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初中言教学是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努力培养不学习言的兴趣,将有助于化解这个难点。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语文老师的文言文教学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文言文教学陷入困境。主要问题在于耗时费力,无限度的加大容量;过于强调“字字落实”,要求学生弄通每个字词句;习惯于越“文”讲“言”,将言与文截然分开;只注重文言文知识的传授,忽略阅读能力的培养等等。  相似文献   

3.
王针桂 《现代语文》2006,(11):47-48
中学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浅易言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首要条件是,学生能够掌握800到1000个言常用词的用法.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言词语教学。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活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需要创新意识,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写出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感悟,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重“文”还是重“言”,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纷争的焦点。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笔者认为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新课程素质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追求“言”与“文”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扫除“言”的障碍;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逐步解决“言”的问题;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重"文"还是重"言",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纷争的焦点。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笔者认为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新课程素质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追求"言"与"文"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扫除"言"的障碍;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逐步解决"言"的问题;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  相似文献   

7.
七年级的学生,因为刚接触言,总觉得学习言好像是雾里看花,想读懂章更是困难重重。如不能及时排除这些困难,就会在学生心中形成言学习的心理障碍。及时排除障碍,培养学生学习言的兴趣,使学生由“怕学”到“爱学”,这不仅需要老师有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更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8.
提高言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转移言教学的重心。其次,要转换教学的“主角”,让教学的主体——学生——真正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来。第三,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要密切结合,要讲科学性。第四,要提高言教学的课堂效率,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易言的能力,关键要抓字词、句式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第五,要掌握章的理路。  相似文献   

9.
怎样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言"的教学,吟诵落实字词句,培养文言语感,形成立体情感体验;又要注重"文"的熏陶,提升品味、鉴赏字词句的能力,感受国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1前言 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教育之启蒙,小学学科教学在国家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学科教学的创新则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教师就必须做到:明确教学目的,加强颂读,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2.
朱瑜章认为新《语文教学大纲》中将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目的没有涉及它的精神内涵。应予修改。并提出要用“古典诗文”来指称语文教材中的古代作品。这是朱氏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误解,更是对《大纲》精神的误解。新《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文言文教学目的是合理的,“古典诗文”一词并不能取代“文言文”,“文言文”的概念可以涵盖“古典诗文”。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认识到古文的美,认识到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丰富语言文字的美妙,认识到文言文本身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领悟甚至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观点认为,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际发现,听、说、读、写只是语文能力外在显现的部分,完整的语文能力应该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听、说、读、写、思、行、看等七种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篇思维模式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篇思维模式作为语篇分析的宏观层面,其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满足图式结构中“自上而下对信息进行解码的条件。因此,在阅读和听力学习中,有效地利用语篇思维模式能达到迅速解码,提高阅读和听力理解能力。同时,在英文写作中,运用语篇思维模式来指导写作,比单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写来提高写作能力更具有操作性,更能写出地道的英文文章。*  相似文献   

16.
日本现藏有500余件中国宋元时期禅僧的墨迹。对于这些墨迹的整理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墨迹的搜集与整理、墨迹作者群的研究、墨迹与日本茶道关系的研究、墨迹书法艺术的研究。虽然成绩不俗,但其研究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墨迹资料的解读有待加强;对于墨迹在日本的流传经纬及其反映出的中日文化异同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与分析;缺乏对墨迹文献与史料价值的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799名牧区藏族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汉语听、说、读、写及语词思维(语词推理、语词联想)能力进行测验的结果表明:(1)通过测验藏族中小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能预测其汉语水平;(2)藏族中小学生的汉语水平表现出由低向高、随年级升高而逐步发展的趋势;(3)汉语水平的发展与语词推理、语词联想之间相关显著,表明藏族中小学生语言与思维间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的.  相似文献   

18.
陈立国 《天津教育》2021,(9):143-144
为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师要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阅读与作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仿写练习;深化阅读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动机;以写作拓宽阅读视野,实现读写共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Chinese, Japanese, and American children at grades 1 and 5 were given a battery of 10 cognitive tasks and tests of achievement in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Samples consisted of 240 children in each grade in each culture. 2 major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possibl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of Japanese, Chinese, and American childre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differential relation of scores on cognitive tasks to reading by children of the 3 cultures. Similarity was found among children of the 3 cultures in level, variability, and structure of cognitive abilities. Chinese children surpassed Japanese and American children in reading scores; both Chinese and Japanese children obtained higher scores in mathematics than the American children. Prediction of achievement scores from the cognitive tasks showed few differential effects among children of the 3 cultur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igh achievemen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hildren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higher intellectual abilities, but must be related to their experiences at home and at school.  相似文献   

20.
从114名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及其2篇二语作文词汇使用丰富性的调查研究来看,可以得出以下3个结论:1、他们的莫、汉隐喻能力总体偏低;2、二语作文词汇变化性和复杂性总体上都不理想;3、英语隐喻能力与其两篇二语作文词汇变化性和复杂性都呈正相关,但其汉语隐喻能力仅与两篇二语作文词汇变化性呈正相关。积累常规隐喻词汇表达、引入解释隐喻的理论以及将拓展隐喻能力与读、译、写结合是改善二语词汇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