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4,(11):38-40
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相似文献   

2.
诉求类儿童习作课程开发是大势所趋,诉求类儿童习作课程首先得在理念上得以澄清,在课程框架上进行合理建构,在实施过程中念好"真"字诀,让儿童参与真正的写作过程,产生真切的写作感受,获得真实的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相似文献   

4.
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基于幼儿园课程优化发展需要、顺应课程评价科学发展趋势以及尊重儿童参与权利的重要举措。同时,儿童自身的参与能力保障与多种形式的评价工具支持使得儿童参与课程评价具备可行性。当下幼儿园课程评价中的儿童参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幼儿园密集的日程安排阻碍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进程,绝对主导的教师评价权与隐含偏见的儿童观制约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程度,“轻视儿童话语”的幼儿园评价氛围影响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真实性。为支持儿童参与课程评价,教师应当建构对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合理认识,并把握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合理限度;幼儿园应当建立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正当程序,与其他教育主体共同营造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5.
学前智障儿童普遍具有语言障碍,影响其思维、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培养生活适应能力、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前游戏特性、关注个体差异为指导思想,根据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发出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康复校本课程“生活适应+语言”,有效促进学前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校课程整合的应然追求是让每位儿童成"人"。从儿童成"人"的个人和社会维度的基本意蕴出发,指向儿童成"人"的学校课程整合是通过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知识的整合,在师生的参与中作出自下而上的课程决策。反观学校层面课程整合的现状,形式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客体化、功利化的课程整合和儿童的工具化是其迷失的具体表现。学校课程整合的理性回归需要校内外共同努力,具体而言:校内应从理想的儿童形象出发进行课程整合的整体设计并赋权师生,校外应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前瞻性的政策指引和理性的地方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儿童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的儿童阅读课程观,把儿童阅读置于课程视野中来建构,让课堂成为儿童阅读指导的重要场所。营造儿童阅读文化氛围,是儿童阅读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努力开发环境这一隐性课程,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让儿童进入一种自然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诉求"类写作课程是当代儿童写作课程的应然发展趋势。课程归属于"交际语境类"新型写作课程,指向写作的交际交往功能实现。此类课程立足于写作学科的本质,服务于儿童写作发展,适切于儿童写作的根本需要,是新时代儿童写作课程建设的典型代表。本文重点介绍儿童"诉求"类写作课程的性质归属、核心理念、建构框架以及实施建议,提供了儿童"诉求"类写作课程的开发的基本情况描述。  相似文献   

9.
杜威的课程哲学是其全部教育哲学的核心,而杜威的儿童课程观是其全部课程哲学的基础。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学科逻辑与心理经验的关系问题。学科逻辑本身不是儿童课程,但它与儿童心理经验具有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都具有经验性质;倘若提供恰当环境和条件,儿童心理经验可以生长为学科逻辑。儿童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构成教学过程的"两极",由前者发展到后者,是经验的持续改造。儿童课程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构成:儿童当下经验中的学科要素;学科的"心理方面"。儿童课程的种类划分可依据"学科是从社会生活逐步分化"的原理来进行。学科逻辑"心理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程开发艺术主要包括"解释"与"引导"。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杜威的儿童课程观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儿童是课程的享用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满足成长需要: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将"满足儿童成长需求"和"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主张,追求"课程发展儿童,儿童促进课程建设"的教育意旨。本文对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方法和技术线路进行了系统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假设,对课题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有机"课程以学校深厚的历史传统为基石,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为己任,以符合儿童成长的规律与特征、适应儿童学习的需要与偏好、支持儿童交往的过程与质量为准则,以深度挖掘本土文化与资源为路径,志在促进学校教育行走方式的转变,实现整体教育生态的和谐与优化,从而建构形成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机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提出"儿童立场"的课程观,把课程建设目标指向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并融入"随化至贤"的学校文化核心内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特色课程个性化、课程评价立体化"为基本特征,采取年级课程与学校课程纵横交错推进的策略,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架构学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统整课程是系统地统领整合课程,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课程。本文认为在课程统整建构中,"儿童立场"是出发点和创新点,遵循儿童价值,还本真于儿童,课程统整设计才符合科学性。基于此,本文从"主题性""项目性""实践性"课程实践统整这三大板块,具体阐述了如何建构和实施课程统整。  相似文献   

14.
任韧 《江苏教育》2022,(47):7-11
江苏省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分校的创意生活课程,是立足儿童成长需求、秉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儿童生活力提升为具体目标而开发的学校课程体系。创意生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沟通了课程世界、生活世界和儿童世界,链接了学生现在与未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力。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92):9-10
如何将"让儿童追赶课程"变成"让课程追随儿童",真正确立"儿童中心说"的课改理念呢?学校经历了16年的探索,打造了"城小之最"特色课程,蹒跚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改革实践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开展以来,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为每个儿童设计课程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追求和一大亮色。前不久,不少媒体报道了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改革。这所学校共有学生4174人,每人一张课表,共有4174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共开发了265门学科课程;学校还开发了30门综合实践课程、69门职业考察课程、545个学生自主管理岗位课程等。  相似文献   

17.
儿童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幼儿园课程应改变以传承社会主流文化或成人文化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价值取向,从儿童自身的文化品性出发,在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激发、培育和提升儿童文化,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和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儿童权利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我国不仅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而且一向关注将儿童权利落实在学校教育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样是在确保儿童权利的基础上使其获得全面发展。其中,品德与社会课程从设计到实施,皆围绕儿童权利释放课程意义。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儿童权利的地位表现得更为明显,对儿童权利的阐述更为鲜明,使儿童权利在课程中的体现更为整体。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探寻发展素质教育的校本化路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创建行知农场,打造物态化田园空间,开发出儿童行知田园课程,以课程的方式践行生活教育,架构起知识学习与生活教育的桥梁。在儿童行知田园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试点先行,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外力组建专业团队等措施,建构起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学生学习的空间与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儿童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幼儿园课程应改变以传承社会主流文化或成人文化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价值取向,从儿童自身的文化品性出发,在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激发、培育和提升儿童文化,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和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