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全育人”是指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其中“促进心理健康”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现阶段,造成大学生异常心理、极端行为频发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助力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识别大学生不同类型心理危机的有效方法,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向、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系统等方式,及时处理大学生的负面情绪,避免消极元素“乘虚而入”,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校应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打造“一高四型”专业队伍、深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心理育人能力,着力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文章通过对“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科学内涵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提出了“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三全育人”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三全育人”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发挥高校各部门、各员工的实际价值,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实施路径。当下,“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显示出众多弊端,本文通过分析“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旨在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而畅通主渠道的关键是创新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3+5模式”,厘清其构成维度及内涵,阐述其必要性和现实条件,明确需注意的关键问题,才能稳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进而完成心理育人、课程思政任务,践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全球化不但带来了新的理念,也给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带来了冲击,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文章主要的研究目的是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探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找和分析相应的文献为文章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可知,要想在“三全育人”的观念下做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详细分析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三全育人”的教育观念,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只有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才能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其学习、生活状态,所以高校教育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在“三全育人”体系中构建和实施,主要是为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主要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8.
党和政府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厦门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工作的实践研究,提出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重要阵地,通过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氛围营造、个性服务等策略构建“联动-双向”的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精细化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精细化、多样化、定制化的心理服务,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成,对比高校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从改善贫困生贫困认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育积极的心理愿景,加强贫因生乐观主义教育、大力培育贫困生改变贫困的能力,提高贫困生抗挫心理阈限、培育贫困生“坚韧”品质四个方面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的整体育人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的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主要包括队伍体系、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心理普查、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等。然而,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还存在着落后的工作理念、不完善的服务体系、专业程度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点以及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本研究以“化说心语”心理工作站为例,详细阐述了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发展背景及意义、职责和功能、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实践工作模式,以期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开展人才教育工作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面临更多考验.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以"三全育人"为发展理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各部门各组织的作用,做到全员育人;教师关心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各方面心理状态,做到全过程育人;在建立高校教学体系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体教学结构中,做到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重大社会应激事件的发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出现了负面情绪增加、孤独感增强、心理复原力减弱、抗压能力下降等心理状态,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针对大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22,(1):160-165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育心与育德"密不可分,要整理资源形成合力。心理学社是由学生组成的社团,是朋辈心理互助的一个重要载体。本研究以大学心理学社为抓手,探讨如何发挥朋辈网络传导和聚合效应,通过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助和支持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其社会支持,从而将心理育人由"学生到学生"的端点与终点互连,达到从"学生个体到学生群体"的全面连接,延伸心理育人触角,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力不足的困境提供新视角,探索构建"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扩宽心理育人受益学生群体的覆盖面,使心理学社成为心理育人的重要补充,促进高校心理育人成效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  相似文献   

15.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部分,心理育人对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当前不少高校仍面临尚未形成心理育人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心理育人成效不明显等困难。高校要采取将心理育人摆在突出位置、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加强课程建设、丰富心理育人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咨询队伍建设等策略,努力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教育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育人工作的“软肋”,影响“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借鉴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并在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统一是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心理育人“一体化”是将心理因素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围绕心理育人制定一整套完善的育人策略,实现心理教育跨越式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三全育人”与心理育人一体化机制的绑定,在肯定心理育人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心理育人机制。分析了心理育人“一体化”功能,结合高等院校育人目标以及心理教育实际情况,阐述了切实可行的心理育人一体化路径,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郭平安 《河南教育》2010,(10):28-29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渗透到各项学生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界定了心理育人的内涵,并开展高校心理育人现状调查,从心理育人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六个方面探讨高校心理育人的影响因素,为创新高校心理育人的方法与途径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聚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分析课程思政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全面人格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及强化逆境应对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主渠道作用、教学评价机制、育人工作载体及教育主体间合作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提出增强思政元素、构建心理育人课程体系、注重教学互动及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这些路径旨在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并创新整合实践载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