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夫子《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逐渐成为对老师的专称。《北史·斛斯徵传》:"宣帝时为鲁公,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礼,受业于徵。仍并呼徵为夫子,儒者荣之。" 先生《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孔颖  相似文献   

2.
<正>除"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你我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相似文献   

3.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风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由于古代学校的名称繁杂,其规模、性质、课程内容和受教育的对象不尽相同,所以对教师的称谓颇多。现择要集释于下:师教师的统称。《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师…  相似文献   

4.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夫子《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相似文献   

5.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相似文献   

6.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8.
老师:“老师”原是金元时代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后来,“老师”就成了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先生:“先生”原为古代时对老教师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后来,“先生”就成了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西席:“西席”之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对教师,不称“老师”,而称“先生”。“先生”一词,有多种含义。《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指的是父兄;《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先生”,是对年长者的尊称;《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曰先醒也”。“先醒”,即先知先觉者之谓。这些都不是指  相似文献   

10.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扶着车前横木)而听之,使子贡(孔子弟子)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很像有深重的忧伤)者。”而曰:“然。昔者吾舅(公公)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这可能是孔子在出游途中所经历的真实一幕。这位住在泰山旁边的乡村妇女,公公、丈夫和儿子三代都死于虎口,但是她却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住在这里可以逃避苛暴之政。孔子听完这个故事,告诫弟子要记住“苛政猛于虎”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教师之说,起于民国。清末兴学堂,师一度被称为“教习”,稍后有“教员”、“教师”之称。清以前,教师之别称甚,上溯秦周,有保母(内师)、外傅(外师)之称,又统称师傅。如《榖粱传·昭公十九年》:“羁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内师者,《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于宫中(常典此不断句,亦通),择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此则为古之君主之子师,异于今之“保姆”。盖贵胄之服侍,各有专别,保母则专司启蒙教育之职。约之平民,则不必具。…  相似文献   

12.
师:指具有专门知识技艺者。《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长:老师与长者。《周礼·地官》:“三日顺师,以事师长。”后用为教师尊称。  相似文献   

13.
写下这个题目,隐隐觉得不妥。《礼记·曲礼》中有“五十曰艾”“六十曰耆”的说法,《荀子·致士》中又说:“耆艾而信,可以为师。”再看当前教育界之外的一些文化人士,只要有点成就,又上了几岁年纪,人们大多呼之为“老师”,他们也都是欣然而受。可见,“老师”本来就是一种尊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代对教师的称谓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将常见的称谓集录如下。师:古代教师的通称。自秦时起,沿用至清末。如《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先生:秦时称教师为先生,后来人们也称垫师为先生。如《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与人言。”师傅:秦时教师的通称。如《谷梁传》:“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夫子”,一般都认为是古代对老师的敬称,这种解释虽无大错却欠准确。例如《论语》,共有39处出现“夫子”一词,其中31处是孔子学生称呼孔子的。但要真正弄清“夫子”的本源与变化,还得推敲一番。其实,“夫子”得名于上古的大夫。“夫”指大夫,“子”是对男子的尊称。春秋时期,凡大夫以上的人才可称“夫子”,这在《论语》另外8处的“夫子”用法中可得到印证。如《季氏》里“夫  相似文献   

16.
在《论语》中,孔子未被弟子称为"师","师"字在《论语》中出现14次,但都不是指孔子。这是个颇有深意的现象。从时代背景上初步推断,孔子之所以不称"师",乃相对于当时官方"授学体制"而言的。直到孔子的时代,"师"还是"四代学制"中的官名。孔子并非官方体制中担任"师"者,他在鲁国所任诸职,都与"师"无关。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属于私人性质;四方来学者,也只以"子"和"夫子"尊称孔子。《论语》中只有"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这样的称呼。而孔子学生的称谓,则有"及门"、"门弟子"、"门人"等。这与孔子在鲁城外授学、聚徒、共同居住处所的门、堂、室的结构有关。这说明孔门师徒的关系具有"非血缘体"仿用"血缘体"的特点。至于孔子之被尊称为"师",实乃"孔后历史"发展的结果。战国中期,"师"字开始用来指代从事私人教学者。到了汉代,国家设立学官,官名"博士",而不叫"师"。这样,孔子称师就在意义和制度两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至此,由孔子称"子/夫子"而至于称"师"之间的历史脉络便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师长:《周记·地官》:“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师傅: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即称太子师傅。师父:含有教师如父母之意。经师:《王文宪集序》:“经师人表,久资复实。”博士:唐宋时有专业学校,故而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之称。教习:明代翰林院学官兼教师,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沿称教习。教授:宋以后学官名称,掌学校课试等事。讲师:古为讲解经籍的教师。助教:学官名,始于晋,协助博士教授学生。先生:按《礼记》注:“先生,老人教育者。”《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西席、西宾: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句:“苛政猛于虎”。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按:政,通“征”。此指赋税。这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关于“苛政”之“政”,清训诂学家王引之已早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并成为不易之论。今抄录其中一部分于后,以作证明。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无苛政”条说:“政,读曰征。  相似文献   

19.
师:指具有专门知识技艺者,为教师的尊称。 师长:老师与长者。后用为教师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称老子师傅。  相似文献   

20.
“师”的名称,在“三代”(夏、商、周)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之为“师保”(《尚书·太甲中》),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任。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股契》五·八)“父师”、“师保”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已的德、学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是“师”的初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