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澄的隐逸诗与其以儒为主、游移于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心态有关,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吴澄中年以前的一些隐逸诗反映了他游移于儒释道之间的矛盾心情;吴澄晚年的隐逸诗则表现了安贫乐道,追求“孔颜乐处”的精神;昊澄的隐逸诗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智”的赞扬,这无疑是对“上智下愚”思想的突破。吴澄的隐逸诗代表了元代隐逸诗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元人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2.
由探讨古代文人出仕与隐逸的两种生存方式入手 ,以萧统评陶最为动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观人为主要考察途径 ,结合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 ,笔者认为陶氏的主导人生及其人生理想是将静穆作为其生存方式 ,而静穆人生包含着四重内涵 ,即自然、顺化 ;玄心、洞见 ;平淡、冲和 ;深情、和谐  相似文献   

3.
《国语·周语》:“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周固赢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单穆公主张“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  相似文献   

4.
摘要: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大量阅读梁启超著作和学界对梁启超所做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梁启超关于培育“新民”的言论和实践,构建出梁启超的“新民”体育思想体系。研究得出,梁启超围绕如何铸造“新民”这一国民性改造问题在体育方面形成了“进化、尚动的生命观”、“爱国尚武的体育道德观”、“三育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强国保种的妇女、儿童体育观”等思想。梁启超的“新民”体育思想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他把具有尚武精神的“新民”视为国家强盛之基础,倡导国民的体育主体地位;他基于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将体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此体育成为中国思想启蒙和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阵地;他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推动了体育在教育领域地位的确立;他的女性身体观为我国妇女的解放和女性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梁启超的“新民”体育思想具有工具理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促进了国人现代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和体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中国走上了国际竞争的自强之路。梁启超所开启的国家主权和“新民”塑造的观念成为主导百余年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对我国当代体育事业发展和公民教育仍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早就有关于以“以德为本”的历史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出了“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这些都是儒家的“以德为本”、“德教为先”思想的根源 ,是我国古代德育教育的思想来源。重视德育、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同志 ,始终都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从建国初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到 2 0 0 0年 2月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都强调要全面地…  相似文献   

6.
在李大钊早期的民主主义思想中,其核心是“民彝”思想.“民彝”是李大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的同“民众之意志”相对应的概念,在李大钊看来,“民彝者,吾民衡量事理之器”;“民彝者,民宪之基础也”、“信其民彝,彰其民彝”.  相似文献   

7.
隐逸情结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永恒话题,在其他朝代出现的隐逸中多因官场黑暗和民族压迫,而在元散曲中大量出现的隐逸题材却不然。如果说汉族文人是因异族入侵或民族压迫等原因选择归隐,那么诸多蒙古族高官也向往山林又该如何解释呢?另外还有大量的乐道作品出现,加上作品语言的大胆直白,都不是用传统观点能说清楚的。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多民族共存的朝代,各民族融合交流的过程中,汉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全真教的盛行和宽松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等民族文化交融因素也势必会影响元散曲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崇尚归隐自然山水的隐逸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园林艺术大多数与山水有关,源于造园者的指导思想;因为无论古代帝王或者文人臣子,他们的特使身份和社会角色使得他们归隐山林的人屈指可数,而对于自然山水的仰慕和追求便迁移到园林的建造中去,而构筑园林时无不受到中国山水画诸如立意,构图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因学而教”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之一,然而,随着工业大生产对大批人才的需求,“因学而教”思想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因教而学”思想所取代。在当前教学情境下,有的教育工作者片面夸大二者之间的矛盾性,甚至提出必须用一者取代另一者的主张。笔者认为,“因学而教”与“因教而学”思想是一种辨证的互补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倡导经济变革、追求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宋育仁亦心怀忧国之心,积极在经济改革方面立言立行。要求创办银行是他经济改革的重要主张之一,且其银行思想随着经济危机的恶化而日益深化:一方面,他阐述了对银行及银行制度的认识;另一方面,提出创办“官银行”、“国家银行”等一些银行主张,梦想以此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尤其是金融侵略,夺回利权,实现富国目标。  相似文献   

11.
摘要:孔子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武学思想,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治国理念相互辉映,共同构成孔子思想的有机整体。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对孔子的武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和解析。认为孔子武学思想是孔子对于军事争战及相关武术实践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主张的集合,孔子武学思想体系是一个一以贯之、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内涵包括:“不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出发点,“善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立足点,“慎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基本主张,“智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实现策略,“仁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价值追求,“无战”是孔子武学思想的最终归宿。在此基础上对孔子武学思想“不为人重”的原因进行了简要而全面的剖析,并总结了孔子武学思想对后世中国武术的影响。该研究填补了孔子军事武学思想系统研究的空白,对于继承中华民族尚武精神,传承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龙溪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精神,提出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之政、发展工商、兴学教化等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践行之.龙溪以心化民、以良知觉民的讲学活动对化民成俗、改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社会治理思想与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如其主张复归三代、复兴井田等,其以心治政、以良知治世的社会治理思想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伦理文化的发展思想是建立在自然信仰的基础上的,形成"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儒家体现为"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樽节爱养"、"民胞物与"、"圣王之制"等民本主义倾向的发展伦理观;而道家则主张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知和知常"、"知足知止"、"见素抱朴"等自然主义倾向的发展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儒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美学思想更是对中国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起至今都对中国的社会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而儒家"以善为美"的美学思想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以善为美"的美学观落到诗学上,"善"成为评价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首要标准,文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否积极;而对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形式以"美"来评价,而内容方面则以"善"为评价标准,并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与此同时,伴随着"以善为美"对诗学的新要求,诗自然开始重视社会的功利价值,诗学的发展与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又产生了不可忽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孙思邈和司马承祯是中国养生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一个从医学角度研究养生,一个从道教角度研究养生。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思想的差异性:比如对于养生的目的,孙思邈认为在于长寿,司马承祯认为在于做神仙;又如对于实现目的的手段,孙思邈认为在于养性,司马承祯认为在于得道。然而,他们毕竟都是以“养生”为其研究对象的,因此这又决定了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同一性:比如在如何以静养生的问题上,孙思邈主张“安神练气”,提出了“五对七候”的修炼理论,司马承祯主张“安心养气”提出了“五渐门七阶次”的修炼理论;又如在如何以动养生的问题上,孙思邈提出了熔导引、行气、按摩于一炉的主张,司马承祯提出了要配合梳头、叩齿等进行导引活动。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事“立人”工程,并自觉地把它提高到宏观的理性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作家。他不仅在理论上倡导,更以丰硕的文学创作实践了这一理论主张。对封建文化不遗余力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改造正是他“立人”思想的演展。他的“主人”思想,以“救人”为手段,以“新民”“新国”为目的和中心,形成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是以“王”的“权威”为核心内容,一切立法及法律制度的贯彻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制定和实施。以家族为本位,重刑而轻民,法制儒家化,封闭性、独立性等形成了中国古代刑事立法的几个传统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出中国传统刑律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邃,是值得后人去继承和发扬的。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文中说:“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在列举的人物中,孔子就是一个。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重人事、轻鬼神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在政治上他主张仁政,反对暴权,认为“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子》)这些都是有利于人民的进步思想。因此,孔子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关于“气”的思想历史悠久、内蕴丰富,贯穿于中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有的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气文化”或“气感文化”。本文拟将先秦诸子关于“气”的审美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分析:老子首先将“气”纳入哲学范畴;其后,孟子和庄子较早在审美意义上使用了“气”范畴;管子和荀子的气论思想也在气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