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螳螂拳是我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象形拳中的一种。相传为明末清初即墨(今山东)人王郎细察螳螂捕蝉时攻防有变、长短兼施、擒纵得法,深受启发,遂创出螳螂拳。从明至今,螳螂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逐渐形成多种流派,有少林僧侣所创的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清初赵珠创的梅花螳螂(又名太极螳螂),清末魏德林等创的六  相似文献   

2.
螳螂拳的象形与技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形取意,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既满足于人们仿生欲望和探究心理,又有效地解决了思想的局限与行为之不足。中华武术象形拳术之一——螳螂拳的形成与发展,反复经过了细致观察、认真摸仿、严格操作和实战应用等多方实践,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粗致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象形格物的认识过程。 七星螳螂拳传人马成鑫,在其所著《螳螂派拳术流源》一文中,这样记述了螳螂拳创始人王郎的创拳经历:“郎游林中,闻枝间振振有声,审视则螳螂方捕虫  相似文献   

3.
廖冬晴 《武当》2003,(11):11-12
九宫掌是九宫门主体功法,又名九宫拳,全称九宫阴阳连环掌,是武当派九宫门历代秘传武技。九宫掌起源于少林心意拳、松溪内家拳和《易经》、《拳经》、《孙子兵法》等古代经典著作。 九宫掌的第一个来源是少林心意拳。九宫掌的实际创始人李逸鹤在《拳论》中说:“余幼习武,始学  相似文献   

4.
关于螳螂拳起源问题,一直为螳螂拳派所关注。然历来说法不一,各执己见,而对其创始人王郎似乎未有争议,众口一词。从起源时间上有西汉、南北朝、宋朝或明末清初之说,发源地上有陕西、四川或崂山之说等。  相似文献   

5.
鸣鹤拳传奇     
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白鹤拳是流传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6.
螳螂拳小传     
螳螂拳始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志士王郎(王文成)所创,螳螂拳之流派有三:一是“七星螳螂拳”,二是“六合螳螂拳”,三是“梅花太极螳螂拳”,也称“梅花螳螂拳”。其技术理论与技击手法具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双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圆形;不动如泰山,动如惊雷;快似闪电  相似文献   

7.
孙建国 《武当》2009,(8):15-16
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式,又称中捋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拳架小巧紧凑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清朝时期达官贵人身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式小巧紧凑舒缓。但武禹襄祖师早年随其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而到赵堡后得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等,归里后与二甥李亦畲、李启轩研创多年,于1859年另创有二路太极炮捶和三路太极小架。此拳法对敌应用,发力快如闪电,用劲动如雷霆,步伐变化多端,身法有刚有柔,  相似文献   

8.
郭文平 《武当》2009,(8):6-9
古传潭腿是拳脚的基本腿法和拳功,为诸功之母。潭腿起源甚古,人说它创自龙潭寺的武僧,或说它创自河南一位姓谭的武术家,又有说为唐末宋初的五代时期昆仑大师所创,名为临清潭腿,共十路。后发展为教门弹腿和少林弹腿等。总之,各家均有增演。  相似文献   

9.
陈增志  陈万里 《精武》2006,(7):23-23
苌家拳是中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为中国名拳之一,其内容丰富, 文武并重,形气合一,刚柔相济,技法独特,是中华武术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创始人苌乃周(1724年-1783 年)先生,字洛臣,河南汜水(今属荥阳市)苌村人,自幼博学,苦习搏击之术。后潜心周易,洞彻阴阳起伏之理,创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山濠头郑家拳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探明了中山濠头郑姓家族的迁徙脉络;郑家拳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才得已成形;探明了郑家拳的拳械套路种类;郑姓族人口口相传的"饭萝五"实指郑妙允;郑妙允与濠头郑家拳的创始人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飞腿”沙亮在查拳传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是著名的回族"教门拳",在外界有"回回拳"之称,历史上出现了"飞腿"沙亮、马永贞、"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张英振、常振芳、张文广、何福生、庞林太等高手.沙亮是清朝雍正五年的武进士,绰号"飞腿",是在查拳门历史上有正史记载的第一位高手,在查拳的传承过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经其改造后的查拳才开始在武林中名声大振,广为流传,甚至被查拳门公推为第二代掌门人.著名武术家张文广教授认为查拳的创编者是沙亮,传说中的创传人"查密尔"是"沙密尔"的讹传.通过在查拳故里做的大量田野调查及文献研究,认为沙亮只是查拳传承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宗师,并非创传者.  相似文献   

