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敖莉 《四川教育》2000,(10):31-31
一、引入课题1.[放录像:瀑布的动态画面同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整体感知瀑布的雄伟 壮丽。]师:说说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让我们再次来欣赏瀑布的壮美,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两个问题:a.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欣赏瀑布的哪个方面?b.作者按什么顺序观察瀑布的?[演示CAI课件:瀑布声、色、形的三幅图,同时,辅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弄清作者是在远处听到瀑布声音,近处看到瀑布的颜色和样子。]过渡语:接下来,我们随同作者一起来欣赏瀑布的声音、颜色和形态。  相似文献   

2.
背诵分类指导初探○陈中强(江苏省高邮市教育局教研室)背诵是记忆性的朗读,是诵读到烂熟程度的结果。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针对性地分类指导背诵呢?一、掌握顺序特点指导背诵背诵《瀑布》全诗,“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山路...  相似文献   

3.
李白《望庐山瀑布》有一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很多人解释这句诗,都说瀑布是“挂”在香炉峰上的。其实,这解释大错特错了。到过庐山实地观察的人,发现香炉峰的确像个香炉,紫烟缭绕,阳光映射下,景色十分迷人。但这“紫烟”并非是瀑布的水汽,而是山上的云烟。庐山的瀑布很美,然而并不挂在香炉峰上。李白另一首《望庐山瀑布》,诗开头两句是:“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真实记述了香炉峰与瀑布一西一南的位置,南面的瀑布怎么能挂到西面的山峰上呢!但是,诗人却大胆地把这种自然美景:香炉紫烟和瀑布飞银“拉”在一块,用前景衬…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第五册叶圣陶先生写的《瀑布》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仔细领会,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1.顺游路,看景物。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绘瀑布的壮观景象。文章开头点明了作者在远处“还没看见瀑布,先听  相似文献   

5.
文章表达自然.整体风格朴实而富有表现力、对黄果树瀑布的描写更是技高一筹,既描写其正面,又描写其背面,还从远处回望,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了黄果树瀑布的不同美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现代诗《瀑布》是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叶圣陶;这首诗描绘了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本课可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一、观察要讲究顺序按一定顺序观察,才能准确地把惭.物的全貌。观察顺序可由外部列内部、由整体到局部、由近处到远处(或者按以此相反的顺序观察)、通过有序观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瀑布》的作者是按照参观的路线,由远从近地观察瀑布的。全诗共3节,每节的前两行都从侧面交代作者观察瀑布时的不同地。第一凶的前两行是“…  相似文献   

7.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叙述了自己在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观,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大量比喻句的运用,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正>《瀑布》是叶圣陶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诗歌,它以瀑布为对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因此学生乐读、爱读。我在教学时注重引领学生在学习中移步换景,从远听瀑布声,到远望瀑布状,再到近观瀑布状,在每个场景中为学生配上精美的图片,创设优美情境,帮助他们建立直观形象,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黄禾 《老年教育》2008,(11):47-47
黄果树瀑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它高68米、宽81米,瀑底是深不可测的犀牛潭。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为枯水季。  相似文献   

10.
贵州本土诗人张克作品中的"瀑布"意象,既反映了诗人题材领域的地域性倾向,又折射出他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方式与内容之变迁.从创作初期的清新俊逸,到过渡时期的蓄势待发再到黄金时期对人生的崭新理解,张克诗歌一直在常与变之间滑行,其"瀑布"意象在不断变革中承载着诗人对家乡地域及其文化的不同认知.  相似文献   

11.
依瓜苏瀑布位于巴西和阿根廷交界处,与尼亚加拉瀑布和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瀑布。依瓜苏河在纵向上被剖开而形成的长达5公里的断崖河谷,形成一个椭圆型的依瓜苏瀑布群,由近300个瀑布组成,在雨季时瀑布宽度近5公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2.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叙述了自己在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观,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性情  相似文献   

13.
黄果树瀑布     
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驶。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阵隆隆巨响。爸爸说:"黄果树瀑布到了。"我们在公路旁下了车,忽觉蒙蒙细雨迎面扑来。还没走到瀑布跟前,瀑布激起的水雾。已经飘落到身上。啊!瀑布,它从高高的峭壁上倾泻下来,势如排山倒海,跌落在深潭之中,水  相似文献   

14.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是评判标准和角度不同的结果。此话不假,从天到地,从物到人,从自然到社会,处处体现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庐山瀑布有多高?实际测量应有百余米,可在李白的眼中它有三千尺;宇宙的中心在哪里?教会认为是地球,而哥白尼则坚定地提出是太  相似文献   

15.
在节假日中我们一家人总是忘不了给生活添滋加糖出去游玩。虽然我们没去过人称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但我们不止一次去过北方小桂林——龙庆峡。我们曾三次到龙庆峡,每一次都游览同样的地方,然而每一次留给我的印象却不同。第一次到龙庆峡是在冬天,那里正举办着冰灯展,各式各样的冰雕在不同色彩的灯光的照射下显得多姿多彩,给寒冷的冬天添加了几分暖意。第二次到龙庆峡正是仲夏,天气热的像蒸笼一般,在这样热的天气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便是龙庆峡的瀑布。当我看到瀑布时不禁感叹起来。这里给人以三面环山犹如仙境一般的感觉,瀑布则从西侧的那一面…  相似文献   

16.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诗《瀑布》。也许有的同学见过瀑布,有的同学在电视上、图画上见过,谁能说一说瀑布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点评:小学生大多没亲眼见过瀑布。教师先以问导入,引导亲睹或在电视中见过瀑布的学生说说瀑布的景象,既调动了他们头脑中储存的有关瀑布的表象;又撞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大家积极进行想象。 生甲:我见过的瀑布像一条白色的大蛇,从上往下挂着,人可以从下面穿过。 生乙:我见过的瀑布像一条白布挂在山崖上。 师:我这儿有一幅瀑布的挂图。瀑布是从高高的山崖上降落下来的水,远看它像一条白布,高高地挂着,景色壮观,吸引游人。  相似文献   

17.
教学《瀑布》这首诗,关键是理解把握比喻句。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全诗二十行就用了七个比喻,分别描绘了瀑布的声音、色彩、状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听到瀑布的声音和从远处、近处看到瀑布的比喻句。重点理解为什么这样比。首先我和学生研究为什  相似文献   

18.
风从哪里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著名诗句。由于庐山香炉峰山上、山下水位差大,水从山上流下来时,就形成了壮观的瀑布景观。风和瀑布有相似之处,瀑布是由于地势的高低不同而产生的水位差造成的。风是由于空气压力高低不同而产生的气压差形成的。一个需要“位差”,一个需要“压差”,没有“差”两者都不会产生。在大气环境中,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高度,气压的高低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这就产生了气压差。气压差能促使空气流动,产生大小不同的风。由此可见,气压差的存在是产生风…  相似文献   

19.
郭老师:"语言有意境,词语也有温度。"这话你们听说过吗?如果我们进行合理的排列,想像出一幅画面,文章就更吸引人。比如人教版十一册第一单元的词语盘点中"清爽、瀑布、静谧、清新、清脆、陡峭"等词,让我们说说"读到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听到哪些声音"。我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雨后、瀑布、林间小道、鸟鸣、山崖"等。  相似文献   

20.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例如,在学习《瀑布》一诗中的“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时,我就指导学生去联想瀑布像宽宽的白色的屏风的样子。诗中“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我就指导学生联想到瀑布落下来的水珠是白色的,像烟雾一样。但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联想还是到不了位,只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印象最终还是模糊了。我就找到一些关于瀑布动景的电视投影,把它放映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