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件大事相继发生,存在着必然联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把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实现了五四运动先驱者的理想。历史上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今天应当用五四精神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  相似文献   

2.
拙作《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载于《丽水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不是开端》)发表后,杨乐平同志提出了商榷意见。本文拟在《不是开端》一文的基础上,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问题作进一步论证。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仁们,同时也作为对杨乐平同志的答复。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何时开始,历来是有争论的。对于开端问题,主要是两种意见:一是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二是主张以党的成立,才是正式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不是完整意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是多少年来一个定论的观点。近年史学界有人提出异议,主张以上海共产党小组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最近又有人提出“五四运动至中共二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以南昌起义作为标志的新看法。笔者以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标志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是有益的,本文试图说明: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可以的,但这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具备完整的意义。经过了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革命为基本内容的准备时期后,以南昌起义为标志,中国革命才进入了比较完整意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相似文献   

4.
朱宝火同志在《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上发表的《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下称朱文)一文中,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其理由是:一,五四运动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因为还没有建立共产党。甚至认为无论是政治领导,还是思想方面的无产阶级领导都是不存在的。二,认为作为对五四运动起重要作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的时候,还没有哪一个称得上已经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  相似文献   

5.
第一单元: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年代——一九一九——一九二一。二、目的: (一)明确五四运动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开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明确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才有正确的领导,才一步步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问题,史学界讨论热烈。本文以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为依据,认为开端的标志有四:一是无产阶级的领导;二是革命的统一战线;三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四是与国际无产阶级的直接联系,据此,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2年7月中共“二大”,当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至中共二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问题,史学界讨论热烈。本文以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为依据。认为开端的标志有四:一是无产阶级的领导;二是革命的统一战线;三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四是与国际无产阶级的直接联系。据此,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2年7月中共“二大”,当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的解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难点之一,但准确掌握这一历史概念又是历史学习的必要内容,为全面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理念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笔者将本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五四运动缘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辅之五四运动发展的轨迹,以此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9.
我的商榷文章《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容否定》(简称《不容否定》)发表后,朱宝火同志又写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文章(简称《开端》),作为给我的“答复”。我仔细地阅读了他的全文,感到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下面就以事论事的方法,作一简单的论述和分析,兼作“答复”的答复。  相似文献   

10.
求索 《考试》1999,(11)
中国近代史后期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30年的历史,与近代前期80年的历史相比,从社会性质观察,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革命进程观察,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进步的历史潮流。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终于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革命运动(1919年5月——1927年7月)从1919年5月到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阶段。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新的政治力量不断壮大,终于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第一阶段中心  相似文献   

11.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中明确的历史结论.但历史的发展绝不是偶然的,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在五四运动时期完成交替,那是前有条件后有表现的.本文试结合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史实,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的基础条件和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概括,以期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应包括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建两大历史事件。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过程中,五四运动是转变的起点,中共创建是转变的终点。从五四运动到中共创建,使转变的条件不断积累.终于达到了质的飞跃。把中共创建作为实现革命转变的终点,这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在时间上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这是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看法,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随着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深入,围绕五四运动的性质和领导权问题,史学界也有争论。比如:1961年至1962年期间,以《学术月刊》为主要阵地,开展了关于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化为自为阶级的争论,实质涉及到对五四运动性质和领导权的不同看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解放思想,学术研究活跃,在有关五  相似文献   

14.
【知识体系构建】新开民始主和主国义民革大命革的命中国共产党建立 一大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二大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新文化运动 :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二七惨案后转入低潮 ,使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九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它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和国内工人阶级日益壮大的条件下发生的,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中国五四运动,只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总共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充分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90年代五四运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出现了研究范围扩大,部分专题研究深化,系统研究、比较研究、心理分析等新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学术批评重新受到关注等新趋势;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五四精神、国民党人在五四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救亡"是否压倒了启蒙"及五四启蒙精神是否中断、五四运动是否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或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始于何时,史学界看法不一。本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上,确认开端的标志有二:一是独立地开展武装斗争,二是无产阶级的领导。二者缺一不可。据此,“八一”南昌起义应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始于何时,史学界看法不一。本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上,确认开端的标志有二;一是独立地开展武装斗争;二是无产阶级的领导。二者缺一不可。据此,“八一”南昌起义应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正>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成为中国近代无产阶级斗争方式的经典表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成为初中历史教材的普遍性结论。  相似文献   

20.
史学界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研究的文章很多,然未有一篇论及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原因。为此,本文从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失败、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六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论述。其中,由于涉及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问题,因此,本文也对此问题简单地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