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58):194-196
云南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同时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是当今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纳西族文化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以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丰富多彩的相貌,描绘了整个纳西族的人文历史和纳西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本文从云南纳西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对丽江纳西族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的应用与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相似文献   

2.
一、对学校精神文化的理解 学校文化涵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外显和内隐两种形式存在.外显的学校文化包括校园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等,而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精神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内隐的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3.
一、对学校精神文化的理解 学校文化涵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外显和内隐两种形式存在。外显的学校文化包括校园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等,而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精神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内隐的文化内核。它主要由学校的历史传统、共同信念、群体意识、行为准则、精神风貌等方面构成,集中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是鼓舞和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村民对足球运动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纳西族村民对足球运动的情感进行分析。结论:对待比赛胜负观与纳西民族尚武精神转变具有统一性;喜爱足球运动因素中体现了纳西民族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建议:建设与纳西族村落文化和谐发展有特色的足球文化;对村民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认识足球运动的价值等。  相似文献   

5.
《文山学院学报》2014,(2):47-55
方国瑜先生是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自1933年冬开始实地调查,到1979年《纳西族的渊源、迁徙与分布》的发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方先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地理问题、纳西历史文化框架体系、民族史研究的理论、民族文献的运用、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作出开创性贡献,为纳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方先生的上述贡献对研究中国民族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朝木氏土司的文化认同表现在文学、宗教、建筑、艺术诸多方面,尤其是文学方面更为光彩夺目,其中对儒学的引进和融合是其文化认同的核心,而木氏土司的文化认同是其与周边各民族及与中央王朝的民族冲突和融合中实现的。穷波讨源,汉族和纳西族的同源异流的关系以及两者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共同文化基因是明朝木氏土司文化认同的文化渊源;明代及此前诸代,纳西族与周边各民族和全国统治王朝的融合、冲突是木氏土司文化认同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7.
师荣 《教师》2011,(10):128-128
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其所咏之物,都表现了一种诗人的精神,诗人的每一种精神都有庞大的民族文化作其支撑。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是诗人们喜欢歌咏之物,诗人歌咏菊花,其实是在歌咏诗人主体。因为在菊花身上,集中了中国古典诗人的穷达观、进退观、显隐观,也承载了我们炎黄子孙的美好品质、崇高精神和心灵憧憬。  相似文献   

8.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相似文献   

9.
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从徽州走出来的,走向了世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人,胡适并未对传统文化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胡适曾经坦然承认徽州故里的生活经历,浸染的徽州地域文化精神是构成他的思想进程的重要背景,在胡适的文化性格里沉淀了许多活跃的徽州因子,或隐或显于胡适的生活方式里,而且对胡适的学术研究、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影响。程朱“新儒学”、戴氏“汉学”与徽州商人文化就是徽州文化得以坚实、稳定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层面,即形而上的精神,形而下的物质力量。本文将从胡适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拣出这儿个积淀在胡适文化性格中徽州文化精神的因子,微观地分析徽州人文精神与胡适文化性格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丽江纳西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语言、宗教、礼仪、饮食、服饰、民俗、节日、建筑、医学、体育、艺术等。文章从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着手,论述了对纳西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旨在通过对纳西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让生活在丽江这片土地上的儿童,在接受主流文化教育的同时,仍然能传承和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使幼儿园的多元文化课程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口益凸 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 者,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通过古 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文 化积淀呢?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之基,也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先进文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精神文化生产积极成果的总结,是促进社会繁荣、国家富强、民族发展的文化之基。所以,应正确看待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用改革创新的时代文化、西方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滋养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促进中华民族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休闲理念认为,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传统纳西族村落道生村的休闲文化为考察对象,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当地民族的休闲方式,分析纳西族休闲文化变迁的因素及人们对此变迁的态度,最后试图建构一条当地少数民族休闲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17,(4):102-10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文化自信则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高度赞赏和认同,两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既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又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更需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滋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  相似文献   

15.
理解当代学校文化生成的多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当代中小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实践探索,提出理解学校新文化生成的多重视角:一是学校文化变革的"软""硬"转化,组织、制度等"硬要素"与文化、素质等"软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软要素"生成于"硬件"的变革过程之中,而"硬要素"需要"软要素"的滋养;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时""空"交叠,作为"时"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当代阐述与当下发展的物理与精神空间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量;三是学校文化提升的"显""隐"相生,显性因素是内含价值理念的表征和载体,隐性因素是文化建设着意改变或形成的因素,"校训"重述、整体渗透、反思重建和多维交融,是实现显隐因素互动相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以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多元价值观,形成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民族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纳西族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中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了蕴藉于纳西族人文字中的生死观和数字观,以期从中可以反映纳西族民族心理的内涵,揭示其在民族文化心理和哲学意识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学学报》2016,(4):30-33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一个以受教育者民族文化生成为依据和根本目标的文化育人活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处于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融和独特的大学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场域下。同时,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由文化浸润到大学生主体自我内化的文化过程,而且民族精神文化机制需要通过搭建文化育人的网络平台,营造大学文化的育人场域和开展民族精神实践活动等路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是实现农村地区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民族精神在乡村文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对民族精神在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作了一定分析,并据此提出以当代农村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平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曼  杨瑞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12):55-56
现代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建设,着力点在于实现文化转型、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培育新型民族精神。文化转型就是要用理性主义和人本精神重塑国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模式,实现人的现代化;增强文化凝聚力就是要加强文化认同度,建构既有民族性又有先进性、现代性的文化体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再造反映时代发展和进步要求的新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