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运会”在南京举办,江苏各路媒体齐出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新闻大战,这是个可喜的现象。但一些媒体的“十运会”报道也显露出过分娱乐化的问题。比如南京某报10月16日的《“十运会”特刊》中有这样一篇报道,题目为《单恋罗雪娟》。导语这样写道:“罗雪娟昨天夺得了十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冠军,在金牌的映衬下,她的笑容难得一见的灿烂,但还是无法填补她刻意和大众拉开的距离。为罗雪娟疯狂,似乎只是一场不计后果的单恋。”之后,文中说到一位摄像和工作人员发生争执时,有这样的描写:“罗雪娟也看到了这一幕,一直背着身的她竟然转过脸来,对蜂拥…  相似文献   

2.
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运会”)在江苏南京举行,这次运动会是我国第一次采用申办形式确定承办单位的综合性大型运动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对全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办赛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大练兵、大演习。在这次十运会的宣传报道中,作为江苏省党委机关报的《新华日报》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为指向,采取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环境宣传相结合,宣传十运会与宣传江苏相结合举措,报道导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发稿及时,起到了传播信息、鼓动群众、营造氛围的良好作用,为十运会的圆满成功作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熊熊的圣火缓缓熄灭,心中的激情依然激荡。2005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落幕,但她带给我们的兴奋与激动依然没有褪去。在全国狼烟四起的十运新闻大战中,作为一张地市报,《连云港日报》在全国以及各省市、体育专业传媒的新闻覆盖下,主动应对同质化竞争,从满足地方读者的关注点出发,挖掘地方新闻资源,做出独具特色的十运报道,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连云港日报》获得了十运会连云港赛区先进单位,《连云港日报》十运会体育报道记者也获得了江苏省“十运会”先进个人奖。  相似文献   

4.
张锦华 《新闻知识》2005,(12):15-17
10月23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江苏南京落幕。作为“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十运会创下了多个全运会之最,同时负面新闻之多,也创下了历届全运会之最。从传媒的角度看,这是报道透明度的加强和舆论监督的强势登场。所以当人们在赞叹刘翔的巨星光环、东道主的金牌奇迹的同时,也在感慨媒体监督力量的空前强大。十运会期间,各大新闻媒体体育记对比赛的舆论监督引人关注,使人们在关注比赛成绩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叶志明 《新闻记者》2005,(12):23-23
叶志明(体育部副主任):本报十运会报道主题清晰——“在文化的高度看体育、从奥运的高度看伞运”。一方面以北京奥运会的视角观察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和竞赛组织水平,另一方面在新闻竞争上立足锻炼队伍、培养年轻记者。《十运会特刊》以“试锋”为大标题,寓意双关,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6.
李翔 《青年记者》2005,(12):47-48
综观十运会的新闻报道,可谓喜忧参半,大部分媒体的报道比较及时、准确、客观,并有必要的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小部分的报道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各种症状。  相似文献   

7.
辽宁日报为期两周的十运会特刊最具魅力的两个专栏是“倾情讲述”和“北方感动”。在这场大型战役报道中,我们以新闻人物为支点,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凸现他们含辛茹苦的奋斗经历;在十运会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我们开辟了第二战场,给运动员和教练员、尤其是竞技场上失利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文关怀,关注被忽略的“小人物”的命运。所以辽宁日报十运会特刊区别其他媒体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情感交融,以情动人。总结历届大型综合体育赛会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能深深刻在记忆里的、能被广泛传播的,就是关于新闻人物的报道。所以…  相似文献   

8.
李翔 《新闻知识》2005,(12):17-19
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各路健儿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而在场下,另一场较量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即媒体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新闻报道竞争。本次十运会对于中国体育记来讲不仅是一次重大的体育比赛报道,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的一次实战演习。能否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报道任务,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记的业务水平与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张进伟 《视听界》2006,(1):66-69
联想之一——中央台与地方台的关系十运会组委会认为应该特别地和主要地依托中央电视台的媒体优势报道十运会,所以采取了“战略伙伴”的做法;但是各地方电视台却希望增加自己在十运会报道中的“话语权”,不希望在各项世界性赛事中拥有垄断地位的央视在全运会这种国内赛事中仍然  相似文献   

