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鬼存在于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充满童趣色彩"鬼取瘤"的鬼故事,又有"鬼一口"这样的词汇,还有人们边撒豆边说"福进来,鬼出去"这样的习俗等,这些无不与日本的鬼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对日本鬼文化的解析意义重大。本文从日本鬼的概念、特征、对日本国民社会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对日本的鬼文化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的鬼故事中,我们发现,本民族传统的鬼的形象存在着魂鬼与魄鬼的分野。这一分野,表现了古代人们对自身灵与肉的认识与思考,特别是对自我精神个体的眷恋。从这个角度来看,鬼文化事实上正是人类自身文化的投影。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鬼专指死人,在灵魂不灭观念支配下,先民认为死者的灵魂就是鬼.灵魂的聚居处,就是鬼的生活场所.部落不同,人们幻想中的鬼的所在地也不同.东夷族认为人死后鬼魂归山,变成山鬼,山是鬼的聚居地.这是楚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基因.本文以人死为鬼这一观念作为研究山鬼形象的出发点,认为山鬼是人死之后所变的鬼.<山鬼>表现的是鬼魂归山观念,描述的是女鬼在深山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传统出发,分析中国鬼狐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论述蒲松林鬼狐小说的特征及《聊斋志异》在写鬼、狐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李姝姝 《现代语文》2009,(10):146-148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为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包含了深厚的古代文化信息,其中“鬼”部字就很好地向后人呈现了上古汉民族鬼文化的内容。本文以《说文解字》为蓝本,从《说文》“鬼”部所收录的一系列汉字入手来探索在上古汉族先民中流行的鬼文化,以期通过探讨鬼文化的观念和行为事象,使我们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和对待鬼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人们把生活中种种不可思议的灵异之事,统统归之于鬼。在科学昌明发达的今天,鬼们依然可以登堂入室。人们似乎乐于编出鬼事、鬼影来吓唬自己,于是鬼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独特的文化心理。为此,心理学专家对有关的五个"鬼问题"进行解析,为大家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7.
古人先有“鬼”的概念,后有“神”的概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神鬼不分,统称“鬼”。“鬼话”为“神话”的一个分支。徐华龙致力于中国鬼文化研究。本文探索他的《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大辞典》《鬼学》等学术成果之成就。赏析其“解剖、分析中国人传统的鬼文化现象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8.
古人先有“鬼”的概念,后有“神”的概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神鬼不分,统称“鬼”。“鬼话”为“神话”的一个分支。徐华龙致力于中国鬼文化研究。本文探索他的《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大辞典》《鬼学》等学术成果之成就。赏析其“解剖、分析中国人传统的鬼文化现象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在各自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鬼"文化和各自对"鬼"的认识见解。反映在语言上,"鬼"形象在汉日谚语中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整理和分析汉日谚语中"鬼"形象的异同,并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内涵作阐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鬼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其中有部分鬼还能够作诗,出现了大量的“鬼诗”故事。这些所谓的“鬼诗”典雅隽永,在后人裒集诗歌、编订诗歌总集的时候,它们也堂而皇之地列入其中,名日“鬼诗”。甚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鬼诗”的诗歌批评。于是,无形中,它们成为雅俗文化互动的一座桥梁。本文分析“鬼诗”由俗入雅、以雅融俗的文本功能,同时分析其审美特色,以展现“鬼诗”现象中雅俗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对“神”“鬼”文化的追踪溯源及对汉语言文字的解剖分析入手,探讨“神”、“鬼”等原始观念文化在汉语中的渗透和积淀。  相似文献   

12.
鸡文化随着海南移民的到来而来到海南岛,并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壮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鸡文化现象。文章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搜集散落在海南闽语区鸡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关涉到祭祀、招魂引魂、辟邪赶鬼、充当新郎新娘以及庆生等方面,渗透在闽语区民间生活中,影响着闽语区人们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汤婷婷的《女勇士》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小说。“鬼”作为最为常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大量出现在这部小说之中。从文化符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具有多重能指。它既是汤婷婷等少数作家为获得读者市场而采取的写作策略,也是作者的中国想象的诗意化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寄托了华裔族群对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诉求。同时,通过对“鬼”意象的分析,有利于消除少数批评家关于汤婷婷等华裔作家“歪曲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鬼文化几乎都带有梦幻的氛围。人类对自身死亡的臆想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白日梦,梦与潜意识不为人类所控制,正好吻合鬼现场的不可介入性。在梦来源的"因想说"中,鬼之魂魄如同人之灵肉,精神之"想"为魂活动的根源,身体之"因"为魄活动的依据。"法大于力"也是梦的属性,鬼的诸多法术都与梦的工作机制有关。同时文学家对鬼文化进行二次制作和加工,其内容不但有对善恶人性的最后归纳与剥离,同时也包含着对残缺人生的隐喻和满足。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鬼与神的概念比较确定 ,鬼专指死者的灵魂 ,而鬼的归宿地因部落不同而不同。东夷族认为人死之后鬼魂归山 ,变为山鬼。沅水流域的居民具有东夷族血统 ,那里形成的山鬼形象 ,是为山中女鬼 ,是融入楚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基因。《山鬼》正体现了这种观念 ,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爱情生活。  相似文献   

16.
肖向明博士的《“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是探寻传统文化与作家关系领域中一部富于创见的新作。从史料中发掘新的材料,在中外文化互动中以对个案的考察而透视时代语境的力度,文化理论与文学实践相互凸显的方式,使得该著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有效的弥补。同时,作者在对鬼文化的现代性考察过程中,贯之以文化转型和整合的宏大视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文化命运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8.
伍家沟村与耿村鬼神故事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伍家沟村与耿村都有大量的鬼神故事,内容有同有异。伍家沟村故事中的鬼追求还阳者多,求食者多,耿村故事中的鬼勇于复仇抗恶者多。伍家沟村的神仙故事中神济世者多,人追求修道成仙多。耿村故事的神仙的品质两极分化,有一类神富于奉献精神,牺牲自己造福世人;另一类神贪婪好色,为害百姓。分析了上述现象的文化成因。阐述了两村鬼神故事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歇后语中的“毁鬼”指用语上对鬼的嘲弄,这种现象的出现和中国鬼化自身的局限性,历代唯物论对鬼魂观念的批驳以及普通民众对邪恶事物既畏又鄙的传统心态密切相关,“毁鬼”实质上表现了人们对世俗势力的不满。  相似文献   

20.
绵延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国俗文化的根基,它间接反映了上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向我们展现精彩纷呈的上古文化风貌。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鬼部字的研究,从鬼神崇拜和恐惧鬼神两面来探讨汉民族的远古鬼神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