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明朝末年,随着明王朝的日益衰落,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族兴起于东北,并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结束了对明王朝的臣属关系,打响了夺取辽东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明金战争是在清王朝建立前,明王朝与后金政权之间的生死搏斗。作为战争双方,明朝是为了消灭新兴的后金政权,恢复其对东北地区女真族的旧有统治,而后金国则是为了摆脱明朝的统治和压迫,建立自己独立的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并从明朝手中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最终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
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雹灾、风灾、地震、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公共工程、民众生活乃至生命以及社会治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一定意义上说,明末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灭亡。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与北京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大气环流、地形及河流分布,当时北半球处于小冰期以及北京地区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对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设仓、治水、捕蝗以备灾,祈祷、修省以祛灾,蠲免、赈济以救灾,其措施完备、赈恤丰优均为外省、外府所不及。  相似文献   

3.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多数人在论证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都从党争、宦官专权或是政治腐败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是明末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矛盾的背后,皇权与阁权的争斗是主导各种矛盾的内在动力。明朝是皇权专制的高峰时代,但是正是这个高峰时代,却造就了另一种局面,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政,给明朝造成了内阁独掌大权的局面,从此,也就开始了皇权和阁权的斗争。而这种政治的对立,不仅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反而却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地方实力派的兴起与清末慈禧太后的中央集权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慈禧采用平衡术驾驭地方派系策略的产物。张之洞集团兴起后又与中央集权政策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这个地方实力派系的发展和异变构成了清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万历四年,王兀堂还是一个对明朝忠顺的女真首领,万历七———八年,王兀堂却因屡屡侵犯明边被李成梁出击捣巢。短短几年间,发生如此重大转变的直接原因是明朝对女真族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间接原因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民族实践中的重大失误造成,而根本原因则是明朝错误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地方实力派的兴起与清末慈禧太后的中央集权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慈禧采用平衡术驾驭地方派系策略的产物。张之洞集团兴起后又与中央集权政策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这个地方实力派系的发展和异变构成了清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法典》诞生前的政治形势是:一方面钦察罕国灭亡后,约经百年,到了十七世纪初,沙俄政府的军队便越过乌拉尔山,向蒙古地方展开了侵略扩张活动,另一方面,于1616年在我国东北地方兴起了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后改为清),开始向明朝进攻。明、蒙联合抵御后金而失败,到了1636年,林丹合罕的中央政权倒台,漠南蒙古十六部四七九旗归顺了清朝。这使明、清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为清兵入关造成了有利的条件。名义上的蒙古共主林丹合罕的中央政权倒台后,蒙古民族的政治重心转移到了卫拉特的准格尔部、准格尔部首领巴图尔洪  相似文献   

8.
萨尔浒战争     
一六一九年明、后金之间发生的萨尔浒战争,是明朝中央政权和后金地方割据政权争夺东北地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是明朝汉族地主阶级同女真族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一场搏斗。它不但直接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力量对比,促进了明朝的复亡,使满州贵族以少数民族上层的资格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及蒙族贵族登上中央政权的宝座,而且成为中外战争史上战役上以少敌众,战斗中以众击少,各个击破,取得全胜的著名战例。明朝对女真族各部“以夷治夷”“分而散之”的政策,由于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政权的勃兴而趋于瓦解。从建州左卫中掘起的后金不但讨平了建州、东海窝集、虎尔哈各  相似文献   

9.
宦官专权乱政是明朝政治的重要特征,本文拟从朱元璋实行的杀戮功臣、封藩、废丞相等政策与明朝宦官专权的关系进行论述。结论是:朱元璋的政策失误对明朝宦官专权起了他未曾料到的渊源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的政策失误和明朝宦官专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官专权乱政是明朝政治的重要特征,本拟从朱元璋实行的杀戮功臣、封藩、废丞相等政策与明朝宦官专权的关系进行论述。结论中:朱元璋的政策失误对明朝宦官专权起了他未曾科到的渊源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就自然资源及生产方式而言,鄂西北在明清之前,动植物资源丰富,呈北亚热带特色。地广人稀,生存、生产环境较佳,所以,直到明清时期,鄂西北都是移入区。随着明清移民的大量涌入,进行规模性垦荒,生存环境开始恶化,水旱灾害频仍,鄂西北逐渐成为移出区。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墨法,作为书法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和审美内容,其自觉意识远远落后于笔法。从魏晋时发端至明清时期,方呈现出兴盛的态势,此时对墨法的重视及其艺术表现力的丰富,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文章尝试从书法艺术本体发展的自我选择;文人画的兴起和以画入书的结果;书写工具材料变迁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清官修《明史》过程中,监修、总裁和纂修人员十分注意将史学批评和修史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不仅发表对明代历史的看法,而且还对诸多问题积极地进行评论。殿本《明史》大多吸收或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殿本《明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的全真道在金、元时期曾经兴盛一时,至明代开始走向衰落。然而,明中叶嘉靖时期以来,因皇帝的崇尚,道教地位又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民间,很多高道开宗立派,为道教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全真道支派的崂山道教,也一度中兴,不仅在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龙门三大派的创立,即是其兴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忽必烈在汉臣建议下所定国号“大元”,取义与汉民族儒家经典《易经》密切相关,也合乎蒙古民族敬天的习俗,并与“大蒙古国”、“大朝”一脉相承。“大元”国号的定立,包含了赢取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的企图,反映了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转变的完成。努尔哈赤所建“金”国号,曾经是女真政治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标帜;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大清”不仅在气势、取义上胜过“大明”,而且顺应了汉人一般的思想观念,又能为女真或满洲民族所认同,为蒙古各部所赞成。  相似文献   

17.
在明朝末年的女真社会,萨满教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种种弊端也日益暴露。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及皇太极建设后金政权的过程中,两代统治者对萨满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此次改革不仅奠定了有清一代满族萨满教的基本面貌,也是满族萨满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18.
明末湖州桑蚕业灾害防治问题——以沈氏的视野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认识明末湖州桑蚕业灾害防治问题,人们可以直接通过当时当地优秀农学家沈氏的视野予以观察.湖州桑蚕业及其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农家应努力避免病、虫、雨水、泥水、杂草危害桑树;集约利用桑地,降低灾害;针对市场风险,审时度势,正确处理贱叶,减少经济损失,有效防备灾荒;优化养蚕环境,避免灾变.这些系统的技术——经济措施表现出蚕业文明高度的乡土智慧.  相似文献   

19.
满族奴隶问题是满族(女真)史和清史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历来为众多学所重视。满族的奴隶制度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以掠夺奴役汉族和朝鲜族人为主;中期则发展到掠夺女真族中其他集团的人为奴;晚期则不仅掠夺其他集团人为奴,还役使本集团之人为奴,奴役人的数量也急剧增多。明代女真人由氏族社会进入明社会的历程有其特殊性,但也有许多人类社会的共性。女真社会非自由人产生的历程也是探讨人类社会明产生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于明崇祯十三、十四年(1640—1641年)的灾荒遍及全国各地,被当时人称之为“亘古奇荒”。这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地区上的广泛性对明代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将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拖入了更深层次的危机。灾荒对明王朝赖以生存的江南财富集中产区的破坏与影响加剧了这一危机。本文拟对崇祯十三年、十四年浙江灾荒的状况作初步的研究,以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