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倡导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惜生爱物"、"顺应天常"、"寡欲节用"等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当代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态价值观念,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建设生态文明,就要继承和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儒家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基础是"仁学"思想,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之道。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思想,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主张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尊重自然万物,珍惜自然资源,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伦理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些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内涵、"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价值等生态智慧。深人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摆脱环境困境,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生态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有传统的伦理思想,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当今推进中国生态文明的举措中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去探究儒家的生态伦理脉络。“仁民爱物”是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命题,他们从人与自然相依存的角度,审视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与“仁民而爱物”的伦理精神,以及孔孟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保护等,对协调封建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今天,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科学的诠释与审视,对于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生态伦理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成林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45-46,64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系不断完整,在这一过程中,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近代在保护生态自然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仍彰显着它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以"仁民爱物"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理念,以及"万物有生,万物一体"为基本原则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渊源和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动物意象是玛丽安·摩尔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载体。以生态伦理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摩尔《一只水母》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剖析摩尔这一思想的个人性和社会性。同时,探究这一主题在当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儒家生态伦理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比较: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二、儒家"人的伦理"到"生态伦理"的推演:一种思路是将"仁"视为天道与人道共有的德行,从而直接导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另一种思路则由"天人合一"中所包含的人际伦理关系来层层导出生态伦理。三、"乐山乐水"——儒家生态伦理的情感。四、国外学者关注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9.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生态智慧的部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天人一体,高扬宇宙生命统一论,坚持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具有独到的深刻思想内涵的哲学命题,它所具有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值得我们在审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时认真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思想中内在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自然观,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体现形式;"天"与"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辩证认识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构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精髓;儒家、道家、禅宗等各家的古代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古代生态自然观念,提出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其中蕴涵着传统生态意识。本文从儒道"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出发,通过对孔孟、老庄及荀子"天人"观的分析,揭示儒道"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对"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传统生态意识进行透视和阐释,从而分析现代生态意识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借鉴和超越。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转换,实现从传统生态意识到现代生态意识的飞越,必须观照人类的终极关怀,树立人类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西方传统中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造成这种危机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无疑可以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是儒道拂三家的共同追求目标,尊重自然、敬重生命、众生平等是三者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认真解读儒家文明的精髓——天人合一,反想我们所走过的路,有助于我们在人类文明建设的征途上走得更为平坦和顺畅。  相似文献   

15.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域下考察先秦儒家与马克思思想体系,比较分析两者的特点,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先秦儒家与马克思均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前者基于我国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侧重于人对自然的顺应,道德色彩浓厚;后者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侧重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中和”“尚俭节用”等思想与马克思视“人与自然之关系”为“人与人之关系”的思想,均被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所继承。此外,这两种生态思想还蕴含丰富的美学、伦理学内容,这或可为我们进一步沟通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保持融洽的关系。和谐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和谐的校园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仁爱”、“忠恕之道”,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天人合一”是儒家对生态观念的集中概括,“民胞物与”是儒家对天人关系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和合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中国传统哲学就是围绕天人关系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天、人的关系问题是儒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历代儒家反复讨论的重要问题。今天,全球环境的日趋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看待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如何看待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主张和所作所为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理应受到世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是“天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