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科技风》2017,(7)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实况天气资料及咸阳机场雷达资料,通过分析2016年8月2日机场低空风切变过程得出:此次风切变主要是由于阵风锋造成,阵风锋出现在对流云前沿,并且改变了风向和风速;机场雷达能够较好的确定阵风锋的形态、位置、移动方向、速度和影响范围;阵风锋天气是在500h Pa副高边缘携带冷空气配合底层水汽辐合,及对流不稳定的触发机制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高低空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8月9日青海海南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特点是强度强,站点分散。(2)过程发生于南亚高压控制区域内,强降水发生在200 hPa高空急流右侧,配合500 hPa副热带高压北伸、700 hPa低压系统及地面辐合线,垂直运动旺盛;500 hPa湿区叠置于地面显著湿区上空,过程水汽充沛。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与干线是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3)从物理量及探空资料分析,台风“木兰”北部偏东气流为高原东部提供水汽输送,探空可见湿层深厚,上干下湿,层结不稳定,满足对流天气发生的水汽条件及不稳定层结条件。垂直运动深厚,较强的动力抬升有利于低层暖湿空气在垂直方向的输送。并且垂直速度和散度随时间的变化与短时强降水的起始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从雷达回波可见此次为暖云主导型的对流降水。对流云系长期维持造成了共和、兴海、贵南区域的短时强降水,而贵德区域短强则是因为云系不断经过形成“列车效应”。径向速度均存在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分析结果对提高海南地区短临预报时效和预报预警的准确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0日午后内蒙古东北部一次以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冰雹单体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月20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槽东移和地面暖倒槽强烈发展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生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促使对流风暴生成加强东移,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多个风暴单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单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移动缓慢,叠加效应使同一地区经历多次冰雹天气,损失严重。(3)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区出现高强度的正地闪,闪电的空间分布与雷达回波一致,降雹期间正闪频次跃增,降雹后正闪频次跃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2017年汛期呼和浩特市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重点分析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及持续的水汽输送及辐合是此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深厚的高湿环境有助于提高降水效率和增大雨强,抽吸效应产生的上升运动是强对流天气爆发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受1323号台风"菲特"登陆闽北和1324号台风"丹娜丝"沿127°E以东海域北上的共同影响,浙江省出现了大范围特大暴雨,降雨强度为历史台风第一位;降雨分布异常,最强降雨出现在浙江北部地区,而非台风登陆点附近的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菲特"减弱消亡后,浙北地区特大暴雨依然持续。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其成因展开分析,发现"菲特"与"丹娜丝"构建的双台风偏东急流使浙江出现了水汽输送、低空辐合和强迫抬升等机制的加强和持续,引发中小尺度对流强烈发展,是本次双台风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机制。其中偏东急流在浙北地区长时间持续,并与弱冷空气结合,导致浙北14个县(市、区)过程雨量破当地台风最大过程雨量记录。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0月和2018年9月登陆我国华南沿海的2次台风在浙江省产生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622号台风“海马”暴雨属于台风本体环流降雨,1822号台风“山竹”暴雨属于台风远距离暴雨。(2)前者水汽主要来自南海,沿台风低压环流及副高边缘的偏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后者水汽主要来自东海和西太平洋,沿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前者急流强度和水汽通量均强于后者。(3)前者过程后期才有干冷空气从底层侵入,强度较弱,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不明显,降水对流性较弱,后者整个过程都有干冷空气侵入,前期来源于对流层低层,后期来源于对流层高层,冷空气的侵入激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降水对流性较强。(4)2次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也有所不同,前者正涡度中心发展高度比后者低,但强度偏强,后者辐合辐散发展高度比前者深厚,但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7.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卫星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16-17日,暖脊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最大雨强出现在齐齐哈尔泰来塔子城为80.5mm/h。暖脊控制下,副高外围的风速风向辐合造成的强降水。高层干冷、底层暖湿配置较好,风切变比较好,也有急流配合。云团发展较高,TBB值较低,降水指数产品具有一个的指示作用。降水回波持续时间长,累计强回波持续时间也较长,但最大降水时段的回波并不是很强。  相似文献   

9.
