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为使稿件短些,更短些,我们除经常呼吁报社工作人员和通讯员多写短稿外,还采取了以下几条具体措施:一、限额。编委会向各个版面的编辑提出要求,一版每期的稿件不能少于七篇(不包括报眼摘编的国内外要闻),其它三个版面每期用  相似文献   

2.
请留好底稿     
经常看到一些通讯员把稿子寄往报社或电台后,便把底稿扔进了废纸篓,我觉得很可惜。以我十几年的经验,觉得长期保留底稿,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对照底稿与被采用稿,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通讯员写的稿件,到了编辑那里,大都要进行修改。这样,稿件被采用后,只要拿出底稿与被采用稿加以对照,就能从中找出自己写的稿哪部分是成功的,哪部分是不成功的。写作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从事新闻写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稿件千余篇,稿件命中率在70%以上。我采写的稿件为何有这么高的命中率?归纳起来有四个“不写”: 一是不紧跟形势的稿件不写。作为通讯员要经常读书、看报学习,洞察社会的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写出紧扣形势主题的稿件,并把稿件写精、写活。 二是没有社会意义的稿件不写。在你采写每一篇稿件之前,要认真分析这篇稿发表后的价值有多大,是否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并使群众从中得到启迪。 三是“马后炮”的稿件不写。要经常看报纸、听广播,凡发表过的稿件只能作为参考,吸取它的精髓,主要精力放在结合本地  相似文献   

4.
简讯     
▲平顶山二矿机电四队党支书马海水经常帮助通讯员修改稿件,严把真实关。队里计划年发稿10篇,结果发了20多篇。有一篇稿获《平顶山矿工报》专题征文三  相似文献   

5.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6.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7.
金鸣 《新闻三昧》2008,(4):52-53
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他写的报道怎么在报上登的少,死稿多。我的回答是:原因有两点:一是大路货多,无新闻价值;二是稿件缺乏新意和信息。  相似文献   

8.
尊稿—对别人所写稿件的敬称.拙稿—对自己所写稿件的谦称.惠稿或赐稿—编辑对作者来稿的敬称。腹稿—在大脑中进行构思,尚未动笔写作的草稿或刀稿—初次写出尚未改定的稿件.脱稿一兢离初稿,.经修改抄正的稿件。 特稿—为宣传特定的人物或事件而特约作者写的稿件. 专稿—专门供某一报刊采用的稿件. 手稿—由作者亲笔写的稿件。 旧稿—很久就巳写好的稿件. 残稿-残缺不全的稿件; 遗稿—某作者去世后留下的尚未发表的稿件.一42一稿件名称种种@邱计宽~~  相似文献   

9.
《电子出版》2005,(6):47-48
小 E 是记者,经常需要到处采访和了差,多半时间花在了等车、坐车或者坐飞机上。有的时候,小 E 也会把写好的稿件打出一份来,带在路上修改。有的时候灵感一来,干脆就在车上或者在飞机上写稿,回来后再把写好的稿件输入电脑,或对照着修改稿来改写电子稿件。这样的事情做多,小 E 就感觉很烦,就有一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为使稿件短些,更短些,我们除经常呼吁报社工作人员和通讯员多写短稿外,还采取了以下几条具体措施: 一、限额。编委会向各个版面的编辑提出要求,一版每期的稿件不能少于七篇(不包括报眼摘编的国内外要闻),其它三个版面每期用稿不能少于十篇,并把它作为年终评选好版面的条件之一。二、精编。由于规定了各版用稿的最低限  相似文献   

11.
简讯     
△正阳县彭桥乡定期召开通讯员碰头会,乡领导给提供报道线索,彼此帮助修改稿子,大家写稿劲很大.通讯员已发展到20多名. (心灼) △延津县委最近举办机关、厂矿和各乡镇业余通讯员培训班,聘请河南日报社的老师讲课,收效很大。(文喜艳菊) △襄城县库庄乡党委书记宋青创,经常给通讯员提供报道线索和修改稿件。最近乡里还规定了奖励好稿、好通讯员的办法。(王奇胜) △确山县农行行长董炳离带头写稿,经常组织通讯员学习业务.对成绩突出的通讯员,机关给予适当奖励。所辖18个乡镇的基层单位,都设有通讯员。(夏官连) △焦作小马村矿宣传科每月7日召开通讯员会,提供报道要点,组织学习业务知识,帮助解决写稿中的困难。23名通讯员都积极写稿,综合厂青工汪跃华发稿最多。(雒国卫)  相似文献   

