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PISA 2018对15岁学生校园欺凌的经历和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从特征来看,各国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比肢体欺凌更为普遍,不同国家和学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校园欺凌发生率越高的学校学生幸福感越弱,近九成学生赞成反欺凌,女孩反欺凌态度比男孩更强烈。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和学校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制定和完善反欺凌方案,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创设育人性和同伴欣赏性的学校环境,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增强教师对学生欺凌事件的干预,实现“零容忍”校园欺凌治理愿景。  相似文献   

2.
加强全面安全管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预防校园学生欺凌要以"大安全"的管理模式,建立大安全观的管理思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综合治理,将消防、饮食、教学、治安、网络、交通、集会、心理、校园设施安全和校园暴力预防、疾病防治、灾害预防等统统纳入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围,构建起全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预防和消除校园学生欺凌。学校要严格日常安全管理,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在预防学生欺凌中的作用,加强平安文明校园建设,要求学校安全管理中必须建立预防学生校园欺凌的大安全观。  相似文献   

3.
李朝阳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3):26-31,38
为了治理校园欺凌,美国从社区、学校、课堂、网络等维度,开展了一系列反欺凌项目.有社区层面的“构建尊重”项目,学校层面的“奥尔韦乌斯欺凌预防”项目与“和平积极应对暴力”项目,课堂层面的“第二步暴力预防”项目,教师的“欺凌终結者”项目,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学习”项目与“迈向敬重”项目,以及针对网络欺凌的项目与法案.这些项目提供了“不要嘲笑我”课程、师生课程与手册等内容.各类项目通过建立反欺凌委员会和基金,设立欺凌预防工作小组,营造反欺凌文化,开发反网络欺凌的应用程序与预警功能等途径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4.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对心理危机工作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从建立关系入手加强危机识别,重点识别学生的精神障碍和危险信号;以保证安全为前提进行危机干预,注意及时汇报,加强多方合作;以营造和谐氛围为核心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加强情感联结,全方位鼓励求助。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5):130-135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其原因既有法制不健全、教育缺位,也有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大主体应共同努力,从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两个方面建立校园暴力防范机制。事前预防机制包括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发展专门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的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引入校园警察制度强化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等。事后处置机制包括对欺凌者加以惩戒和教育,保护和疏导受害学生,通过校园安全治理委员会和反校园暴力网站及时处理欺凌事件等。  相似文献   

6.
安全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安全稳定,能有效促进校园的和谐。然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对大学生本人、教师、学校、学生家庭等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出发,分析其特点,提出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加强危机预防意识、提高应对能力,教师应及时排解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预防。在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要积极应对、正确处理,并做好善后工作。  相似文献   

7.
高校安全稳定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教师正常科研的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稳定预防预警体系十分重要.高校须加强对各类安全问题的风险识别,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防范意识,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的三方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预防预警体系,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相似文献   

8.
英国中小学校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行动中,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特色.在反欺凌制度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制定了校园反欺凌政策,主要涉及政策目标、主体职责、预防策略、上报流程以及处置措施等方面.在反欺凌手段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开展了对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反欺凌培训和教育,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和教育支持手段.此外,许多学校将学生作为反欺凌的重要力量,通过组建反欺凌团队或同伴互助组织等,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反欺凌工作的开展.在反欺凌网络体系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开辟了学校与家长、社区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合作渠道.  相似文献   

9.
当前校园欺凌现象在各国频繁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扰乱了学校教学秩序,破坏了社会和谐。对此,芬兰提出了校园反欺凌计划,从干预和预防两方面形成合力应对校园欺凌。其内容为:将欺凌行为视为一种集体行动,关注除欺凌主体以外的旁观者的作用,并通过欺凌课程和移情训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善良教育,借助校园欺凌团队和亲社会地位较高同学的力量来处理欺凌事件,并利用网络形式对家长进行专门指导。该计划有效地减少了欺凌行为的产生,对我国的校园反欺凌行动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逐渐呈现网络化、低龄化、隐蔽化的特点。校园欺凌不担扰乱了校园环境,侵犯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还给社会、学校和家庭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何有效治理校园欺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的概念演变、生成原因及防范机制进行分析,建议我国应该从立法体系架构、主体责任划分、监管平台建设三个维度出发,建构三位一体的防范机制治理校园欺凌,共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1.
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当前校园欺凌呈现隐秘化、低龄化、多样化、帮派化和残忍化的特征。导致校园欺凌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包括社会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缺位、家庭防线失守、法律制度缺失、个体认知不足等。校园欺凌的整治与预防应在借鉴国外治理校园欺凌的基础上,从社会预防、情景预防、法制预防三道防线入手,构建有效的我国校园欺凌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向"网络欺凌"说不,还学生成长一个绿色空间,不只要让学生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遵守相关规则,不做网络欺凌的施暴者,还要让学生在受到网络欺凌时,敢于走出这个伤害。以下两位教师,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谈论了如何在学校层面预防网络欺凌的发生;当学生遭受网络欺凌时,如何帮助学生摆脱伤害。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福建省印发了由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综治办、福建省高院等11个部门联合制定的《福建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中小学生欺凌的界定,提出预防的具体举措,规范处置程序,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了惩戒措施。《方案》清晰界定了何为中小学欺凌行为,并明确提出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识别学生欺凌,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行为。《方案》规定了学校的处理措施,包括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4.
对全体教师员工展开反制校园欺凌专项培训,调动教职工力量应对校园欺凌,这是最为重要的应对举措。向学生展开人格生命安全教育,给学生更多鼓励和支持,也是应对校园欺凌的重要举措。联合学生家长,对学生展开合力教育,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思考,从教师的角色方面探讨高校英语教师如何引导大学生正面应对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指出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将焦虑转化成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即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找出一种适合学生自身情况的外语学习策略并适时给予学生一份爱心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思考,从教师的角色方面探讨高校英语教师如何引导大学生正面应对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指出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将焦虑转化成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即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找出一种适合学生自身情况的外语学习策略并适时给予学生一份爱心和关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在鼓励中小学校广泛开展预防学生欺凌实验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一套预防学生欺凌的教师指导手册.这套手册与市面上售卖的各种同类书籍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所提供的预防措施和方法均与学校日常教育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究其原因,一是编者很熟悉学校工作内容和方法流程,熟悉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二是学校经过几年的预防欺凌实验工作,明白了其中的奥秘,知道任何一桩欺凌事件的发生都有着学生矛盾的发生以及从轻微到严重的发展过程.因此,将"预防"前置于日常教育活动中,就能有效消解学生欺凌行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李春慧  周聪 《班主任》2021,(1):5-8,38
随着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学术界对校园欺凌的内涵、现状、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目前研究已从现状调查、原因追溯、措施探讨转向如何预防校园欺凌。防治校园欺凌的目的在于保护生命,因此.有必要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探究防治校园欺凌的措施。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班级管理的重要角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其工作的重要职责。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校园欺凌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探寻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2 560名大学生的问卷分析探讨了校园欺凌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三个关键变量上得分越高的个体,对校园欺凌行为认知的水平越高,认知也越准确。这一发现为高校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欺凌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危害健康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怀理论认为,校园欺凌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攻击行为,最终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心理等方面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家庭关怀缺位、学校关怀缺失和同龄群体关怀缺乏是导致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原因。从关怀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在家庭方面,应推崇自由对话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在学校方面,可大力推行感化教育,补足校园欺凌治理的短板;在教师方面,要鼓励学生同龄群体间积极交往,共同抵制校园欺凌等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