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名单。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四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教育技术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13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学科建设状况是一个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标志。几年来,我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发展了一批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兴学科。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制约和影响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根据我校学科现状的调查情况,提出几点意见。一、我校学科建设的现状我校现有学科涉及理、工、文、管等多个大类,每个学科之间水平参差不齐,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学科、硕士点学科和一般学科。从我们调查分析情况看,我校学科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l、已经…  相似文献   

3.
我校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的动物学科是经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点,其所属的肿瘤细胞工程实验室是国家批准的重点专业实验室。该室担负培养细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近几年我们围绕重点学科建设,以主干课程  相似文献   

4.
按“211工程”要求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毛禹功学科是高等学校系科专业、教学科研机构的细胞和基础,是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文化的结合点。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它关系到高等学校长远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国家十分...  相似文献   

5.
《德州学院学报》2010,(1):F0002-F0002,F0003
2009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在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工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学科建设步人了正规化的建设轨道,科研与学科建设整体氛围已经形成。《德州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德州学院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和《德州学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遴选、考核、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使学术团队建设更富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综合化发展□王栾井王栾井/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南京210093)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既要反映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目标,又要符合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而重点学科又有着积极的先导作用,这种复杂态势,对学科综合化发展形成了层...  相似文献   

7.
“七五”期间,国家教委按照中央有关布署,根据国家四化建设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组织有关专家从全国高等学校一千五百多个博士点中评选出417个重点学科点。其中工科重点学科点164个。评选重点学科点仅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科建设和发挥学科作用。《关于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  相似文献   

8.
历史地理学     
2008年我校历史地理学获批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以来,学校党政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组织协调会,确定了学科建设负责人,明确重点学科建设实行负责人责任制,制定出台一系列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和办法。  相似文献   

9.
政策导引下的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重点建设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现实反映,是国家从国家利益出发重点发展一批高水平学科的意志的体现,也是高校间学科竞争与利益博弈的必然选择和结果。从1952年的院系调整到1986年以来的重点学科评选,我国学科建设制度经历了从雏形到确立再到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组织趋同中的模仿机制,则是重点学科建设制度成为我国学科建设制度的制度性根源。  相似文献   

10.
南昌大学是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并校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了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了“211工程”建设。2001年6月我校顺利通过了国家“三部委”专家组对“211工程”第一期(“九五”期间)建设项目的整体验收。2001年底教育部正式确定重点支持南昌大学,两年内投入4500万元,南昌大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学科建设主要成效南昌大学按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并…  相似文献   

11.
秉持“重点建设”思想的国家学科建设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全面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可分三阶段,即1949年到1982年的“泛学科建设”时期;1983年到2013年的“重点学科建设”时期及2014年至今的“一流学科建设”时期。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生成是理性创设的结果,有效性中积累合法性是其运行主要经验,政策学习机制推动其逐步完善。31位专家学者的半结构化访谈显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建设效果可归结为两类,一为学科增长速度明显增快,对其他学科具有带动作用;二为学科产生固化现象,对其他学科具有挤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点学科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高校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但重点学科的建设出现了困境,表现在重点学科的管理机构复杂,关系未能理顺,重点学科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而且缺乏整体性规划,学科本身不稳定因素在增强,那么,学科建设该如何走出怪圈?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试从控制论的角度谈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创建于1978年。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学科建设、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全国高校科学技术哲学学科惟一的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打造一流的学科团队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整体发展的保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0年学科所在的科技哲学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设立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里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队伍…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育管理》2014,(3):2+125
一、学科概况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学科创建于1952年,熊文愈教授等老一辈生态学家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近60年的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地位的重点学科。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9年成为首批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2006年先后两次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依托该学科被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85年设立国家林业局"下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995年设立国家林业局"生态工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刘敏高等院校是由诸多学科组成的,担负着提高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任务。抓好学科建设,对整个高等教育的长远建设和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抓好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使之得到稳定的优先的发展,更是提高学...  相似文献   

16.
我校固体力学学科是全国的一个重点学科点。几年来,随着清华大学学科建设的进展,固体力学博士点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交叉的前沿上取得了一批突出的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和教委级的奖励;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研究任务,为我国的四化建  相似文献   

17.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核心,科研和教学是学科建设最重要的两大支柱,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本文回顾了河北省发酵工程重点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该学科在河北省区域经济建设中的优势,探讨和实践了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科研项目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促使发酵工程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校招生》2019,(12):4-21
“双一流”建设高校: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于2017年9月21日,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相似文献   

19.
《德州学院学报》2010,26(2):F0002-F0002
2009年,自然科学在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学科建设步入了正规化的建设轨道,科研与学科建设整体氛围已经形成。《德州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德州学院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德州学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遴选、考核、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使学术团队建设更富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还存在行政化管理为主导、目标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错位、学科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且特色不明显、学科建设创新意识不足、学科建设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而传统的路径依赖是重要原因。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为“重点学科建设”的历史惯性、学科建设实践的多重锁定、学科建设的成本和学习效应以及学科建设利益主体的博弈与平衡等方面。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应完善“政府—高校—学院”一体化的学科制度体系,构建彰显“育人为本”和学科本质特征的文化—认知体系,促进“学科管理”向“学科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