12.
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载1993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勾勒了记者群的“世象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一不小心当被告”的尴尬,而有的是与稿俱来的惆怅与心虚,生怕稿子遇上以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稿件的编辑。 当编辑不易,当个好编辑更难。别说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单就稿件的修改,就大有学问。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大凡三种方式:一是编辑不只面对稿子,而是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调查研究,并和作者一起修改原稿;二是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建议,由作者斟酌后自己动手修改;三是编辑直接动手修改。相比较而言,第三种修改方式来得迅速,符合报纸报道及时的要求,因而经常使用。但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写新闻报道不能合理想象,以免造成失实,这是新闻界共知的常识。通讯员稿件中有未交代清楚的地方,编辑改稿时也不能合理想象,随意改动、增添、否则同样会速成失实,给报紙、通讯员乃至自己带来麻烦。有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寄给某报,内容是表扬3个女婿争着养岳父岳母。稿中说到岳父身体不好,两年前又患重病,住进医院,3个女婿轮流侍候。稿件后面没有写明岳父岳母是生还是死,报社编辑为了让稿件增色,合理想象地修改成岳父去世了。见报后可热闹了。被报道的老人一骂通讯员,说这那里是表扬我的几个女婿,分明咒骂我该死;二骂报纸不该采用这样失实的稿件,并登门质问通讯员,要他在报纸上发表更正。老汉的邻居和熟人见  相似文献   

14.
张志荣 《军事记者》2002,(10):27-29
信不信由你,《解放军报》现在竟然闹起了“稿荒”,一、二、三版都缺稿。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我写了那么多的稿件,你们一篇都不用,缺啥稿?”所谓缺稿,不缺一般化的稿件,缺少的正是可供选用的优质稿。  相似文献   

15.
焦作市公安局解放分局党组,把公安宣传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二年多来,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稿件478篇,连续三年被市区评为先进通讯组。领导干部带头写报道,局长李庆孝经常给通讯员提供素材,修改稿件,近二年多来,他撰写的稿件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22篇。主抓通讯工作的副政委潘孝军,二年撰写稿件85篇,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68篇.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经常写一些稿件,1987年我共写了320多篇新闻稿件,只被地市级报刊电台采用了两篇,一度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写稿件,去年,我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自费订阅了《新闻知识》,使我受益不少,学到了很多新闻知识,1988年1月份到12月份,我共发出稿件110多篇,被报刊电台采用28篇,其中省以上报刊电台上稿21篇,地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篇,并被支队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所有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我的良师益友——《新闻知识》,是她提高了我的上稿率。  相似文献   

17.
百炼钢化绕指柔,文章需经反复改。修改是撰写稿件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凡稿件写得好的通讯员,无不都在精心修改上下过工夫。世界文豪阿·托尔斯泰说得好:“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本领。”那么,怎样修改已经写好的稿件?“五个一”的方法对我们通讯员不无借鉴作用。“想一想”。写稿件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时刻想到“假如我是读者”,这样写会引起读者的一些什么反应?读者对哪些问题最感兴趣?改动自己的稿件往往下不了手,这是写好稿件的一大忌。“放一放”。在稿件写好后不要急于寄出,最好学习果戈理的方法,将它先放上几天,等头脑冷…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个拿自己的见报稿和原稿对照比较的习惯,每上一篇稿,总要从抽屉里找出留下的底稿,从标题到正文,都仔细地品味二至三遍。通过比较,看原稿与见报稿的区别在哪。我作会到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写稿作风。把见报稿与原稿作对照比较,常常发现由于粗枝大叶,把本可以写好的主题和章节没能写好,倘若再马虎一点,稿件必定被编辑“枪毙”无疑了。认识到急躁情绪的危害后,我就下气力改变它,很快养成了快中求好的习惯,稿件见报率明显提高。其二,对写作技巧会有提高。一般来说,发表的稿件体现了自己的最高水平,有…  相似文献   

19.
我们爱写稿的人,常把写好的稿件相互交换阅读,发现有的稿件错字多,语法不通,尤其在内容上包罗万象,不知所云。其实,这些稿件只要认真推敲、多修改几遍是完全可以校正的。对此,有人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有啥关系,反正编辑会修改的。”若问,为啥要把新闻稿写得如此烦琐冗长,回答是:“多提供些材料有啥不好,反正让编辑去删削好了。”  相似文献   

20.
我刚当通讯员的时候信心挺足,干劲挺大,有闻必录,有感即写,有时候一天往邮筒里投三、四篇稿子。我总以为,写,就会有希望;多,就能够打动编辑。实践证明。我这想法是错的。上稿,要靠稿件的质量,企图以“多”“制胜”,其实是做了“无用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