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历"中国化职业联赛转会制度"与国际足球转会制度的初次接轨之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转会制度怎么发展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应对博斯曼法案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足球管理部门和俱乐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2009年的中国足坛,在经历了2008年一整年的"灰头土脸"之后,终于让人看到了一些亮光,这就是周海滨和冯潇霆自由转会国外足球俱乐部。尽管事件跌宕起伏,但是这两位球员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俱乐部转会制度终于"破冰"了。  相似文献   

3.
有个德国少年一直梦想着能在拜仁慕尼黑俱乐部踢球,因为拜仁慕尼黑是德国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11岁那年,少年凭着出色的技术,向拜仁慕尼黑迈进了第一步——幸运地被选进俱乐部青训营. 在那里,少年非常勤奋,除了每日的足球训练之外,每周他还要坐火车往返于学校和训练场之间,以便完成中学学业.经过八年的刻苦训练,少年在青训营中表现十分突出,在训练场上,跟巴拉克、马凯这样的球星对抗时,也常常不落下风.  相似文献   

4.
有个德国少年一直梦想着能在拜仁慕尼黑俱乐部踢球,因为拜仁慕尼黑是德国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11岁那年,少年凭着出色的技术向拜仁慕尼黑迈进了第一步——幸运地被选进俱乐部青训营。在那里,少年非常勤奋,除了每日的足球训练之外,每周他还要坐火车往返于学校和训练场之间,以便完成中学学业。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少年在青训营中表现十分突  相似文献   

5.
所谓"大陆形象",是指一定时期台湾岛内社会公众对大陆相对稳定的总体印象、看法、态度和评价。大陆形象长期被台湾社会所误读、扭曲,甚至"污名化"、"妖魔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与两岸长期隔绝对峙、资讯匮乏、互信基础薄弱有关,同时也与我们大陆的自身建设不甚健全和传播力不足有关。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建构和塑造良好的"大陆形象",使正面的"大陆形象"在岛内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不仅关系到大陆人民的福祉,而且日益成为对台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是这些关注大多采取问题取向。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逐渐使该群体"污名化",刻板印象威胁理论认为这种"污名化"会对个体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刻板印象威胁视角来探讨留守儿童"污名化"的问题,并提出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7.
填字游戏     
正横向:一、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末代君主。二、中国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文革"中受批斗,经香港出逃赴美国定居。三、京东商城的创始人。四、犹太教口传律法的汇编,是犹太民族的文化经典。五、银元的俗称。六、法国著名足球运动员,现效力于德甲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绰号"刀疤侠"。  相似文献   

8.
庐隐以"女性"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陷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而破灭,追求个性解放而被传统束缚,探索出路而无路可走的矛盾之中的中国"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这种矛盾体的女性形象,成为庐隐的一种文学理想,使其在"五四"文坛上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9.
"本周欧冠拜仁让半球对国米,拜仁1赔0.78,国米1赔1.12."偶尔会在电台节目中听到类似的话或者在互联网上看到类似的网页,评论员常常会根据这些国外博彩公司开出的赔率来预测某场比赛的胜负可能.赔率高的队胜算低,反之亦然.这些赔率也被很多球迷认为是  相似文献   