10.
“体坛快语”是《南方日报》体育版的一个评论专栏.每有受众关注的国内外体育事件发生或为配合体育新闻报道,“体坛快语”都会及时发表感言.做到平均二天有一评。如2005年8月有14篇,9月和11月均为13篇,而十运会期间的10月更是几乎一天一评。  相似文献   

11.
马健 《传媒观察》2006,(3):48-49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盛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演练。“成绩高下看比赛,影响大小看新闻”。十运会胜利闭幕至今已经四个多月,现在完全可以说,十运会筹备阶段和开幕前后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空前成功,从国际奥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到广大运动员和新闻记给予了普遍赞誉:不管是立体式、全方位、丰富多彩的各类报道,还是主动热情、优质高效的记接待服务工作都达到了历届全运会的最好水平。作为十运会新闻活动运作的参与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启示在于承办省江苏的决策层对十运会新闻官员的正确选配与定位。  相似文献   

12.
轰轰烈烈的十运会结束了,但十运会留给我们的记忆永远不会结束。十运会是体育的盛会,也是广电宣传的盛会。广播为宣传、报道十运会做出了贡献,可以说, 十运会是历次全运会广播宣传报道力度最大的一次。而作为广播宣传报道的技术保障,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高质量的宣传、报道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搞好十运会宣传报道,广播技术部直接参与转播技术保障的人有20多。尤其是录制部,他们是广播现  相似文献   

13.
国际广播电视新闻中心(International Broadcast Center,简称 IBC)是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提供给各广播电视机构转播、收录制作和编辑比赛内容的场所,十运会 IBC 是十运会赛事转播的中心枢纽。十运会期间, 共有中央电视台、香港 TVB 等17家电视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家广播媒体,共计约1200多位广播电视新闻及技术同仁在 IBC 进行十运会赛事转播和报道制作工作。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环境优美、设  相似文献   

14.
过去有一言“分析好、大有益”,其实对人、对事确实应辩证地看,一分为二地分析,写报道同样如此,辩证地写,有分析地写,就比较全面、客观、真实。最近读文汇报体育版上头条新闻《火亮:跳台三好生》,被标题紧紧吸引住了。火亮,一个在十运会上崭露头角的“小不点”,了解的人不多,记者为他写报道、做介绍,很有必要。标题上的“跳台三好生”,很新颖、很吸引人,三好在哪里?没想到全文辩证地看“三好”,三个插题已能表明此观点:一训练“不好”比赛好;二身材“不高”感觉好;三读书“不好”跳水好。原来,三好与三不好是如此对立又统一在火亮身上,真有…  相似文献   

15.
备受世人关注的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于2005年10月23日在南京胜利闭幕,它既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新闻大战。本文将以十运会官方网站为例,结合大型体育赛事的官方网站在赛事报道中的优势、劣势来阐述体育赛官方网站开发建设应对策略。一所谓官方网站就是指权威的唯一或指定的网站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十运盛火的缓缓熄灭,隆重热烈的十运会在一片欢歌笑语中圆满闭幕了。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申请而举办的十运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江苏人成功地将“环境优美、设施优良、服务优质、成绩优异”展现给了所有参加十运会的宾客;江苏广电人也完美地将十运会的一幅幅绚丽多姿、精彩激烈的画面展现给了亿万国内外观众。电视技术部是江苏广电总台的技术部门,十运会期  相似文献   

17.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05年10月在江苏举行, 十运会的电视报道和赛事转播将是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报道和赛事转播前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演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将独家承担十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以及田径项目的转播任务,将承担十运会的国际广播电视新闻中心 IBC 的建设,满足中央电视台及各省  相似文献   

18.
自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会址确定在江苏以来,省档案局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原则,积极参与“十运会”的组织筹备工作,抽调骨干力量对“十运会”档案工作进行全程指导,使档案工作与运动会各阶段工作同步进行。一是指导筹委会办公室制订“十运会”档案工作制度,出台《关于认真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建档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文件材料整理归档实施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十运会”档案工作的组织、档案管理职责、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整理、移交要求;二是协助组委会办公室举办“十运会”档…  相似文献   

19.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20.
李茜 《新闻窗》2005,(4):53-53
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形式,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都给这种报道留出了专门的版面和时段,比如有的媒体称之为“焦点”,有的称为“关注”,有的称为“调查”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般的报道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