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2.
我是从1985年12月开始学写新闻报道的,一年来,我已在报刊、电台上稿118篇,没有一篇失实报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平时在写稿中始终保持“五个冷静”,牢记“两个不能”。  相似文献   

3.
我从1975年开始写稿.20年来,被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刊播的稿件有千件以上.这些稿件虽没有泛多大的“浪”,但由于内容真实可信,没有一篇失实,至少没有给党的工作造成被动和损失,没有亵渎新闻的生命——真实.我的信条是,老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广播业走向市场势所必然。时下,开办医疗热线节目是电台参与市场竞争的普遍方式。毋庸讳言,医疗热线节目在给电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甚至药效宣传失实等令人生厌的现象。近几年,社会各方责难广播“卖药”的声音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一篇稿件若失实不仅给作者和电台带来麻烦,而且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作为通讯员要将维护新闻真实性视为己任,一丝不苟、主动扎实地采访,严禁闭门造车,拍脑袋想数字弄虚作假。笔者有个习惯,凡未经亲自深入采访,绝不贸然动笔。在采访过程中讲求实事求是,尽可能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多听各方意见,尽可能多问几个“为什么?”,防止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平时要注重材料的发现、积累和挖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查证核实。这样就避免被好大喜功的采访对象蒙蔽而导致内容失实。为调查柯营村养鳝情况,笔者曾数次到专业户中走访座谈,了解黄鳝的生活习性,甚至亲自动手从泥中挖出鳝鱼,本人写的《黄鳝池变成聚宝盆》在鄂州电台1995年8月26日新闻节目采用。尽管只有几十字的短新闻,但笔者心安,觉得经过深入采访写出的稿件是对电台、对听众和被宣传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宁可不见报,不搞假报道”,南京政治学院办的全军首届新闻大专班两年前提出的这个口号,已在学员中深入人心。新闻学系针对报道中存在的失实现象,联系实际对学员进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使学员树立了“真实是新闻职业道德第一信条”的观念。南京政治学院新闻学专业自1984年9月开办以来,学员们坚持边学习理论,边练笔写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已在报刊,电台发表了3,000多篇稿件,未发现严重失实的报道。但也有个别学员采访不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问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半稿酬;被全国性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两倍稿酬。笔者曾到20多个基层单位调查,看到这些单位大都实行“稿酬增值法”。一些分管报道的领导同志,只热衷于报刊、电台多发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扩大本单位本地区的知名度,不问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有的单位在推行这种“增值法”的同时,还规定季度、年度见报或上电台的稿件的“硬性指标”,完不成指标的扣奖金乃至工资。这种办法即使用意是“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实际  相似文献   

8.
山东某预备役高炮团去年累计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10多篇,且从未出现过失实报道,被山东省军区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对此,知情者都说,这是与团领导的严格把关和正确引导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1987年,老山前线守备某部被《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社、《文山报》、文山电台等军内外近百家新闻单位采用的2357篇稿件,无一失实。该部驻守在中越边境的千里边防战线上,点多线长、交通不便,给稿件的采写、审核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为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去年初部队制订了对报道失实责任者的《处罚措施》。报道人员无论条件多少艰苦,战斗多少激烈,始终深入一线采访、写作,有时为了一篇稿件的审核,不惜跑上几十公里的路程,牢牢把好“采、写、审”三关,稿件做到三见  相似文献   

