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顾城(1956-1993)是20世纪80年代有一定名气的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时有"南有舒婷,北有顾城"之说。但由于顾城人格上的缺陷和性格上的偏执,最终酿成1993年10月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而后自杀的悲剧。品读《读顾城诗作的遐思》一文,解析顾城悲剧的根源,再一次启示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不但要重视知识的...  相似文献   

2.
顾城(1956-1993)是20世纪80年代有一定名气的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时有南有舒婷,北有顾城之说。但由于顾城人格上的缺陷和性格上的偏执,最终酿成1993年10月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而后自杀的悲剧。品读《读顾城诗作的遐思》一文,解析顾城悲剧的根源,再一次启示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对他们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顾城独特的女性观典型地体现在他对女性的依赖和占有。顾城对单纯、洁净、奉献等理想化女性光辉充满渴求,同时对理想化的女性具有强烈的占有心理。顾城独特女性观的形成是与其喜欢自然,拒绝长大的偏执型人格和孱弱、自卑的性格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顾城走向死亡的历程出发,冷静深沉地考察其诗歌,小说文本中潜藏的人本,认为顾城之死其实是一个人的死。顾城作为童话精神的求索者,激烈地反叛生活,获得了诗歌层面上的高度,但同时,他未能超越自身伦理情感偏差的价值取向,更被欲情所把握,最终导致了他生命存在与精神探索的悲剧性终结。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19岁时有过一次未遂的自杀,其主要原因是理想和现实的背离,追求真理和社会出路的失败。自杀行为折射出高尔基精神性格的主要特征: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智力超群,情感丰富,敏感,冲动,执著,倔强。了解高尔基的精神性格,有利于对他的再认识、再评价。  相似文献   

6.
顾城(1956--1993)北京人。12岁辍学,70年代开始写诗。1987年出国。后隐居新西兰激流岛,1993年自杀。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的诗》《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等。这里选择《生日》和《白夜》进行赏读。  相似文献   

7.
<正>在"朦胧诗"三巨头中,顾城与舒婷是好朋友,顾城一直把比他年长四岁的舒婷尊称为"干姐姐",他们曾经合作出版过《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因为此前舒婷刚刚出版了诗集《双桅船》,不愿意重复发表,因此这本诗合集只收录了她近二十首诗歌,顾城的作品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在排版前,顾城主动提出将目录中的署名去掉,并模仿了舒婷的诗风写了几首,使整本诗集看起来更为平衡。由此可见,顾城与舒婷友情之深厚。  相似文献   

8.
七十多年来,王国维自杀的原因始终为人们所关注,主要的有五种说法。但大多从单方面进行分析,很难有一个完整的解释。应该注意到,王国维的自杀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清末民初战乱不断的时局,使得王国维不能安心的读书做学问,他倍感苦闷,没有书可读的王国维宁肯可为学而死。北伐军即将打到北京的消忠使王国维不知何处还可放得下一张书桌,而悲观厌世的性格最终使他选择了自杀。  相似文献   

9.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常常以孩子的口吻和读者交流,所以被称为“童话诗人”。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深刻的诗歌理想,其诗歌文本的思想源头、内在含义、精神走向以及他的诗歌理想、生命追求无不映照出顾城一生扮演的角色——一个童话孤岛中的抒情诗人。可以说,究其一生顾城都在诗歌寻梦的短暂旅途中低语,孤独而决绝。  相似文献   

10.
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和其第二任妻子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普利斯寓所里自杀。对其自杀原因,莫衷一是。分析史料得出,中国学界分别从人道主义者产生的悲剧、从流亡对茨威格生存产生的威胁、从茨威格的性格弱点以及他是犹太人的角度立论进行了多元的阐释。分析、评述中国学界对茨威格自杀原因的解读,并作深层次挖掘,探讨茨威格所依赖的时代文化背景——魏玛精神对茨威格自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以期拓展中国茨威格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顾城,一个出生在诗歌世家和动荡年代的诗歌王子,这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主将。1993年,在他37岁时,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暴力的自我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顾城之死,被视为以极端的方式,挑战工业文明后荒诞的生存现实。从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之死。只有抛开他独特的死亡,以及由死亡带来的种种喧嚣的非议,剔除人们在理解顾城过程中的种种速蔽,顾城诗歌独特的诗意和独到的诗艺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伴随堂·吉诃德异想人生的是他异想式的语言,而顾城作为一位童话诗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诗歌的语言与堂·吉诃德的语言殊途同归。顾城诗歌的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普遍特征,但又不乏顾城式的呓语、错位、童话色彩等。可以说,他的诗歌的语言就是一座城,虽万般变化,但却都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13.
顾城是一位引领朦胧诗潮的年轻诗人,也是人们崇拜的童话诗人,他却以让人震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和妻子的生命。审视顾城的一生,可以看出,顾城是一个童话世界的天才,而正是这种天才特质造就了他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顾城的诗歌,探讨顾城死亡意识产生的原因。顾城的死亡意识是由死亡本能与生俱来产生的,顾城的童年经历加深了他的死亡意识,最后顾城对中国古典文化还有道家禅宗的有意选择再加以解释,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死亡哲学。  相似文献   

15.
“朦胧派”诗人顾城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激流岛杀妻自缢,关于其死因众说纷纭。本文试从其所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畸形恋情诸方面对顾城死因作以理智的判析。  相似文献   

16.
顾城童年时即富有敏感的诗的才情,他用近乎透明的语言描画着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开始了自己纯真的独唱."文革"使顾城被动地进入他的天籁世界,其独唱中掺入了再也抹不去的忧伤."文革"后顾城曾加入时代的合唱,终因过于敏感和脆弱而无法与周围世界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使得顾城更加自恋,更加沉迷于自己心造的幻象世界,这注定他再也走不出自己的独唱了.  相似文献   

17.
顾城被誉为童话诗人,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家,顾城的诗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使得他的诗歌显得特别,形成了顾城自己特有的诗歌艺术风格。一.关怀的主题顾城诗歌关怀的主题,和其他众多作家一样,在他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相似文献   

18.
李彦文 《邯郸师专学报》2003,13(2):18-20,22
顾城童年时即富有敏感的诗的才情,他用近乎透明的语言描画着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开始了自己纯真的独唱。“文革”使顾城被动地进入他的天籁世界,其独唱中掺入了再也抹不去的忧伤。“文革”后顾城曾加入时代的合唱,终因过于敏感和脆弱而无法与周围世界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使得顾城更加自恋,更加沉迷于自己心造的幻象世界,这注定他再也走不出自己的独唱了。  相似文献   

19.
鲁迅家族自明代迁入绍兴后,已完全融入越人性格与文化中,特别是祖父周介孚以其鲜明的嫉恶如仇、刚直耿介的越人性格给以鲁迅深刻的影响,母亲鲁瑞正直善良坚韧顽强的性格则影响到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由祖父“科场案”导致的家庭变故使鲁迅深味了社会人生的黑暗,强化了他寻求别样人生的求索精神,并加速了他独特个性与思维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杰克·伦敦和顾城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他们在世界文学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他们都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文章试从杰克·伦敦和顾城的死亡观出发,分析比较《马丁·伊登》和《英儿》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因素,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作品更好的解读和分析,也更有利于帮助读者了解产生死亡意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