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正林 《考试周刊》2014,(45):152-153
<正>翻开《论语》中《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一文,一个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场景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相似文献   

2.
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相似文献   

3.
崔言 《考试周刊》2011,(13):32-33
本文对《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夫子哂由"的释义分歧进行分析;提出扩大语境的阅读方法,结合《论语》全书的大语境来理解"夫子哂由"之前因后果;得出结论:孔夫子此"哂",乃意料之中的一笑。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广阔空间,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另类解读可能会有"柳暗花明"之感。它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欣赏从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到古书上找"辙"不失为作文创新的好办法。《论语》中的《侍坐》是高中教材的课文,成为众多同学"故事新编"的素材。[课本素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加或知(?),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章》)原在高中《语读本》第一册,现选入高中语教材第一册。《侍坐章》虽短短315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称得上鸿篇巨制。它叙事简洁而完备,生动而含蓄,虽寥寥数语,而人物情态性格毕现。由于课所涉时代跟学生已很遥远,再加之语言简奥,学生理解颇费精虑,教学备课流程设计可采用以下步骤。  相似文献   

7.
《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篇幅较长且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篇语录体散文,被选入多种版本语文教材.由于《论语》中对话向来简短含蓄,所以《侍坐章》中也有不少地方语简意丰,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争议.现选取一些地方作详细辨析.  相似文献   

8.
林金来 《中国教师》2012,(19):77-78
<正>《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一篇记述完整的、师生间关于"志"(理想)的对话。这篇人物对话,展现出一派师生自由讨论的和乐气氛,人物性格轮廓明晰,同时表现了孔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虽然一直以来,对《侍坐》章中部分字句,如"毋吾以也"的理解有较大争议,对孔子"吾与点也"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也有不同的解读,但就对话的开展过程而言,文章对当今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仍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四子侍坐》一文中,孔子对四位弟子的理想皆持肯定态度。孔子"哂"子路,鼓励应多于提醒;"与"曾晳,感慨应多于赞赏。这一"哂"一"与",体现了孔子"道外儒内"的基本素养,即以道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来发儒家治世事功的力。成功人生,关键在于集之所以成功之基本素养于一身。  相似文献   

10.
大语文观念强调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综合全面地开展语文教育。《侍坐》篇是《论语》中最长的篇章,孔子思想中的“仁”“礼”“中庸之道”、以礼治国、因材施教等教育观都能从《侍坐》中解读出来。将大语文观念应用于《侍坐》篇教学有利于跨学科学习,继承与发展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等优秀教育思想。在基于大语文观念的具体教学中,可采取“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大教材’,进行‘大阅读’;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沦渤中比较长的章节,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章。但读了几遍,教了几遍,我仍然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问题就在于文章最后的几段对话。曾皙本只是问孔子为什么“哂”子路,孔子为何说了这么一大串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这段结尾的断句竞有两种版本。  相似文献   

13.
弟子"侍坐"是孔门一种有效有趣的教学形式。《论语》中有三章关于"侍坐"教学的珍贵记录,值得我们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加以深入研究。其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堪称孔门侍坐教学艺术的典范。若将三章整体来看,又会有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如子路的独特形象问题、孔子对子路的教学艺术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最早与子路“接触”是上中学的时候,《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的形象很长时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当时老师说,子路这个人太容易冲动、太不谦虚,这才被孔子着实地“哂”了一“哂”。所以,在较为认真地通读《论语》之前,我对子路是颇无好感的。  相似文献   

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语录体散文。这篇散文选编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中。这篇散文,记述了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在这次对话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孔子循循善诱,方法灵活,气氛活跃,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侍坐》章的现代意义。第一,教育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现可对当代教育者有所启示。第二,政治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及众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张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三,社会学意义。《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侍坐章》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侍坐章》是一篇从古以来被人重视的语录体散文 ,至今仍被选录为大中学语文教材。文中孔子为什么要哂由、与点 ?关于哂由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曾说过“夫子盖许其能 ,特哂其不逊”。朱熹的话对后世影响颇大 ,但他的话究竟有无根据 ?关于与点 ,古往今来 ,尤其言人人殊 ,其中不乏穿凿附会和刻意拔高之说。此外 ,对文中“哂”“浴”“风”等字的词义注释 ,也一直众说纷纭 ,难明真谛。弄清这些问题 ,对语文教学 ,对孔子研究 ,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节,也是把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孔门四弟子才能和抱负、理解孔子思想和情怀的经典篇目。本章节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探究"四子"之志,体会孔子的思想情感。本设计是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19.
正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第九则内容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第十则的内容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两则从内容上看似乎没有教学难点。学生结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基本篇目之一,对于《侍坐》章的思想内容,众说纷纭。孔子“哂由与点”的态度,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解全文、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