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相反”、“反过来”都能充当句子成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我们所要探讨的主要是“相反”、“反之”、“反过来”作为关联词语用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包括它们的差别性,以及使用这些词语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陈述一个事物或论述一个事理,往往要同时说明相关的事物或事理,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时为了肯定一个事物,就要先明确地否定相关或相反的事物。有时在正面叙述之后,还要从反面来反证同一事理。为了明确表示从不同角  相似文献   

2.
客观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学生对因果联系认识的误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凡是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二、原因和结果可以任意转化;三、一切因果联系都可构成互为因果关系;四、因果联系的表现形式仅为“一因一果”;五、笼统地认为因果联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要一个过程;二、“科技——效益”是通过实业部门的技术革新来实现的;三、见效益的关键是加强“中试”。  相似文献   

4.
1.一分为二地看问题;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认识事物关系的能力。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论述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事,必须明确二者关系的指向。事之间的关系主要有:(1)依存关系。例如“学与”,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总是连在一起。不能问者,学必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2)主次关系。例如“成绩缺点”、“奉献与索取”、“个人集体”等,就要分清主要与次,主流与支流,切忌平均使用笔。(3)取舍关系。例如“自卑自强”,自卑会使精神萎靡,未先衰,才华和智力被埋没在哀之中;自强是事业的…  相似文献   

5.
<正> 本人曾撰文对哲学“矛盾”概念的含义作了新的探讨和阐释,认为,“矛盾”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性质范畴—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两极对立(或自身背反)的性质;二是作为关系范畴—指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或两个相关事物之间所具有的不平衡、不一致、不协调或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关系.基于对“矛盾”概念含义的这一新的理解,对于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等问题亦应相应地作新的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在《墨经》中,"止"作为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共出现四次:一是利用对当关系推理进行反驳;二是用反例反驳对方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的一般结论;三是用与对方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来反驳对方演绎出的个别结论;四是反映模态矛盾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推理。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矛盾的含义1.辨析: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斗争的关系。此观点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只看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因为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是把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性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在事物内部存在是不妥当的,它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例如,学校里的教和学是学校内部的矛盾,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而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各有哪些表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对矛盾双方之间所有“对立”和“统一”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抽象与概括。…  相似文献   

8.
从迁移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改后,初中思想品德课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学生的学习迁移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笔者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论述了学习迁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二是论述了学习迁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三是论述了学习迁移与培养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9.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种。所谓反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反而皆相成也”。(《汉书、艺文志》)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动衬静。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相似文献   

10.
衬托指的是用对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另一事物的技法。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与事物之间或相似、或相对、或相反的关系,两物并出,形成对照、对比或烘托,使要突出的事物更为突出。构成衬托关系的主体和衬体,是主从关系,是主体  相似文献   

11.
在易学著述中,方以智耗费了大量篇幅论证“天人合一”的合理性,试图证明这样一种观点:人不能胜天,天也不能胜人,二者必须和谐共存.方以智认为“天人合一”的“一”是“贞一”,而不是“混一”.“贞一”统摄于“心”.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后半叶清统治下的明遗民方以智、王夫之对于《庄子》内七篇的诠释,在时代遭际与庄学史思想背景的影响下,从各自的思想立场来理解《庄子》,体现了当时讲究会通、崇尚实学的学术趋向,都具有《庄子》诠释史上大量著作所具有的以儒解道,会通儒道的特征。从他们在诠释二家庄学的要旨中的差异又可以看出儒道会通的可能与分际。二家的解《庄》也表明,一个文化传统内部不同的小传统之间以至不同的大文化传统之间如果可以达到相互的理解与视域的融合也必须要有方法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3.
收录于《青原志略》卷三的对话体短文《仁树楼别录》,对于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为重要。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的附录部分,曾对该文施以现代标点,可惜尚有不少错误。另外,通过考辨可以发现,《仁树楼别录》的两位对话者方密之与左藏一的关系当在师友之间。  相似文献   

14.
方以智、阮大铖两大家族世居桐城,向来友善。但在明季崇祯时,因阮大铖为阉党余孽,名列“逆案”,遭复社清流痛恨;而方以智加入复社,劝钱澄之退出中江社,彼此怨隙遂生。复社刻《留都防乱公揭》斥逐阮氏,阮以为方氏主谋,且与复社势同水火。当方以智父方孔熠系狱,阮幸灾乐祸。弘光初立,阮一朝得势,立即捕杀复社成员和方以智,以报私恨。二人的恩怨,其实是阉党势力与复社之间不可调和的党争延续和矛盾逐步激化的反映,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历史上对于三教之间的关系多主张"会通",但会通的理论各异。明清之际皖江学者方以智一生出入三教,他的"三教会通"思想的特点是"批判式融通",在三教关系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批判式融通"的积极性在于它对一切学说都保持一种批判同时加以肯定的态度,其消极性则在于因缺乏宗旨而失去学术神圣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方以智与陈子龙都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文学交往频繁,先后在杭州、松江、苏州等地会过面。方以智与陈子龙的交游一方面扩大了他们各自文学交友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方文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虽然后来在诗学思想上出现了分歧,但这并未影响或削弱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17.
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著作,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关气象学方面的内容涉及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以及应用气象学等分支。方以智不仅继承发展了前人通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来解释和干预天气现象的理论,还批判地吸收融会了当时西方传入的大量科学知识和观念,借鉴了西方的"三际说"等气象理论,形成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然哲学气象观。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与《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对《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颇有影响 ,但鲜有人探及。因此本文首先考索王弼哲学观的渊源演变 :《周易》彰显的“以一御多”观是其原始根艹亥 ,王弼开掘、延展了这一观念 ,并参会孔老思想 ,提出自己的“以无为本”、“举本统末”本体论 ;进而分析它在《文心》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全书结构等所建筑的金字塔式体系 ,以及创作论建立的博———一———博的模式 ,揭示出刘勰对王弼思想有承继更有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