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课程建设是在物理与社会空间中开展的课程资源特色化开发、序列化建构的教育实践.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蕴含着特定的空间权利及空间哲学问题.现实的乡村学校是嵌入乡村的,拥有特色化的课程发展空间,但在价值定位上却是逃离乡村的,在课程建设中漠视甚至吞噬着乡村取向的课程发展空间,由此形成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悖论.为消除上述悖论,乡村学校需要立足本土知识与儿童经验,建设乡村学校优质课程;同时要整合地方经验与开放空间,拓展乡村学校课程视域,还要加强课程知识转化与价值建构,改善乡村儿童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建设和积淀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新安小学以"新旅文化"为核心,通过丰富多元的课程实践,营造课程改革氛围,挖掘和传承"新旅文化",探索教育的本真,旨在让儿童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课程"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基于"教育哲学"和"儿童立场"提出的"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基于儿童立场进行课程的设计,通过资源整合进行课程实施,关注生命发展进行课程评价。本着基于儿童、回归儿童、成就儿童的教育情怀,全面建构"七号课程",用课程挖掘儿童生命成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4.
一所学校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育生态,决定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站在儿童立场,让学生在自然与经典的互动中领悟生命真谛,在文化的寻根和溯源中汲取成长力量,在与他人和社会的相处中学会和谐共生。这是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教育人共同遵循的"课程文化观",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为此,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努力打开物理空间,构建品位课堂;融通智慧空间,丰富育人元素;重塑精神空间,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学校空间建设应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将儿童置于空间的中心,以儿童生活、生长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设置为原点,将学校、儿童、教育、课程、文化等诸多元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时空,让儿童经历一段美好的学习光阴。在教育这一宏观系统的序列中,学校空间主题及其实践应成为当下教育关注的重要命题,对此话题研究与思考必将带来对儿童教育深度的理解,为新时代教育内涵的发展作出更多注脚。  相似文献   

6.
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品质和教育的品质。一所学校走向优质发展,个性化定制课程是一种必然。"定制课程"是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兴趣倾向以及经验与能力,为每一类(每一个儿童)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学校把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定制课程的依据和出发点,建构"适切儿童成长"的课程,引领儿童去完整地"看见自己一想见自己一遇见自己",朝向生命最美好的那方去发展。  相似文献   

7.
聚焦"社区空间",架构地方研学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盘活社区教育基地、统整社区文化资源、辐射周边区域素材的社区空间意蕴,不断充实人文底蕴,培育地方情怀,提升价值体认,强化责任担当."瓯越情"地方研学课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开发社区空间载体,架构地方研学课程,既充分发挥社区空间育人功能,助力地方研学课程体系架构,推进校本教材的研发;又继承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开辟思想道德培育新路径,激发新时代儿童家国情怀;最重要的是立足儿童立场,提升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丰富儿童生活、拓宽儿童眼界、培养儿童能力、健全儿童人格架构了扎实有效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聚焦"社区空间",架构地方研学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盘活社区教育基地、统整社区文化资源、辐射周边区域素材的社区空间意蕴,不断充实人文底蕴,培育地方情怀,提升价值体认,强化责任担当."瓯越情"地方研学课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开发社区空间载体,架构地方研学课程,既充分发挥社区空间育人功能,助力地方研学课程体系架构,推进校本教材的研发;又继承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开辟思想道德培育新路径,激发新时代儿童家国情怀;最重要的是立足儿童立场,提升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丰富儿童生活、拓宽儿童眼界、培养儿童能力、健全儿童人格架构了扎实有效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德育》2020,(2):79-79
在澳大利亚儿童保护实践中,学校教育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其中,南澳大利亚州“保障安全”儿童保护课程因其法定课程性质与地位、发展适宜的课程内容以及多层级课程实施保障而独树一帜:课程建设以儿童权利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校作为整合儿童保护课程资源的枢纽,并以多方协作保障课程持续发展"“保障安全”儿童保护课程以增进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直接目标一课程以年龄适宜的方式教导所有儿童:(1)识别虐待行为,并告诉可信赖的成年人;(2)理解恰当和不恰当的触摸;(3)了解保护自己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课程整合的相关要素,本次调研将问卷内容设计为五个部分:一是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制定情况;二是学校课程整合的水平;三是教师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参与程度;四是学校课程建设资源的来源;五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新命题——"新三基"(南京市提倡的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的发展战略)理念的渗入状况。调研对象分别抽取南京市14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进展来看,还是就当前儿童严峻的媒体文化生活现状而言,均需要课程学者和其他教师教育工作者重视发展"儿童媒体文化研究",并将其列为教师教育新课程。西方教师教育领域自新世纪以来早已形成许多成熟的"儿童媒体文化研究"课程,这可以为国内教师教育领域发展"儿童媒体文化研究"课程提供经验参照。国内教师教育目前所要做的乃是正视身处媒体文化中的儿童,并将它列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议题。  相似文献   