10.
报道失实不仅给报纸的信誉带来影响,给自己开展工作也造成被动。我给《北京日报》当通讯员已有10个年头了,我没写过失实的新闻报道。我认为,当好通讯员一定要给编辑部写“放心稿”。我能够做到不写失实报道,主要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求自己,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不愧于“通讯员”这个称号。在写稿时,不管是自己发现的线索,还是基层反映的情况,我都要认真核实之后再动笔。如,今年春节,有个基层店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他们店的一位女职工在节日期间,结婚不休假。我没有立刻写稿,而是先去找基层店有关人员核实情况。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女青年婚假和晚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个时期,报纸上失实的报道时有出现,严重地影响了报纸的威信,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不久前,由新华社播发,全国多家大小报纸、电台,包括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峨眉山摄身崖五彩蛇群遍山梁,特大蚯蚓长似蛇,林海漫漫如迷宫”的“奇闻”,是这些失实报道中最为突出的一例。现已证实,这完全是一条胡编乱抄的“奇景新闻”,虽经更正,但它的恶劣影响已经造成。不少读者来信,严肃地批评通讯社为什么播发、报纸为什么刊登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节失真的,有九篇,添枝加叶、任意拔高的,有十五篇。通讯员采写的新闻失实的为什么这么多?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追名逐利。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稿件能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这是有点新闻知识的人都知道的.但是,恰恰是懂得新闻真实性重要的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写出一些隐形失实的新闻来.就新闻媒介而言,某些报刊、电台、电视台也不时出现一些隐形失实的新闻,影响新闻媒介的声誉.因此,剖析隐形失实新闻的种种形式,引起作者和新闻媒介的重视,是极其重要的.所谓隐形失实新闻是相对明显失实的新闻而言的.时间错,地址错,数据错,人物张冠李戴等属明显失实.明显失实,容易被识破.隐形失实,则是指那些看似真实,实则失实的新闻.这里试举出三类:一、乱套新闻角度造成的隐形失实新闻.对于新闻角度,各家说法不一.我个人的体会是: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新闻事实和大政策的接轨.或者,从新闻事实中折射出来的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正确性.一个新闻事实,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可套上不  相似文献   

15.
“搞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宁可一篇不上也绝不能让稿件失实,谁的稿件失实就处分准!”这是某部政治处主任刘福林对报道员的要求。报道员写的每一篇新闻,刘主任都认真审阅,凡是稿件涉及的事实,都一一核对,并把水分挤出来。“踢足球守门员最重要,搞新闻报道也要守好‘门’,不让一篇失实稿件上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刘主任经常对报道员讲述报道失实的危害性和它的严重后果。发现失实的苗头,立即纠正。一次,报道员小马来写一对夫妻16年如一日为驻岛官兵运送粮油的稿件时,由于采访不细,把11次被市、县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报道北京申办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结果,首都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作了两手准备。得,发这一套稿子;失,发另一套稿子。人民日报也是一样,充分作好两手准备。撰写评论的任务交给了我。得,发一篇社论;失,发一篇评论员文章。总之,得也评论,失也评论。 接受撰写这两篇评论的任务之后,我到北京奥申委采访新闻发言人吴重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权威人士,是专家,必须虚心向他请教。我问:“能不能给我透个底,得,或是失,”他不敢下结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也说不准。毫无疑问,我热切盼望申  相似文献   

17.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18.
从一篇失实新闻想到的□季波真实性问题是新闻界的一个老话题,失实似乎是一个难以医治的顽症,虽然新闻界对此强调了再强调,但失实仍时有发生。为何?前些时,某大报刊登了一篇《一个小保姆和一部未出版的书》,推出一位天才的、自学成才的典型人物,成为一时的热门新闻...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个案例,起因是一篇批评报道说某人在公共汽车上行窃被抓,被批评者对行窃被抓这一基本问题避而不谈,却主张其在被抓时没有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哆嗦”,并据此认为新闻失实,构成侵权。 是否新闻有任何一点失实都能构成新闻侵权,司法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完全一致。如果过于苛刻地追求新闻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而不能准确把握新闻失实与侵权的法定界限,就无法给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一个合法有利的环境,舆论监督的巨大社会  相似文献   

20.
基层信息     
凸烟台管备区某海防团近三年来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篇,无一失实,连续三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贾梅获)凸11月初,山东省滨州军分区政治部拿出专项经费,为全体政工干部每人订阅一份明年的《新闻与成才》杂志,帮助大家提高写作能力。(冯注民、杭启忠)凸连续两年被武警河南总队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的信阳市支队,截至10月底支队已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报刊、电台见稿116篇。(张成四)凸济南军区第89医院,从政委到干事,人人都把新闻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去年全院在各级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