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素材彭阳县向阳镇一小徐明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心中若无“米”,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如何指导学生获得生动的写作素材呢?除了课外积累素材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获取写作素材。一、创设直观情境,获取素材创设直观情境,就是根...  相似文献   

2.
李丽芹 《辅导员》2009,(10):18-18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积累写作素材。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作文的“粮草”和“米”指什么呢?当然指写作素材。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以下两种途径积累写作素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愿与同行交流共勉。  相似文献   

3.
徐芳 《考试周刊》2009,(43):51-52
许多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不知所云。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原因之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这锅饭。因此学生必须从教科书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学会运用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写作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如何积累素材,有了素材,就会产生写作欲望,有话想说,有情要抒,便可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写作素材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院引导学生在洞察缤纷世界,体味五彩人生中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名篇佳作中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应用剪报积累素材。通过观察思考,能透过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注视它的发展趋势,捕捉到刚刚蒙发的幼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通过阅读、剪贴,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积累写作素材,引发情思。  相似文献   

5.
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米”下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做到“锅”中有米可“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之前,首先得教会他们积累写作素材。一、在农村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不能离开生活。因此,要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老师、同学、父亲、母亲,都是写作中鲜活的素材;街坊邻里,平常小事,也是作文的内容;悄然改变着的农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写作环境。不仅如此,大自然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花草树木、虫鱼…  相似文献   

6.
杜慧峰 《新疆教育》2012,(18):142-142
如同没有花朵,再勤劳的蜜蜂也酿不出甘甜的蜜;没有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工程师也建不出高楼大厦;没有素材学生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7.
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直接深入生活观察体验,二是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书间接积累。阅读适量的课外书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已成为公认的“秘诀”,而对于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在写作素材积累中的作用,却为一般教师和学生所忽略。  相似文献   

8.
很多进入高三备考的学生都懂得,要在考场上快速完成作文,必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否则,“无米下锅”哪能做出白米饭来。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花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积累了大量素材,却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素材,也就是说,他们缺少运用素材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9.
一、留心观察。积累写作的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素材的来源就在于广泛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要培养小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在书籍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学生都怕写作文,遇到作文就像是看到一座高山挡在面前一样,总是难以逾越。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没内容可写。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关键还得给学生找来写作之“米”——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泉在哪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从生活中找“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语文学科内容教学中,写作相对来说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重难点环节,而良好的写作能力的形成往往需要更多的素材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积累量是提升语文写作水平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增大写作素材的积累量,只有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思路和语言知识运用能力,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文章针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素材积累板块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教师务必提高对素材积累的重视程度,通过让学生掌握较好的写作技巧及方法来增强其自身的写作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是衡量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效地解决好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没什么可写”和“不知如何写”两大突出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搜集,大量占有材料,学会找“米”下锅.也就说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而材料就来自平时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多样、灵活、富有趣味的指导手段,从激发学生热爱作文的欲望着手,树立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增强他们作文的情趣。 一、引导观察,注重积累,让学生作文成为“有米之炊” 学生最苦恼的常常是没有材料可写。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写作找不到作文素材主要是他们不会观察、不善于积累,因此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让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耐心指导让他们学会观察方法,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4.
武云松 《云南教育》2003,(14):36-36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习作素材,难得写出好文章。有一种偏见,认为农村小学生“见少识窄”,文章难写好。其实,农村小学生生活另有天地,积累写作素材有优势,关键在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写作”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83):43-44
写作素材是作文的源泉,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才能写出有质量的文章。本文在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写起作文有话可说方面做了探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不是教师口干舌燥看似高屋建瓴,实则于事无补的喋喋不休的引导,而是让学生“有米而炊”,变“空中楼阁”为脚踏实地。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随时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积累素材,并灵活运用素材,才能为文章增光添色。  相似文献   

17.
在中小学写作教学实践中,学生写作素材贫乏问题相当普遍,作文往往存在"假大空"现象,而师生忽视写作素材积累无疑是根本原因。素材是文章的血肉,没有丰富的素材不可能写出出彩的文章,而语文教师巧用文质兼美的范文,指导学生利用范文的立意、结构、手法、语言等积累写作素材是解决素材匮乏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又让学生最头疼。作文训练时,学生或是嘴咬笔杆,或是抓耳挠腮,可谓“苦不堪言”。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究其根本原因,是写作素材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南宋诗人陆游所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明了要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而不仅仅在作文课上,有了“今天以前”的积累,习作的时候才可能水到渠成。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挖掘素材;组织学生参加体验活动,创造素材;巧妙设计课内课外练笔,丰富素材。打开生活的源头,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学生有感可发,主动写作,才会写出语言优美、真切动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给学生传授各种表达能力和技巧,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安排各种文体的章法结构,而忽视了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结果写出来的记叙文往往只有干巴巴的虚构故事,没有真情实感,写出来的议论文是清一色的“三段论”;我们往往强调学生要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而没有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生,结果是那些摘抄了满满几本写作素材的最勤奋的学生,仍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诚然,教给学生写作知识,要求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我觉得仅这样做还不够,还应注意启发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样,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