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勃朗特姐妹的传世之作<简·爱>和<呼啸山庄>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两部作品的作者及其作品的探讨和评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观点纷繁.笔者认为,<简·爱>作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追求着完美和理想.它遵循着道德规律来决定人物的命运走向,它的真实远不如<呼啸山庄>那样更深刻地反映现实的复杂,<简·爱>归根结底是虚幻的完美,而<呼啸山庄>则指明了现实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二马>与钱钟书的<围城>,是两部具有可比性的文学作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的糟粕都持批判态度,但老舍的批评中又有着认同,否定的同时又有着肯定,而钱钟书则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及中西文化的荒谬结合进行分析和批判.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批判角度和侧重点的差异,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子夜>和<上海的早晨>是20世纪描写上海民族资本家奋斗史和命运史的具有代表性的两部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在艺术手法和叙述模式上是借鉴了<子夜>的,但由于作品创作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两部作品呈现出了左翼都市叙述模式的延续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红高粱>与D·H·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两部作品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两个青春、活力的女子,遭受着不幸婚姻的摧残,嫁给了毫无男性意义的丈夫,而她们又都在另一个野性十足的男人身上找到了希望,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比较研究,分析作品的相似点,以及文化的不同导致文本处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反人性的文化根源.鲁迅则是继续思考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问题,他不仅揭示"中国娜拉"出走后的悲惨命运,更暗示娜拉,不仅指子君这样的女性,也包括涓生,挣脱玩偶的命运之路是艰苦卓绝的.胡适从文化着眼,批判旧文化,引入新文化,要建设新文化新制度推进现代化进程;鲁迅则围绕"人的解放",揭示人里面的软弱自私黑暗,提出要战斗要有牺牲的爱,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要立现代化的人.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传递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而<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典著作.因此,从文化空缺和文化不对称现象两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俄文翻译中文化的有效传递,是为了向俄语读者更好地展现<三国演义>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帮助其读懂这部作品,从而促进两国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唐语林>与纪传体史书<旧唐书>的异同.<旧唐书>叙事风格朴实,<唐语林>叙事活泼,更注重趣味性.  相似文献   

8.
对土地的挚爱和对家园的守望是<飘>与<荆棘鸟>之间其通的主题之一,也是它们的文学魅力所在,从乡土情结的角度出发,对作品中主人翁的人生历程进行分析解读,揭示两部作品在表现这一主题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对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吁与努力都不断增加.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无论从范围、形式来看,还是从影响力来看,<西游记>都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域外传播中独树一帜,且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它是由<西游记>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我们很自然地能够在<西游记>中感受到的宗教、英雄、传奇、丰富的想象等要素,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全部或部分地感知与理解.域外的<西游记>改编者正是挖掘出类似的内涵才取得了成功.其次,传播受众的可通约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传播受众更易于接受与自己知识、文化背景中相同或类似的信息,对<西游记>中不同文化下的共性进行抽取与有效放大,是<西游记>被域外受众广泛接受的关键.再次,大众化、娱乐性的传播方式是<西游记>域外传播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诚然,文化传播中应注意保护文化的精髓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10.
司丽娜 《文教资料》2008,(28):235-237
自古以来,西方人对东方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充满好奇.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活动的日益频繁,东方文化逐渐对西方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结构形式到内容思想得到他们的接纳和肯定,褒扬与推崇,因此东方文化也开始频频出现在西方的电影中.然而,不同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诠释存在着不同的方式,同一导演对东方文化不同支脉的理解程度不同也明显地表现在作品中.有的作品内涵与形式兼取,有的取形式而略内涵,有的作品中则同时存在着这两种形式,如影片<杀死比尔>.这些不同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奇异缤纷的文化景观,因此研究西方电影中的东方文化也就变得意义重大且意味深长.本文以影片<杀死比尔>为例对此现象做一局部的分析.<杀死比尔>是昆汀·塔伦蒂诺继<落水狗>、<低俗小说>等一系列以暴力美学为主要看点作品之后的又一部暴力力作,与以往作品的不同之处是导演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东方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本文着重分析<杀死比尔>中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运用,以透视美国电影在对东方文化运用方面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倾向于在作品中表现创伤和创伤性的体验,在她的两部重要作品<宠儿>和<天堂>中,无论是对集体种族的创伤记忆的表现,或是对以女性为主的创伤性体验的言说,都流溢出了浓浓的创伤情结.但是,在此之上,托妮·莫里森能够及时地向人们指明走出记忆、走过创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为难得.  相似文献   

12.
伍员是中国古代久负盛名、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春秋战国以来,载录伍员事迹的史传稗说代不乏籍,敷衍伍员故事的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伍子胥变文>与杂剧<伍员吹箫>就是以伍员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说唱和戏曲文学作品.<伍子胥变文>是唐代敦煌文学敷衍这一题材的唯一作品,<伍员吹箫>是谱叙这一题材最有深刻思想意蕴、最富艺术感染力的现存杂剧.这两部作品虽都以春秋时期楚国伍员替父兄报仇的历史事实为素材,却由于作品文本体式与作者思想倾向、艺术功力的不同,在创作方面也呈现出了显著区别与悬殊差异.比较它们的异同,对深入认识和准确评价中国俗文学在唐元时代的演变发展具有弥足珍贵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再次关注母女主题,说明了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处于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的地位,因而她们都感受着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两个世界之外的迷茫.接受中美两种文化不仪使得她们双重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而且有效地消解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震惊文坛,人们惊呼它为"中国的<百年孤独>".无可置疑,陈忠实的<白鹿原>深受<百年孤独>的影响,如<白鹿原>与<百年孤独>在题材、创作手法的相似,此外,在意象、情节、人物设置等方面也存在相似性.但由于两位作家所立足的文化背景和所持的文化态度不同,并且两部作品在表现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使得两部作品各具魅力.文章从意象的角度切入,分析和比较两部作品的文化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百年孤独>的主色调是黄色,<白鹿原>的主色调是白色;圈圈和鏊子表达了两位作家的历史观和深层次意思上的对民族心理缺陷的批判意识;蝴蝶和蛾子分别批判了家长制和宗法文化;猪尾儿和砖塔这两个性禁忌的象征则分别批判了性泛滥和性压抑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神话--原型批评是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的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侏罗纪公园>是一部具有影响力的科幻电影.该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了<侏罗纪公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发现<侏罗纪公园>是以<圣经>中的创世神话作为原型的一部有关人类命运的寓言.  相似文献   

16.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被人们长期忽略甚至误解.<麦克白>中所描写的女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所受压迫最深的一部作品,这与莎翁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飘>和<我的安东妮亚>中,妇女不再是罪恶的根源,而是一种美国文化与精神的象征.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都是自强不息的生活强者,她们独立自主,追求自由而又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极富人格魅力.但是,无论是女作者还是女主人公,她们依然没有走出男性文化传统的藩篱.  相似文献   

18.
刘星 《文教资料》2009,(24):20-22
一个原本在历史上被剥夺了语言权利的民族,在托妮·莫里森书写的这段历史中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实现了穿越时空的往返旅行,在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表面隐含了深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真实.本文结合族裔文化语境考察<所罗门之歌>与<宠儿>中的文学原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作品体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小说,沿袭了<圣经·旧约>的重复简洁风格.本文旨在通过海明威的家庭宗教背景、个人经历、糅合在作品中的宗教成分等几方面分析<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宗教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颖娟 《文教资料》2009,(25):20-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他者化和相同的生态意象两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从而找出中美两国女性解放道路上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