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9,(1):98-101
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着眼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战略定位,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邮储银行特色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介绍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互联网+"下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经验,提出了"互联网+"下促进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普惠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其普惠性能有效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进而赋能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周边地区存在负向的空间传导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具有单门限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越好,越有利于城乡共同富裕.应该不断加快金融数字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实施“差异化”金融服务,让数字普惠金融成为缩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手段,发挥金融普惠优势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体系,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关键,也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为控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使用中国982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2014—2016年的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资产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差异性影响,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先上升后下降,且这一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资产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响应也不同,具体表现在:小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提高而提高;大中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提高而降低,并且数字普惠金融更有利于大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的降低。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应当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数字化程度,监管部门也应当针对数字普惠金融不同发...  相似文献   

4.
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为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并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据此,采用2011—2020年省市面板数据,构建“三高、三态、三风、两治、三维度”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并引入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上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均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但是效应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该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应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都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金融市场活动容易受到人们感觉认知的影响。在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成为人们在信贷市场上能够动态感知的、越来越重要的信号。根据信号的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人们有可能改变经济决策与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不仅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信用传导机制及多重门槛效应对实际利率施加显著影响,而且门槛变量表现出显著的时滞效应。在信贷市场上,人们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体验极有可能具备感觉阈限与感觉适应的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减弱利率市场对于信用风险溢价的反应。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处于越来越快的发展阶段,人们在面对信用风险时表现得越来越乐观。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仍有所争议,文章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有显著的"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空间依赖性.(2)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没有起到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且纬度分解中造成收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覆盖广度.因此,政府应制定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不是一味增加覆盖程度.  相似文献   

7.
当前金融供需总量不平衡、供需结构不匹配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最突出的难题,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能够有效化解农村金融供需难题。应加强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供给机制;并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教育水平。通过完善供需机制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8.
运用新疆2014-2020年县域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新疆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差异及动态分布进行深入研究.新疆各县级单位2014-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表明:新疆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异在考察期内不断减小,地区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于2011—2020年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检验农村人力资本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有推动作用,且分维度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贡献度较大;农村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是非线性且存在异质性,中、高级农村人力资本抑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而初级农村人力资本则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基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双重门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降低。因此,应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农村教育投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在邯郸农村地区落地生根,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以邯郸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邯郸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梳理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对策建议,为实现邯郸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武元  程章继  蔡庆丰 《教育研究》2021,42(10):122-137
教育公平托举民族未来,教育公平不仅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家庭预期教育回报率、改变家庭教育偏好、放松家庭资源约束等渠道,提升家庭教育期望,推动教育公平.利用2014-2018年共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教育期望的影响及机制,发现三个特点: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标以及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分指标都能够促进家庭教育期望,但数字化程度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缓解性别歧视、城乡差异、收入分层、家庭教育背景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差异等"非自致性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三是对于低社会资本、低文化资本、低外界信任、低智力水平以及不使用互联网的弱势群体,数字普惠金融未能体现教育公平效应.未来,应进一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与针对性,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推动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对特殊群体的针对性帮扶,提升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普惠性;凸显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缩小禀赋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在力量,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方式,基于创业板中小企业2014—2020年财务数据,利用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SA指数,通过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过程及作用机制,并进行替换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最后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的作用差异,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超过50%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的方式间接作用于中小企业;第二,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企业、互联网和计算机行业的促进作用更强。研究为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实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飞速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影响的机理阐释,利用2011-202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进了城乡共同富裕的进程。数字普惠金融既提高了城乡“富裕程度”,也提升了城乡“共享水平”,实现了效率和公平的双赢。(2)非农就业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即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扩大非农就业规模提高居民收入,收敛城乡收入差距。(3)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门槛。在跨越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共同富裕的关系,并为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2013年、2015年、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匹配,基于微观视角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以信贷约束作为中介变量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缓解家庭信贷约束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数字金融是“三农”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拓宽金融供给渠道和实现金融普惠发展的重要方式。现实中,农村数字金融使用程度并不高,多种因素制约着数字金融与农村的深度融合。基于2022年河南省部分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金融知识对于农户数字金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知识可提升农户金融行为响应、改变风险偏好,进而对数字金融响应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提升农户金融知识水平是数字金融融入农村发展、提高农户生产生活水平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20,(3):21-26
通过选取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运用泰尔指数衡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在不同空间层面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作用机制不够显著,不能体现与财政支农支出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良好互动。因此,我国应拓宽传统普惠金融渠道,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实施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政策,发挥其他相关因素的作用,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相比于传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让金融服务渗透进农村地区。利用大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农户没有固定收入、缺乏抵押品等不利因素,让其也享受到金融资源。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也面临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农村居民金融知识薄弱、农村征信系统不完善、金融监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沿着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优化数字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健全农村普惠金融监管等路径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专利申请量存在显著的赋能效应,细分来看,数字金融对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结构性”赋能效应,其主要对低端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有效校正传统金融中存在的“信贷错配”问题,其对非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显现出更强的赋能效果。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金融能在“量”上拓宽融资渠道,纾解信贷融资困境,进而赋能企业科技创新。因此,当前应进一步加大数字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强其普惠性,破解信贷融资约束困境,赋能企业核心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202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面板变点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个维度对于城市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助于共同富裕;(2)数字普惠金融对于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高于中部地区及东部地区;(3)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先增后减,存在三个变点并呈现出四个不同的阶段。为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当着重提高其具体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且应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于第三变点值前后的省份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政策以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2018年我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其结果发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抑制城市碳排放强度;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来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大于对非资源型城市,其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和成长型依次递减。鉴于此,我国各城市在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发挥其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双重优势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基于城市的资源基础和发展阶段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和技术创新政策,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