应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促进了农村发展,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充实了农村人才储备。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下不去"、"干不好"、"呆不住"、"流不动"。政策建议是完善选拔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下得去",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同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工作技能,完善大学生培养方案,增加农村管理的教育培训内容,建立健全跟踪培养机制,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干得好",设计各种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6.
设置大学生村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创新之举。多年来,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应。但是,问题也逐步地暴露出来。通过调研,越来越感受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大学生村官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群体特征上,无论性别、学历、专业知识结构和户籍等,都带有鲜明的共性;在村官的个体层面上,实际知识和具体工作经验缺乏、心理负担较重,以至于缺乏工作主动性等,也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在社会层面上,认同程度偏低、工作环境复杂等,制约着大学生村官事业的拓展;从管理者———政府的角度看,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模糊、经济待遇偏低、持续性培养力度不够、未来前途不明朗等,也是必须关注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村官"培训对于加强大学生"村官"知识能力建设、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应该从明确指导思想、建立培训法律保障体系、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等方面着手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实施和推进这一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作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大学生"村官"的基地,是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重要一环.高校在培养学生党员担任"村官"时,应严格把关培养、选拔和保障各环节工作,切实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优秀人才.通过对大学生党员"村官"培养、选拔和保障现状的分析,探索建构高校学生党员担任"村官"的选拔、培养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