利用青岛对流层风廓线基础数据,经过二次开发,分别计算风暴相对螺旋度、急流强度指数等量化指标,建立风廓线应用数据库及前台网页实时图形显示系统,可用于分析青岛区域降水天气过程动力演变特征。2013年应用中进行了典型个例的分析应用展示,开发的风暴相对螺旋度、急流强度指数与区域较大降水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与地面降雨的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大范围暴雨过程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数据和新一代单站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6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地面飑线是本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本次过程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副高西伸北抬的过程之中,高空干冷,低层暖湿;飑线过境前后风向突变、风力猛增、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相对湿度大幅上升;地面能量堆积,中低层存在能量锋区,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强烈的垂直上升速度,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这些因素都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雷达回波显示,六合地区雷暴单体的右侧有明显的阵风锋,同时在回波的左前方有明显弱窄带回波,对应雷暴单体后侧的出流边界,强风速带紧贴雷暴单体的右前方,后侧辐散区域对应雷暴内部冷下沉气流在地面扩散和暖空气交汇后形成的一道飑锋,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质心迅速下降,这些特征对灾害性大风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计算预报业务中常用的比湿、散度、兹se、A指数等物理量,对2011年梅汛期末场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降水过程,暴雨落区与850 hPa切变位置对应较好,主要集中在西南急流的左前方,850 hPa辐合条件好的地区;暴雨带与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区走向基本一致,暴雨带基本都在辐合带内,但其暴雨中心与辐合中心位置有时并不都一致;暴雨落区对应500、700、850 hPa高湿区(>90%区域)重叠区中低层风场辐合较好的区域较好;暴雨带处(850 hPa兹se锋区南侧边缘,但是兹se锋区梯度的变化与暴雨强度、范围变化对应并不一致;暴雨带处AI指数高值带内偏北侧一端,A指数增大,暴雨强度也增大,在暴雨预报中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雷达回波与地面中尺度扰动场作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国庆  俞樟孝 《科技通报》1991,7(4):196-201
利用华东中尺度天气试验资料和雷达回波,分析了两例系统性强对流过程中逐时地面物理量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对流回波发展与地面扰动辐合有密切关系,辐合区的变化、移动可预示强回波的演变;暖区中的回波带与重力波有关,分析发现中低压与辐合位相差,而中低压的发展、扩大可引起辐合的加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天气形势、雷达回波、闪电定位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2日景德镇市、乐平、浮梁气象局雷击事故的原因,总结了气象部门的应急处理情况,并提出了雷电防护与保障措施,主要结论如下:高空低槽、层结不稳定、西南急流、地面辐合线等系统导致江西北部对流发展旺盛,飑线形成。飑线是重要回波系统,其过境带来的持续、大范围、密集闪电导致严重雷击灾害。雷击事故是由直击雷、感应雷与电反击共同导致,在第一时间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并采用屏蔽、接地、加装避雷器的方式来防直击雷和感应雷,采用设置线性地网样式的排流线来防雷电反击,可以有效应对和防止雷击风险。这些均为以后有效应对与防范强雷电过程,减少雷电灾害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2010年7月25~30日NCEP 1°×1°(每隔6小时)FNL资料、TBB资料、以及台站的实况降水资料、TRMM降水资料对青藏高原2010年7月28日12h至18h的突发性强暴雨的环流形势特征、对流稳定度、物理量场以及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此次突发性暴雨主要受北部冷空气及南部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且具有历时短、强度大等特征,水汽条件很充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利用气象观测站资料,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ition)再分析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宁波地区的一次强冰雹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强冰雹过程在弱冷空气和地面辐合共同作用下产生,风暴A和B先以强的对流单体形态移动,在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风暴B加强为超级单体,雷达资料具有典型冰雹特征。风暴单体中低层出现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区,风场辐合,中气旋;中高层回波悬垂,伴随辐散风场。