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鲁迅的精神、思想和人格对胡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鲁迅文学和精神传人的胡风,从鲁迅逝世到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几乎每年都要写文章纪念鲁迅,并且还特意标明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写,每一次谈论的问题和重点也有差异。"鲁迅纪念"是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胡风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阐述鲁迅精神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的思想文论,维护鲁迅所开创的新文学传统,批判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宗派倾向。他在复杂的文学斗争中张扬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2.
胡风的文艺思想通过其在现实的实践斗争中形成了启蒙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胡风继承了鲁迅的文学"为人生"的"五四"启蒙精神,将启蒙思想纳入到他的"主观战斗精神"、"大众化"等理论体系中,并通过文学的"实感"使启蒙思想通过文学的方式得以实现。总体说来,通过文学实现五四启蒙精神,并建构起启蒙现实主义的理论是胡风传承鲁迅精神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表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在启蒙派、社会派的鲁迅研究者看来,这正是理解鲁迅全部文学活动的基础,是鲁迅自觉理解和接受现代文学的社会性使命的明确表述.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传统的鲁迅研究将这一表述发挥到了极致,作为鲁迅这面新文学运动的大旗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流派的重要标志.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先锋派、学院派以及海外汉学界鲁迅研究的日益"红火",这一表述却被目为了"文学功利性"追求的典型,人们不仅较多地谈论着其中的局限性,而且也怀疑它所传达的鲁迅思想的准确性.于是,在鲁迅研究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似乎很难听到有多少人在理直气壮地重申"为人生"了,无论是出于对鲁迅的轻蔑还是维护.  相似文献   

4.
胡风文艺思想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一直未能得到系统分析。胡风理论中的主要观点虽然包括思想认识和情绪体验两个方面,但他本人对后者的重视超过了前者,以致胡风理论表现出浪漫主义理论的某些特征。胡风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特征起源于两个因素:一是西欧浪漫主义和“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二是对厨川白村与苏联作协“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胡风浪漫主义文学观作为一种功利主义文学观与左翼“同又不同”,根本区别在于,胡风认为浪漫主义者应负载启蒙和政治双重功能,而左翼人士则力图把浪漫主义纳入纯粹的政治轨道。这“同又不同”,又集中体现于如何看待自由主义或右翼浪漫主义、左翼浪漫主义以及抗战浪漫主义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5.
胡风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成绩卓著的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住十分难得的文学巨子,他出于对文学(以及文艺)现实主义的执著追求,在文学(文艺)领域取得了堪称卓越的成就:他没有简单停留在文艺理论研究和批评方面,而是由此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学(文艺)实践活动,并涵盖了文学编辑出版、文学翻译、文学交流、文学新人的培养指导等许多方面的工作,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发生了深刻、密切的关联,进而对现当代文学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应该对胡风进行新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九五九年,“四人帮”中自封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姚文元,匆匆抛出了《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以下简称《巨人》)这株大毒草,对鲁迅进行了攻击、诬蔑和诽谤,歪曲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为机会主义路线头子树碑立传,宣扬修正主义观点,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对一九三六年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问题,姚文元在《巨人》中有段毒汁四溅的文字,他说:“鲁迅逝世前那一段时间里,胡风、冯雪峯等进行了恶毒的挑拨,企图利用鲁迅来分裂进步文艺界.由胡风、冯雪峯挑起的两个  相似文献   

7.
胡风的文艺思想比较复杂,来源也比较多。他既受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也受过资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影响。在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家中,对胡风影响最大的要数厨川白村。胡风曾说,早年有两本“没头没脑”将他淹没了的大书,其中之一就是《苦闷的象征》。厨川的创作理论,曾帮助他“清除了(抵制了)拉普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中,除经典作家的著作外,普列汉诺夫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对他影响也较大。但我以为对胡风文艺思想起决定性影响的,莫过于鲁迅和冯雪峰。胡风说:“由于鲁迅的实践,我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凭着实感的。”胡风正是通过鲁迅的实践而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冯雪峰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和胡风一起秉承着鲁迅的遗产。但由于冯雪峰一度处于领导的岗位,并和胡风有着亲密的友谊,他的文艺观点对胡风的影响也很深。故欲研究胡风文艺思想的来源,首先要剖析这两个人对胡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诗文创作真切朴实,是其生命体验的结晶。用第一人称绾联其文本,以"自然坚守"为主题,再现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与坚守,展示他丰富深邃的心灵世界。并引用"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文学三重世界"的学术观点,提出陶渊明的人品与作品是这种新识的个案典型,具有启人睿智和常读常新的独特"元素",而他的人文精神能够薪尽火传,代代相承。  相似文献   

