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生活探究与体验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学会关爱与尊重、学会合作与共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社会价值追求.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要关注移情性、伦理性社会探究;要让学生参与并反思社会生活;要把以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作为重要的探究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避免"形式化的合作"与"口号式的关心".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2009,(8):F0002-F0002
“孔子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己成功举办了六年,受到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国家学生的热烈欢迎,累计收到稿件达12万余份。大赛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锻炼了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会关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结合“学会关心”教育在学校实施情况,提出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的两种策略,即营造关心性人际关系,在富有关心性特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一心理氛围中学习;组织学生在践行关爱中学会关爱,即以践行为重点的知情行整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4.
葛巧娣 《文教资料》2009,(4):132-134
为了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本文提出应以"趣"入手,激发幼儿关注自然,点燃关爱的火花.在游戏、故事中感受"关爱"的情感;在节日、公益活动和随即教育中,以实际行动"助"他人为乐,体验关爱的愉悦;通过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在生活点滴中学会关爱周围最亲近的人,最后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分享、帮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见闻,使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良好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小学生轻贱自己生命、其他自然生命的事件频发,也在不断为小学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开展生命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拟定教学方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导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阅读”是长宁区2010年设计的区域初中探究型课程。根据《长宁区教育发展中长期纲要》的精神,“社会实践阅读”课程力求体现科学的质量观,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它为学生提供广泛接触社会的各种机会,以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生动、直接的人生体验;它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帮助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会关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结合“学会关心”教育在学校实施情况,提出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的两种策略,即营造关心性人际关系,在富有关心性特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一心理氛围中学习;组织学生在践行关爱中学会关爱,即以践行为重点的知情行整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生活逻辑的政治课解读及呈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实施意见”则强调“……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新课标的理念导向和实施意见都共同指向了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关注生活,把学科的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升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活力。对照课标精…  相似文献   

9.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是:“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世界观”;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主要为。  相似文献   

10.
颜庭良 《教师》2011,(36):64-64
初中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良好品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门课程的特点,就使得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生活、面向社会实践,这样时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时政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关心生活、关爱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关注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基础,构建合理、积极的社会关注策略是推动社会关怀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社会关心是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提升的动力,故应健全社会关心体系,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构建健康的校园信息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自我关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关心氛围。社会关爱则是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提升的保障,学校关爱可获得更好的自我实现,家庭关爱可获得更完善的心理成长,同伴关爱可获得更愉快的生活体验,自我关爱可树立良好的生活形象。  相似文献   

12.
“学会关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结合“学会关心”教 育在学校实施情况,提出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的两种策略,即营造关心性 人际关系,在富有关心性特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心理氛围中学习;组织学 生在践行关爱中学会关爱,即以践行为重点的知情行整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以关心生命、关心生活为方向,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应该以学校为本,创设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营造尊重、关怀、人性化的学校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经验出发,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微课程是针对个体、较小的群体,以及群体中某些微小的生命教育现象开展的德育活动和实施的微课程。可利用微课程“短”“小”“灵”“快”等特点,观察“微现象”,发现“微问题”,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活着、活好、活出价值三维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感。  相似文献   

15.
陈燕华 《生物学教学》2009,34(11):27-28
在“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一节教学中,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发动宣传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并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视当前的中小学课程,其困境和误区就在于把学生定格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重建学生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8.
关爱生命人人有责,作为教师,在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远离伤害,时刻提醒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物理教学中及时融入安全知识教育,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展现物理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王雅 《考试周刊》2012,(6):192-192
一部分独生子女存在着心理脆弱、心胸狭窄、自私冷漠等系列心理障碍问题。他们一方面渴望心与心的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关爱。另一方面冷漠得不愿为别人多付出一点关心、一点爱。为了培养幼儿的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情感,作者在主题活动中激发幼儿关注周围的人、事、物,点燃关爱的火花.在主题活动、游戏中感受“关爱”的情感:在节日、公益活动和随机教育中。以实际行动“助”他人为乐,体验关爱的愉悦;通过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在生活点滴中学会关爱周围最亲近的人,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分享、帮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要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认知体”。要做到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着眼发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必须把学习主体、学习主人应该拥有的权利还给孩子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