12.
核心素养规约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也为馆校合作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视角。核心素养和馆校合作的适切性缘于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诉求的共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准确地表征了馆校合作课程资源的内涵,并从工具性价值、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三个维度,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向度。首先,利用叙事、体验和空间开发课程的"文化基础"资源;其次,利用展品的"留白"、数字化资源和场馆的生命关怀开发课程的"自主发展"资源;最后,利用主题展览与社会服务的结合、纵横双维的多元文化比较与理解以及场馆开展的创客教育开发课程的"社会参与"资源。  相似文献   

13.
儿童参与课程开发是课程回归儿童的方式,因为学校课程从根本上说是儿童的课程,这关涉儿童生命的成长。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坚持"儿童必须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的课程理念,以学校长期的教育哲学——"学会交往"为基点,开发了"儿童交往学院"课程,让儿童参与其中,培养学生温文尔雅、自信阳光的品性。  相似文献   

14.
朱永新 《天津教育》2012,(11):24-26
"新教育"一路走来,如今已迈过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新教育"从一个人的构想,变成万千人的梦想;从一所学校,发展到38个实验区的1500多所学校,成为大半个中国的民间教育改革运动;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价值追求;所开发的"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已成为许多孩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探寻发展素质教育的校本化路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创建行知农场,打造物态化田园空间,开发出儿童行知田园课程,以课程的方式践行生活教育,架构起知识学习与生活教育的桥梁。在儿童行知田园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试点先行,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外力组建专业团队等措施,建构起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学生学习的空间与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是坐落在淮安市大地上的一所"真"学校。求真是学校近60年的办学实践总结和文化追求,学校紧紧围绕"本真教育"的办学主张,努力实现"让儿童成为儿童、让教师自主创造、让学校生态发展",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符合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学生文化、教师自觉发展文化和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本真课程系列。以创建鸾娃品牌为抓手,构建学生主动成  相似文献   

17.
"童·化"教育是促进儿童积极变化的教育。学校调动校内外一切教育因子的力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教育中的相互促进和推动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以"儿童"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以儿童的积极变化为导向,科学合理整合德育资源,以生活中的积极事例感化儿童,以群体的积极思想行为融化儿童,以教师、家长、同伴的正面积极的评价化育儿童,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全面的发展,形成扎实有效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立足学校的区域优势,以"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为理念,从顶层设计开始,整合各类课程建设资源,开发构建了符合学校发展的"太阳花课程体系"。学校通过课程的统整,改善学科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鲁光楠 《考试周刊》2015,(49):187-188
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被称为儿童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学习路径组织数学学习是当前儿童数学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受中国传统"算盘"珠码符号、珠码模型和"珠阵"数字化几何图形等具有潜在教具资源价值的启示,形成以"数学语言阅读、数学符号阅读、数学图形空间想象阅读"为依托的思路,我们提出"幼儿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在发展儿童数学思维,培养儿童数学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基于"教育哲学"和"儿童立场"提出的"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通过明晰"自己"的价值定位,明确"儿童"的培养目标,明了"课程"的实施路径。本着基于儿童、回归儿童、成就儿童的教育情怀,全面建构"七号课程",用课程挖掘儿童生命成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