9.
胡风是20世纪中国最富创造性贡献的文学理论家。胡风以他的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论,构建出现当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由于他的理论创建更有力地坚持了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独尊于中国现代文坛这一点上,胡风起到了一种特殊的推助作用。胡风文学思想所葆有的开放性视野和现代超越品格,使其持续成为现当代文学建设的理论资源,在激活、拓展和再造现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着独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11.
敖忠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二是鲁迅“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其主要特点是虔诚信仰马克思主义文论,固守鲁迅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兼容革命浪漫主义和西方现代文艺思潮,排斥“瞒和骗”的封建贵族文学,是中国几千年文化转型时期具有明显中国风格的转型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2.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河南》杂志是20世纪初留日爱国学生活动的阵地,是鲁迅走上“文艺救国”道路的开始。鲁迅在《河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是其一生思想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4.
“梦”是鲁迅《野草》核心的修辞策略。《野苹》从《秋夜》入梦到《一觉》梦醒,这个“很长的梦”,把24个散篇凝聚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而人之存在困境则是这个结构体不变的言说主题及永恒的寓言。《野草》是鲁迅灵魂的诗,为了不把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传染给读者,鲁迅不得不择取“含糊中止”等修辞策略,而其最可靠的逻辑基础则建立在“梦”天然含糊、朦胧和不稳定等特点上。此外,“梦”里言“事”,也彰显出多重的文体魅力。由于“梦”的独特设计,鲁迅关于人生困境林林总总的万千体验与思考才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鲁迅生命哲学的大厦才能够最终落成。“梦”绝不是这座大厦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架起这座大厦不可或缺的钢筋和水泥。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以文化启蒙的视角惊异地发现了现实中残酷的儿童世界,并在作品中批判性地呈现并拷问了儿童精神被虐杀,逐渐沦为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吃人者”的现实。为改变这一现实,鲁迅在文本中憧憬着理想的儿童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创见性的观点。鲁迅将对儿童的关注纳入到整个文化启蒙的视域中加以参照,力肉通过“立人”建立理想的“人围”。  相似文献   

16.
出于友谊和同情,鲁迅于1933年1月下旬开始为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其时,热河战役爆发,各种言论层出不穷,鲁迅在对一些文人的错误言行进行批判的同时,转弯抹角地批判了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邵洵美却在《文人无行》中说当时的文人是"没有职业才做文人的",并且"这般东西便永远在文坛里胡闹"。对于邵洵美这种为国民党"帮闲"的行为,鲁迅作《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进行还击:骂邵洵美为"捐班文人"、"盛家赘婿"。结合鲁迅骂邵洵美可以知道,鲁迅骂人具有以下特点:(一)奋起还击,(二)并不主张"扑灭‘漫骂’",(三)"砭锢弊常取类型",(四)"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为了正确地理解、评价鲁迅的这类骂人杂文,我们有必要采取业余和专业两种读法。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了"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论题,本文从这一文献中抽绎出三组对比,以揭示"伪士"所指:以种种不健康的主体态度去接受、操作现代知识的人;进而指明鲁迅的批判如何击中中国这一后发国家在现代化中的困境:"伪士"所操持的种种口号、学说、主义、思想只是"外在于己身"的"半生不熟的名词",由此引导的启蒙是不合法的;最后通过对《伤逝》的解读,来讨论如何通过"抵抗"以避免"伪士"而实现"真的人"。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9.
路翎的成名作《饥饿的郭素娥》继承了鲁迅文学精神,即发掘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民众,面对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及其伦理道德的严酷压迫,仍然不屈服地进行抗争并寻求解放,可以说郭素娥们是祥林嫂们的新生与发展。但是这种对人民的"原始的强力"的发掘,又是以对人民所遭受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及其礼教秩序的"几千年的精神奴役底创伤"的忽略为代价的。因而在接受胡风的批评后,路翎的小说对于人民的"原始的强力"的发掘也有了更深沉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