BWER (bounded weak echo region)对应明显ZDR柱(>4db),对应相关系数低于0.9;风暴中高层有ZDR“冰雹信号”和KDP空洞,低层形成KDP柱(>4.0 (°)/km)。根据双偏振特征,归纳出本次强冰雹过程的概念模型,给出各种典型特征的水平和垂直位置关系,分析其形成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菲特"在浙江引发了全省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本文主要是通过NECP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台风暴雨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从环流形势来看,暴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由台风环流造成,第二阶段由残余低压环流和冷空气共同作用而引发;(2)暴雨水汽来源为副高南侧的东风急流,"丹娜丝"的存在有利于较强水汽通量的维持;(3)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分布有利于"菲特"强度的维持,暴雨中心辐合辐散交替分布,近地面辐合的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4)弱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能量锋区的加强,促进降水。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面加密区域站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等,对一次青海湖锢囚锋的生成、发展及消亡过程进行中尺度加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青海湖锢囚锋生成于20日22时至21日01时,初始为冷式锢囚锋,至21日14时为其发展期,该时期为冷式转中性锢囚锋,21日20时逐步减弱,并于22日02时消亡,消亡阶段为暖式锢囚锋,生消过程维持时间约24 h;②青海湖锢囚锋附近的降水首先出现于东西两路冷空气相遇之前的地形辐合区域,相遇锢囚之后,降水主要取决于被冷空气锢囚的暖空气抬升高度以及锢囚锋移动方向。对于冷式或暖式锢囚锋而言,降水出现在锢囚锋偏更冷冷锋一侧,而对于中性锢囚锋,降水则对称出现在地面锢囚锋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外的区域内,各类锢囚锋地面锋线位置附近降水均较小;③风廓线雷达对此次锢囚锋演变过程具有较好的反应,边界层风向的转换对于锢囚锋的位置移动有较好捕捉,且锢囚锋过境前后其上空冷暖平流的转换也符合锢囚锋的理论认知。  相似文献   

18.
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大凯  王冀  韩江文  才奎志 《资源科学》2010,32(8):1471-1477
本文利用营口、沈阳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了2004年-2007年3次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过程。研究发现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在基本反射率产品上18dBZ以上回波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1h降雪量与降雪回波呈正相关。雨雪交界处回波强度有较大梯度。强降雪回波强度一般在30dBZ以下,回波强度在40dBZ以上时,以液态降水粒子或处于融化状态的固态降水粒子为主。根据雷达回波强度及梯度,结合探空和地面温度可以判断降水性质和雨雪分界,具有一定预报意义。强降雪过程开始阶段零速度线较清晰,呈"S"型,为暖平流风场结构;发展成熟阶段暖平流与大尺度辐合风场叠加形成复合风场结构,预示降水回波将达到最强。风廓线产品中低空水汽输送对降水强度的变化有很直观的指示意义。强降雪过程中回波顶高度低,起伏不大,比较平整,面积略小于回波强度产品面积;垂直液态水含量产品对于降雪明显低估,其面积比回波面积小得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caps资料分析了2000~2007年27次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形势、不稳定条件、环境风特点、雷达回波特征等。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主要由蒙古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天气形势造成;不同天气形势K指数条件相同,当西宁站及周边70km以内站出现冰雹天气时,西宁站K1指数大于等于18°C,而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强冰雹天气发生时,西宁站K2指数82.8%大于等于26.9°C;不同天气形势环境风特征不同。蒙古低槽型时,冰雹日08时西宁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高层为冷平流且深厚,高原东北部各探空站地面至300hpa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深厚对流的组织发展,西北气流型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500hpa以上冷暖平流随交替出现,高层冷平流较弱;不同天气形势出现冰雹的机制不同,蒙古低槽型以高空冷槽与低空湿舌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强,低层水汽贡献大,垂直风切变强;西北气流型以高空冷槽与低层暖脊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较强,温度平流贡献大,垂直风切变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