10.
"本周欧冠拜仁让半球对国米,拜仁1赔0.78,国米1赔1.12."偶尔会在电台节目中听到类似的话或者在互联网上看到类似的网页,评论员常常会根据这些国外博彩公司开出的赔率来预测某场比赛的胜负可能.赔率高的队胜算低,反之亦然.这些赔率也被很多球迷认为是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来自不同方面的污名现象进行积极应对,以清名去浊名,以有声去无声,以他塑助自塑,去污名化取得明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外界对其形象认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对当今中国如何从源头、策略、话语权等方面去污名化,改变国际形象认知有较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13.
形象学是一门通过分析异国文学作品来研究"异国"形象在文学世界中怎样被描述和被塑造的学科。但是西方译者在对中国的古籍进行翻译时,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翻译过程中创造出的中国形象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作为中国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庄子》蕴含着无限的中国形象。对于西方译者翻译的《庄子》,分别从中国特有的成语典故、独特的隐喻方式以及词汇运用方面,以具体实例论证分析在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虽然他们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却没有受到社会、主流人群、大众媒介的认可,甚至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受到社会大众的消遣和排斥。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民工媒介话语权缺失的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并不是由他们自身表达和建构起来的,而是由社会主流人群和大众媒介塑造出来的,弱势的、需要帮助的形象,说话权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来,随着岭南开发的深入,仕宦推行儒家文化也逐渐加强,此时博罗陈孝女形象基本上是佛道文化远多于儒家文化元素,即神性多于人性.明初已制定强力推行儒家教化的制度,明中叶魏校"毁淫祠"后,广东仕宦和陈氏家族不断形塑陈孝女的行孝形象,使之成为亦神亦祖的文化资源.明末社会动荡,陈孝女又被描述为稳定地方社会的神明形象.宋明陈孝女形象的变化,透露了不同时期官民借助正统积极向王朝主流话语的靠拢.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中的女主人公沈凤喜作为生存于中国传统男权社会女性形象的代表,其一生前后时期分别扮演了任人玩弄的物品性天使形象和惨遭弃置后被禁闭的疯女人形象.而这正是作为两性性别对峙中两个男性樊家树与刘德柱对作为第二性--女性沈凤喜这种角色的转换与确认.剖解沈凤喜形象可帮助我们解构存在于小说中的男权主义文化中心和整个男权社会的权力机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广泛普及,网民对于网络语言的热情也持续高涨。近几年,以"累觉不爱"、"不明觉厉"为代表的多音节词语被相当一部分网民所青睐。这种以简化方式为主的造词方法是对传统词语的突破。本文立足于语用学相关理论,对因简化而产生的网络新成语进行分析,进而探索网络语言的产生并流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以北京为例谈拆除旧料在中国的"垃圾化"及其影响。"拆除旧料"在此指的是拆除建筑物所产生的物质,例如砖、瓦、钢筋、泡沫板、水泥、塑料、木材、渣土等等。而"垃圾化"在此指的则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被语言或文字否定的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官员们往往称拆除旧料为"房屋旧料"或"拆除材料"。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他们则改用"建筑垃圾"一词。本文以北京的拆除旧料为例,说明1980年代末期城市土地租赁市场的成立是导致此话语权转变的重要原因。此外,本文认为拆除旧料的"垃圾化"导致了拆除工地领域性的帮派化,以及回收劳动力的污名化。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即新闻媒介对乡村教师进行符号化生产和意义书写后所呈现的一种消极、刻板且非真实的样貌.通过对相关媒体报道内容梳理,发现存在“师德不良的妖魔化形象”“穷酸落魄的悲情化形象”和“伤痕累累的牺牲者形象”三类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新闻媒体主要通过标签策略、反差策略和夸大策略,有意形塑或无意建构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这一镜像不利于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因此,应从加强对拟态环境的监管、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媒介话语权、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和媒介素养等方面入手,解构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助力乡村教师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20.
秦鹏钧 《海外英语》2023,(5):201-206
“:中国”这一古老的东方国家对于西方人来说一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存在。受到交通条件等诸多要素的影响,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知和探索往往都受到一定的局限“,中国”也成为西方人心中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殖民范围的不断扩大,欧美国家开始对中国这一东方国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为具体的描述。中国形象也在西方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逐渐被西方社会所鄙视和批判。文章主要探讨美国记者、旅行家托马斯·华莱士·诺克斯(Thomas Wallace Knox)所写的《少年旅行家的远东游记》(The boy travellers in the Far East)中所呈现的晚清中国形象。诺克斯明确表示这本书旨在为美国的年轻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他本人也确实详细记载了中国的风土人情。然而,他的描述同样受到了其所在西方大环境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诺克斯无论怎样在内容或形式上去试图强调这种真实性,这部作品中的“晚清中国”也都会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语境下被“刻板化”和“他者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