12.
林俊岸 《武当》2014,(11):15-16
汉唐之际,贤侠剑道之宗风,漫传于世,泛波于俗,以武演道、以武隐真之修真炼气之术流入人间,演化为先天拳等太极拳之修为。武当玄真神剑门李慎强说:“正阳祖师(钟离权)参天地之造化,合兵家之奇,将先天导引修真术六势,演为二十四势,称先天拳。”(李慎强、谢文剑《无极门武学揭秘》)唐时,李道子传有先天拳一脉;宋时,陈抟老祖将先天拳演变为无极拳;明时,张三丰祖师纳拳于丹道,创太极丹道。因先天拳原属宗传,习者不多,世间少知。  相似文献   

13.
五祖拳是福建南拳的主要拳种之一。由于历代史料缺乏对其的文字记载,因此,关于五祖拳的源流、发展以及有关技法的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对五祖拳的源流提出如下观点:(一)“拳有五祖”与“五祖拳”不能混淆;(二)“太祖拳”不能代替“五祖拳”;(三)蔡玉明是“五祖拳”的创始人;(四)现今“五祖拳”的不同流派。  相似文献   

14.
车星辰 《精武》2009,(6):38-39
近年来,在山西太谷形意拳界出现了一件怪事,有些车派形意拳传人为了标榜本派形意拳而将车派形意拳创始人车毅斋(车永宏)与其师李飞羽(李能然)置于平起平坐的“形意拳创始人”地位,并大肆鼓吹车毅斋在形意拳创拳史上的丰功伟绩,其言论荒唐过激之处,实在令人感到震惊!  相似文献   

15.
武术小百科     
△.拳术:是武术中徒手技法的总称。我国的拳术种类很多,在广大的农村、城市,到处都有各具特色的拳种。据统计,大约有几百种之多。有以地区、山脉、划分的,如“南拳”、“长拳”、“少林”、“武当”、“峨嵋”;有“内家拳”划分的形意、八卦、太极和“外家拳”的查、华、炮、红等;从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有:燕青拳、二郎拳、太祖拳、洪门拳、孔门拳、岳家拳、戚家拳等;也有以据其基本动作的特点划分的有劈挂拳、通臂拳、弹腿门、戳脚、绵掌、地躺拳等;象形类的拳术有: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龙拳、鹤拳、虎拳、醉拳等。拳术,是按照不同拳种的结构,风格特点和特有的运动规律,由几十个徒手动作所组成的、整套练习,俗称“套路”,而且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拳种流派。△.长拳:属外家拳,一般称为是查、华、炮、红拳,戳脚、翻子、少林、六合等拳术的总称。另外,古时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代长拳是解放后发展起  相似文献   

16.
李希平 《中华武术》2006,(10):28-29
太极拳史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了,经过历代武林前辈和拳史专家的多方探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和共识,也发现许多疑点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1、“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始祖说”,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史料为据,虽神拳不足信,而武当拳派传人奉其为祖师是史实。2、“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者”无据。经查证,世传之名张三丰者,不下十数,均未言其习拳术、善武功,他与创太极拳无涉:3、太极拳之“张三丰祖师说”,源自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文的误导。  相似文献   

17.
白鹤拳是著名的少林五拳之一(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其创始人是方七娘。后经莆田少林武僧杨少奇(人称五八先)传承和发扬,独创融入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五行乩手后,又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称为'莆田白鹤拳'。其套路招式、演练风格、练功方法与永春白鹤拳已有明显不同。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少北拳源于少林武术,随着不断演化发展,与少林武术已有明显的不同。1996年4月,经过原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专家评审组评定,少北拳成为中国武术第130个拳种。其创始人张荣时先生,生于1929年,是130个拳种创始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少北拳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使广大读者对这一拳种有更深刻的了解,现编发张荣时先生撰写的《少北武术纲要》,以飨读者。张荣时先生文中对时下武术界流行的一些说法、用法提出了质疑,现一并编发,请广大读者明辨。——编者  相似文献   

19.
少北拳源于少林武术,随着不断演化发展,与少林武术已有明显的不同。1996年4月,经过原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专家评审组评定,少北拳成为中国武术第130个拳种。其创始人张荣时先生,生于1929年,是130个拳种创始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少北拳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使广大读者对这一拳种有更深刻的了解,现编发张荣时先生撰写的《少北武术纲要》,以飨读者。张荣时先生文中对时下武术界流行的一些说法、用法提出了质疑,现一并编发,请广大读者明辨。——编者  相似文献   

20.
王玉芳 《精武》2003,(3):12-15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